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
阶段隋唐时期(581~907年)宋元时期(960~1368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年)
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
政家进一步发展; 形成三省
治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
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宋代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制,皇权进
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
大的矛盾,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
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
制形成,草市产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
三教并行,儒学危机; 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
结束分裂,统一多民族国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
特经量草市;交子的使用;海外贸易有重大
征济发展;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关
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思
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想
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文
圈化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 在
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
系发展;瓷器生产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
瓷窑
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
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
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
文化的发展展方向
(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从三省六部制到一省制
(1)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
①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
②运作程序: 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3)演变: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
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一省制提高了效率,但是威胁了皇权。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2)宋代: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平衡了中央与地方,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这是中
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选官制度的变革
(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2)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宋代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打破
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
相连,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知识分子地位提高,以史官为代
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对皇权在舆论上和道义上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
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1.农业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4)经济重心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宋时经济上南
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文化的
影响力上升。
2.手工业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2)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3)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4)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3.商业的繁荣
(1)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
飞钱。
(3)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上升。
(4)元朝: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4.商业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如出现了盐
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5.城市的发展
(1)严格限制阶段(宋以前):市的经营时间及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城市的主要职能为政治
中心、军事重镇。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
(2)放松限制阶段(宋以后):市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三、儒学的成熟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理学形成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用“理”
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三
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服务于农耕文明的天文、历法、医药等实用科技因
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3.文学
(1)唐诗: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既有盛唐时期的浪漫情
怀,如李白;也有中唐以后国家衰落,人民困苦的现实批判,如杜甫。
(2)宋词: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
裂的悲愤,如辛弃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3)元曲: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如关汉卿的《窦娥冤》。
4.书画艺术
(1)魏晋: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士大夫文人画出现。
(2)唐代:书法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绘画艺术进入繁盛时期。
(3)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
家、画家。
(对应学生用书第9~18页)
中国古代中枢行政体制的嬗变
角度1 内阁下的权臣
【典例1】 (2014·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B 内阁作为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题干谈到的若干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
权力不是来自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与前代的
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明代废丞相、设内阁以及后期内阁地位的上升,内阁首辅可以
操纵朝政等都是皇帝意志的反映,是皇帝权力的延伸,是君主集权加强的表现。B项反映了当时中国政
治制度演进的基本趋势。其他选项都不符合当时史实。
角度2 明朝宦官制度的变化
【典例2】 (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
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求明确明初与中后期中
央权力变化和转移的脉络。前期,宦官不得干政,禁其读书是最直接的方法。明中后期,出于对外廷官员
的不信任,皇帝便利用宦官对其实行制衡,而这也对宦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间接促进了宫
廷中宦官教育的发展。宦官识字的情况逐渐制度化,他们干政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的存在,只能说
明这一时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即由原来的皇帝与外廷直接发生关系,转变到宦官可以票拟,进
而再转入外廷,因此A项是正确的。虽然宦官有票拟权,但是并不能代替皇帝进行决策,B项不正确。同
时内阁依然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议政机构,宦官并未真正掌握决策权力,C、D两项均不正确。
角度3 中枢权力机构调整
【典例3】 (2014·海南卷,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
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解析:D 清代虽然承袭明制,设立内阁,但是前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期有军机处等机构,所以,内阁的
实权被大大削弱了,故D项“新的权力机构出现”为正确选项。A项“清朝前期以武立国”,材料中并
未反映出来,也与所学知识不符,故可排除。清代六部各有职掌,但是军政大事、主要行政权力还是掌握
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等机构手中,所以,清代的六部相比明代,权力是被削弱了,且由“六部分掌行
政权力”也推不出内阁权力削弱,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B项可排除。C项“贵族特权不断削弱”与内
阁权力削弱不构成因果关系,且与所学知识不符,故C项亦可排除。
【思维深化】
一、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
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1.原因
(1)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
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2)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3)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
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4)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
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
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
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
3.评价
(1)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
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
术等均甚发达。
(2)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
二、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制的异化
1.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
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中国尤以汉朝为烈。
2.宦官专权: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宦官专权
局面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宦官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夺取或巩固皇位立了大功时,宦官便以功
获宠,以宠掌权;二是在王朝的中后期,当皇帝感到权臣或地方势力日渐膨胀,皇权受到威胁时,便利用内
朝宦官来分割外朝相权,或控制地方势力,宦官逐步操纵军政大权,形成了专权局面。东汉、唐、明三朝,
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
3.权臣专政: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他们的权力往往超过其他的大臣,达到臣子的最高峰,甚至凌驾于帝王
之上。权臣身份有: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乃至宦官,如西汉霍光、东汉曹操、明代张居正等。
4.思考: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以及权臣,其权力均依托于专制皇权,是专制皇权的延伸和变异,均不同程
度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都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宦官专权是皇权旁落、皇权与相权、皇帝与朝臣、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实质乃是封建皇权
的变形和延伸。宦官又多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最反动的代表,其专权则极易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激化,政治更加黑暗,最终致使王朝覆亡。
唐宋变革
角度1 唐代科举制的确立
【典例1】 (2014·海南卷,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解析:C 本题通过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变化,揭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本题考查的是教材科举制度
部分。唐代科举制否定了九品中正制下以家世门第选拔官员的标准,变化的是官员选拔途径,而非官员
特权,故可排除A项;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君主集权有一定联系,但题干内容提供的是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
的变化,重视的是才学水平,故可排除B项;唐代选官重视的是才学而非品德,故可排除D项;选官制度等
额录取到差额录取的变化注重的是知识水平,所以C项为正确项。
角度2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典例2】 (2014·全国Ⅱ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A 本题以宋代交子出现为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商品经济
繁荣的理解。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铁钱因携带不便等原因,阻碍了商品的交换、流通,
“富民”自发发行交子,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A项正确揭示了交子的民间性特点,交子的本质——交
易凭证功能。B项片面解读材料,将交子带来的结果作为原因,本末倒置,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推行“抑
商”政策,C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所提供的材料也不能说明C项表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交子的出现可
以说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不是南移的原因,故D项错误。
角度3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典例3】 (2012·全国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
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D 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已经完成,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市民人数增加,城市原有的坊市制
度已为厢坊制度所取代,城市社会文化生活高度繁荣。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满足新兴市民阶层文
化情趣、价值观念的文学形式及故事。杭州作为南宋都城,其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素为人所称道。所
谓杭州流传之故事应为当时民间故事的代表,其中的故事情节、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应该是当时市
民生活及其思想感情的反映,也是市民价值取向的反映。A项宋代佛教中国化进程已经完成,民众对僧
人的态度并没有特别的“爱”或“恨”的心态,故A项为错误选项;题干并没有提及戏剧这一载体,故B
项为错误选项;材料没有涉及故事的地域特点,如方言等,故C项与题干所述内容无关,也可以被排除。
【思维深化】
唐宋变革
政
治
方
面
中枢由三省制向中书门下体制转变,宰相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
机构政务官化,逐渐形成二府三司体制;文官政治形成
选官自隋朝开始确立的科举制至宋代在选官中完全确立主导地位,促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
制度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的过渡。社会阶层流动加强,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
经济
经
济由内陆地区中心向运河地带中心转变,到晚清时期开始则是海岸中心
方
面
形态
经济
中心
商业
商业
及
唐宋之交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纸币交子出现
①取消坊市制度,时空界限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②海上贸易兴盛
监管
阶层
变化
土地
政策
禁榷
制度
文
化
方
面
民
族
关
系
中
外
交
流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以互市为手段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出现了签约议和等新现象
由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进一步世俗化、大众化
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由政府直接专卖到“官商共利”间接专卖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及人口迁移
角度1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区域发展的特点
【典例1】 (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
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D 题干中是“铁器实物”种类很多,不能判定一定是“铁制农具”,A项不正确。新疆地区与中
原联系紧密应该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仅有“陨铁制作”“发现地分布”的信息,不能推断出“联系紧
密”的结论,B项不正确。题干“发现地分布”主要集中在新疆部分地区、黄河流域地区、长江中下游
地区,其他广大地区(如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流域等)基本空白,所以得不出“相当普及”的结论,C
项不正确。从“发现地分布”及其密集的程度来看,D项正确。而新疆铁器发现较早的原因,主要是具
有地域上的优势和偶然性,因为沙漠地区比较干燥,利于保存陨石,且有较大的风沙,容易把坠落的陨石
剥离出来。故新疆铁器出土较多。
角度2 区域位置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典例2】 (2017·全国Ⅱ卷,24)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
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区域发展特点,需要一定的推理能力。陶大致在今天山东菏泽市定陶
区,曹在今山东曹县,鲁在今山东曲阜,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大致在今天的鲁西南地区,从图示看这一
区域水陆交通便利,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为商贸发展提供了基础,A项正确。争霸战争
对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战争威胁商人和货物的安全,从整体上来看,不利于商贸的发
展,B项错误。交通条件优越对商品流通是一个有利的因素,但是,C项将其夸大成“决定”地方经济的
作用,显然是不准确的。材料反映的是两者在鲁西南这一区域的商贸活动,不能体现城市的发展状况,D
项错误。
角度3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典例3】 (2015·全国Ⅱ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
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B 本题考查明朝迁都北京所造成的影响。从材料“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以看出朱
棣迁都北京主要考虑的是政治和军事原因,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但是,结合所
学可知,明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北方不足以支撑北京作为首都庞大的消费,必须从南方调运大量的
物资,这就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朱棣迁都北京时,国家早已统一,A项错误。跨区域长途
贩运风险较大,同一区域的商人往往抱团取暖,容易形成商帮,C项错误。朱棣迁都北京后,国家的政治中
心发生了变化,但是,经济和文化中心仍然在南方,D项错误。
角度4 中国古代经济区域手工业分工
【典例4】 (2014·全国大纲卷,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
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代中后期手工业生产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芜湖和松江都属于长江三角洲
地区,处于明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地区,手工业生产发达。根据材料,当时芜湖浆染业发达,松江织造业发达,
两地存在着分工合作的关系,A项正确。浆染业和织造业都属于棉纺织业的环节之一,两者的技术优势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发挥作用,面对的都是市场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从市场的角度看并不存在不同,B项错
误。材料强调技术分工,而非技术水平日趋平衡,C项错误。“抑商”是国家的政策,材料没有相关的信息,D
项错误。
【思维深化】
一、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形成的原因
1.地理因素:中国古代领土辽阔,气候气象、地形地貌、土壤结构等复杂多样,资源分布不一,这使各个地
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域等往往把整个中国划分成不同的自然区。从地理角
度看,我国的经济区域主要有:
(1)内地农耕经济区:这一区域经济首先出现于黄河流域,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区又延伸到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另一方面,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在农业种植作物上由于地理环境的
不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北方以种植麦粟为主,南方则以种植稻米为主。
(2)北方游牧经济区:长城以北降水较少,不适宜农耕,生产方式主要以游牧为主。
(3)西部农耕游牧区:玉门关以西的地区,既有游牧生产,又有农耕生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生产力因素: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平衡,长期以来中原经济领先,南方则相对落后,开发程度
较低,随着江南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3.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商品生产、运输、销售等都塑造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这些区域经济主
要包括:
(1)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市镇: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专业化市镇,比如,关中地区经销粮食的市镇、松江地区
的棉纺织业市镇、江西地区的制瓷业市镇、汉口地区的木材市镇等等。
(2)丝绸之路发展造就的区域经济:从长安到西域漫长的丝绸之路沿线兴起了一批专门服务于商旅的城
市;在东南沿海则兴起了一批港口性城市,这些城市服务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区域
经济。
4.城市发展的因素:古代城市往往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其影响力辐射到周边乡村,形成以城市为核心的区
域经济,周边乡村的生产往往受城市需求的影响,城市需求则与城市的功能密切相关。
5.交通运输条件的因素:中国古代交通运输主要由两条线组成,南北方向主要依靠大运河,东西方向主要
依靠长江河道,在运河和长江沿岸形成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经济,古代扬州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
处于两条黄金水道的交叉点上。
二、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
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
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
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
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
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5)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
角度1 中外手工业技术的交流
【典例1】 (2014·海南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
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析: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中外经济交流,属于教材的主干知识。题干信息“胡锦”生
产方式的传入可能影响中国丝织业的发展技艺,但是,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A项夸大其词,错误。
“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因中外技术交流而得到发展,而不是衰落,B项错误。取
长补短是经济交流的产物,外来丝织技术有可取之处并不等于外来技术超越唐朝,从整体上看,唐朝的
丝织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
故D项正确。
角度2 中国古代东南沿海地区社会影响力的上升
【典例2】 (2015·全国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
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C 宋代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活跃的时期,而东南沿海地区又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活跃的地
区,民间对外贸易繁荣,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的发展,在宋代的地位提升,其文化得到了社会和朝廷
的认可,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最典型的例子,C项正确。海洋开发是近代形成的概念,是工业革
命的产物,A项偷换概念,错误。宋代的统治思想是理学,女性必须遵循三从四德,社会地位很低,B项错
误。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
项错误。
角度3 明代的朝贡贸易
【典例3】
(2018·全国Ⅰ卷,27)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
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B 观图可知,图中绘画仍属于中国传统宫廷写实绘画,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并未出现新类型,A
项错误。“麒麟”是中国自上古以来民间传说的吉祥动物,是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
郑和大船带回的“长颈鹿”,其长相与传说中的麒麟相似,加之当时君臣对长颈鹿知之甚少,因此用传统
文化对其进行解读,认定长颈鹿就是麒麟,B项正确。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
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加剧,海禁政策愈加严格,故海禁政策解除说
法错误,排除C项。“厚赐外国使臣”,是因为把“长颈鹿”视为“麒麟”,而“麒麟”是“瑞兽”,仍然
是传统观念,没有变化,D项不正确。
角度4 清朝初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典例4】 (2014·全国Ⅰ卷,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
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A “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说明当时中外贸易频繁,规模很大,但是,大量外国货币在中国的流
通,说明中国出口远大于进口,中国处于出超地位,A项正确。资本是指创造利润的财富,民间贸易属于消
费性支出,不属于生产性支出,不属于资本,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资本市场情况,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特
点是男耕女织,材料无法体现男耕女织是否受到冲击,C项错误。民间贸易为清朝带来了大量税收,有利
于巩固清朝的统治,清朝实行海禁政策并非是因为民间贸易,而是为了切断反清力量与大陆的联系,是
出于军事目的,D项错误。
【思维深化】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些基本规律
目
的
特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我国
点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渠一是贸易,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三是通过宗教人士
道实现中外交流;四是通过战争
启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和平友好
示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二、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潮
1.汉朝时期: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
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
2.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3.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
现了第三次高潮。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中后期原产美
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从封闭式政权到开放式政权
角度1 察举制影响
【典例1】 (2017·海南卷,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
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解析:B 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
些标准的大多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A项是在
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察举制有利于文官制度的
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角度2 九品中正制影响
【典例2】 (2014·海南卷,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
“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材料中太尉
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家中,“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
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并未反映本质问题;D项材料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角度3 科举制的影响
【典例3】 (2016·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
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D 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
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
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并不能真正鉴
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
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
正确。
角度4 开放式的宋代政权
【典例4】 (2018·全国Ⅲ卷,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析:B 据题干材料“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比例越来越低,“无官职记录”的比例越来
越高,南宋达半数以上,可知“世家大族影响巨大”说法错误,A项不正确。宋代社会流动性加强,宋代“朝
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瓦解,官民之间身份可以转化,这与科举制关系较大,B项正确,D项错误。C项
材料没有提及宰相职责、权限变化,排除。
【思维深化】
一、察举制的特征及评价
1.特征: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其主要体现在:
(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这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促进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
(2)举孝廉后要考试——试经,并且有年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只荐不试的滥举弊端。
(3)中央朝廷官员依照职位高低举孝廉。
2.评价
选
官前承秦与汉初的军功爵制度,后启九品中正制、科
制举制
度
人以“孝”“廉”为选拔标准,有利于培养孝顺、廉明以“声名”取士忽视个人才能,难以培养德
才有德行的人才才兼备之人才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续表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1)为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了干练的官
吏,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受
教育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政
(2)有利于文官制度的建立,因而加强治
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3)有利于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教育的发教
展育
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德会
行的民风风
(1)察举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
下移。地方官员控制察举大权,士人没有靠山便很难被
举,同时容易形成小集团
(2)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
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
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客观上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
化
教育,官员的选拔标准是什么就教什么
社
气
弄虚作假,伪诈公行
二、科举制度的评价及影响
1.评价:科举制的开创实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2.影响
选
官
制
度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考试定期举行,不必再等候专门下诏才能举行。
这有利于考试制度规范化、专业化、程序化
(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
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
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
(2)导致中国人知识结构的畸形,尤其清末人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也
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才使中国建立起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文官体系,
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之一
(3)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
新人才的培养
续表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
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
的政治基础,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科举制所造成的官僚阶层主要依附于皇权政治,其政治上的
朝政的局面功能实际上是帮助皇权巩固政权,而无法构成一个相对独立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的阶级,这决定了科举官僚在政治上都比较软弱,只是皇权政
官,促成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保治的帮凶和皇帝的家奴,导致科举制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
证了统治阶层的新鲜、活力与动义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力,也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
舞弊
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
政
治
教位与学识结合起来,对知识普及、
育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进和示
社
会有利于养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官本位的社会心态,也使无数青年长时期
风和民间读书的社会风气将精力消耗在科举考试的准备上,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气
范作用
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三、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1.被选人的身份、等级层面、选择范围、选择方式的变化。
(1)由贵族世爵的身份性选任到非身份性的演变。
(2)选官层面由高级阶层向社会阶层发展变化。
(3)选官范围也更加精细化,唐宋科举制使普通的布衣都可以参与科举,而到了明清时期,必须通过童试,
入过官学才能进行科举考试,这提高了科举考试的门槛,为科举考试筛滤人才。
(4)选择方式更加多样化,存在很多方式共存的现象。
2.官员自选属官权力的削弱、取消。在古代社会初期官员有私自聘属管理的权力,以后削弱,最后取消,
完全经由吏部。
3.选官权力由选官者向皇权转移。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察举制到科举制演变的过程,察举制时选官拥有
选择官吏的权力,而到了科举制度时这一权力被剥夺,皇权进一步渗入到官吏的选择。
4.多方面综合评选的理性选拔向单一性知识选拔的变化。在察举制时不单单要考虑其素质,而且要多方
面的考虑,尤其注重品德、社会口碑,而到了科举制只凭借答卷成绩说话。此外选官的分工化也更趋明
显,春秋以前的官员一般能文能武,而至战国以后出现了文武分离的趋向,科举制度的建立加速这一趋
势的变化,并给予这一趋向加以制度化。通过武举和文举的方式为国家选拔不同功能性的官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嬗变
角度1 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典例1】 (2018·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
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
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
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
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
兵额与
功能
拥重兵
以自立
驻重兵
防骄藩
驻重兵
守边疆
驻兵少
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河朔型与中原型在割据与防割据上构成均势,中原型与边疆型构成内外均
势,边疆、中原、东南型在武力与财力上形成相互依赖关系,构成了一个制衡结构,从而维系唐王朝稳定
统治了一百多年,也正好呼应标题中“‘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这一时间,故D项正确。东南型藩镇是
朝廷的赋税之地,其余藩镇赋税多为自负盈亏,不能反映出其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中
只有河朔型和中原型藩镇互防,但也并未反映出其相互攻伐,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本身是对中央集权
的一种挑战,故C项错误。
角度2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作用——提高行政效率
【典例2】 (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
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
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B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的目的是改变元朝行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三司的实行分割了地
方的权力,但其机构过多,互不统属、运转不灵,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明中叶以后,巡抚演变为三司之上
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项正确。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
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
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被削弱,故C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变化,因此没有反映出中央
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项错误。
【思维深化】
一、唐代藩镇割据问题
1.藩镇的出现,与盛唐时期国土的急剧扩张有关。经过南征北讨,唐王朝一方面让自己的领土达到了汉
族王朝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规模。而另一方面,沉重的统治成本也令中央财政难以为继。在此
种情况下,下放军权、行政、财政大权,能够更高效的决策管理领土内的各项事宜。
2.藩镇的四种类型
(1)割据型(河朔型):主要是安史旧部所在的河朔三镇。它们在形式上归中央政府的管辖,却拥有极大的
自治权力,往往与中央相抗衡。
(2)防遏型(中原型):主要集中于中原一带,由安史之乱战争期间临时设置的军镇分合而来。特点:常宿数
十万重兵;赋税基本不上交中央。这种情况使中原诸镇既是唐后期收功弥乱的重要力量,又是乱兵丛生
的是非之地。但它们并非割据,藩帅间或不听调遣,却仍不失为朝廷制遏骄藩的屏障。
(3)御边型(边疆型):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边疆,尤以西北地区为典型。重兵驻扎以守边疆。
(4)财源型(东南型):主要在东南地区。特点是兵力寡弱、财富丰稔,是唐廷的“赋税之地”。
河朔镇与中原镇在割据与防割据上的均势,中原镇与边疆镇的内外均势,边疆、中原、东南镇在武力与
财力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构成了一个制衡结构,从而维系唐王朝稳定统治了一百多年。
3.藩镇割据的影响
(1)消极:导致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给中国历史造成极大的灾难。
(2)积极:①藩镇的军事职能,有利于中央平定地方叛乱包括藩镇叛乱,有利于抵御外族的进攻。藩镇在相
当时间里阻挡了正在兴起的北方势力,保护了中原千万百姓和整个汉文明。②藩镇化导致经济制度的
变革,为保障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实行两税法,推动赋税制度改革。③藩镇化时期,唐朝的商业也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二、明清时期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
1.三司分权,设立督抚
(1)明代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布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按察司的按察使
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
①利的方面是,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了其坐大割据及其对中央的威胁;②弊的方面是,
事权散置,协调不利,尤其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在遇到地方叛乱的时候,调动部署军队、征用军粮物资
就不顺畅便捷,步调无法一致。
所以明中叶后又设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该地区直接节制三司,统一征调军队、
军粮物资,集中指挥。明代的督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
(2)清代发展了督抚制,使督抚成为按省设置的省级最高长官、总掌权力的封疆大吏,统辖布政使、按察
使这两司(清代省级的都司取消),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两省或三
省的省级最高武官提督、总兵及管辖区的绿营兵,是清代重要的地方官制。
2.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
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
(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
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
的管辖。
(3)“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
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3.强化了对社会基层控制:明清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明代户籍制度严密,
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
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
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
三、中国传统王朝下地方治理呈现的特点
1.历代王朝对地方民众的控制均不遗余力,为此建立了一整套相当缜密的制度,如乡里制度、保甲制度
等。
2.从趋势来看,不论在相关制度设计、权力结构安排上,还是在实际的效果上,历代王朝对于地方百姓的
控制越来越严密,体现了政府权力不断加强的倾向,如地方管理者从“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角色转
变;如确立保甲制、里甲制等控制体系。
3.在乡村社会的公共领域,例如祭祖拜神、组织生产、教育办学、调解纠纷、基础设施、赈灾救济等方
面,多由地方自行管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治理具有高度的自治性质。
4.地方治理存在着政府“自上而下”和地方“自下而上”两条轨道,士大夫阶层(地方官员和地方士绅)
是协调两者的关键。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租佃关系
角度1 汉代的田庄经济
【典例1】 (2016·全国Ⅰ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与综合判断的能力。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
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可以排除A。精耕细作在汉代
以牛耕、铁制农具为主要特征,画面也不能反映,故可排除B。土地公有制在汉代早已不存在,可排除C。
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符合题意,答案只能是D。
角度2 唐代的自耕农经济与土地制度
【典例2】 (2017·全国Ⅲ卷,26)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17.3%
20~13010374.1%
131~300107.2%
300以上21.4%
小计139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A 本题通过给定唐代某一地区的土地规模占有比例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
并进行完整、正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从该表的内容来看,户均占有土地20~130亩的比例达到了74.1%,
这说明此时期该地的土地占有状况较为均匀,未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联系教材所讲内容,唐代
实行均田制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基于上述分析,A项正确地反映了题干内容,故正
确。B、C两项与题干内容相违背,故错误。题干内容仅提到土地的占有情况,未提及生产力、生产效率
的问题,故D项表述与题干内容不符。
角度3 宋代的土地政策
【典例3】 (2016·全国Ⅱ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
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田制不立”、
在土地政策上“不抑兼并”,这一政策导致的后果是土地交易频繁,土地越来越集中,大量民户失去土地
而成为租种土地的“客户”,因此B项符合题意。北宋商品经济繁荣,A项不符合史实;题干反映的是土
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
方的矛盾基本解决,D项不符合宋代史实。
角度4 明代租佃关系的发展
【典例4】 (2016·全国Ⅲ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
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A 本题从明代中后期雇工劳作、生活变化这样一则较为生活化的材料入手,考查学生对明末江南
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明代中后期,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特别是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在生产领域
出现了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故A项正确。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体现在雇工生活的变化上,故B
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干所表达的含义。
【思维深化】
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国王对全国土地拥有所有权,其他各级贵族和大小奴隶主只有土地
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也不能随意转让或买卖土地。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联合或集体劳动的重要性大不如前,个体独立经营开始
出现并得到发展。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井田制开始瓦解。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
开阡陌,授土于民”,标志着井田制的崩溃和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秦汉至唐代中叶:总体上呈现出“公田”和“私田”并存,国家均田和贵族地主兼并土地并行的鲜明
特点。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建立的庄园经济普遍存在于东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干预土地分
配,一方面限制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另一方面国家分配土地,发展小农经济,积极培育自耕农和培养税
源。
4.唐代中叶至宋元:国家对地主占有田地的限制有所放松,土地兼并加剧,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了比较充
分的发展,土地占有也更多地从依靠政治权力向依靠经济权力转变,租佃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在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较为完全的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起来。
5.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土地市场交易买卖活跃,租佃关系发达,以租佃的田地所有权与田面使用权相分
离为特点的永佃权日益流行,国家更加注重运用赋税政策等经济手段调整国家和地主、地主和农民的
关系,为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
二、租佃关系演变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
了租佃关系。
2.过程
(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
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特征
(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
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
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
位提高。
(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
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
(1)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2)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
稳定发展。
乡村与乡村管理
角度 乡村的自治与道德教化——乡约制度
【典例】 (2018·全国Ⅰ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
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
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及作用。变化可以从乡约制度的内容及建立主体等方面来概
括,根据“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
的内容”得出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根据“建立民间组织”“由地方官吏
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得出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分析乡约
制度的积极作用,根据“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并结合所学得
出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根据“重农桑以足衣食”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发展生产;根据
“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
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
播。
【思维深化】
一、宋明理学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宋明理学家们通过制定家礼、族规,规范家庭、宗族礼仪,倡行乡约,借助乡村宗法组织,对乡民进行道德
约束;还通过建祠堂、立牌坊、崇先贤等化俗民间的道德实践,达到敦化导民,醇厚乡俗的目的,与官方的
乡党里甲等制度相结合,共同实现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1.理学注重道德教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基本保证
理学家们认为王道教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主张建立道德教化体系,重整伦理纲常,强调士大夫要
知廉识耻,守名节忠义,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为当地民众作出道德的表率,推己及人,感化民众。
2.理学注重家礼族规,是乡村治理的基石
(1)家庭是化俗之本,教化之基。良好的家风,成为淳美民风社俗的基础。理学家主张从修身、齐家开始,
修齐一家,渐化一乡,渐化一地。在家教中要进行慈、孝、仁、爱、忠、敬等教育,以明君臣之义,夫妇之
伦,父子之亲,兄弟之情,朋友之信,其重点则是孝道教育,子辈必须服从父母,孝顺长辈,且移孝作忠,做到
忠孝两全。
(2)族规建设。在聚族而居的乡村社会中,个人的行为深受宗族的影响,而族规作为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
规条,在家族内具有权威的约束力。通过制定族规家训,修订家族礼仪可以约束家族成员。通过祭祀,以
类似于宗教的虔诚仪式,借尊祖来强化家族成员的认同感,通过血缘关系与礼教结合,维系家族内部的
稳定。
3.理学家重视乡约建设,是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
(1)乡约是乡民以一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由当地士绅自发组织,以邻里乡人相互救助和劝勉为目
的,以礼治教化为手段的规则及组织,是古代乡村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起
了重要作用。
(2)乡约强调“德业相劝”,设置善恶之簿,记录入约者所作所为,进行彰善纠恶。“彰善”要大张旗鼓地
公开表彰,以树立榜样;纠恶则应隐晦而委婉,采取晓谕、劝告等正面教育为主,将公开批评与私下劝谕相
结合,以道德评议、舆论教化来矫正其过失,起到“见善必行,闻过必改”的效果。
(3)乡约以社会教化、道德劝善为目的,让乡民在社会舆论的制约之下,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儒家伦理
道德世俗化且深入人心,为民众所内化,成为“良善之民”,形成“仁厚之俗”,实现乡村风移俗易。
二、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
1.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
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
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一个家族要起作用就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利用这些财产,可以资助年轻人的
教育。以便他们有机会进入学者阶层,做大官,保护他们亲属的利益。这些财产还有周济族内穷苦者和
赈灾之用。
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
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
2.忠孝治理乡村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首要的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庭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成了家庭的放大。而家国意
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和孝作为两个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忠是
从政治上衡量村民的品质,要求村民尽一个臣民应尽的义务。而孝强调的是尊重权威,长幼有序,属于伦
理范畴。
儒学给民众和乡绅都设定了各自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它要求民众俯首听命于宗法制度和统治阶级,服从
家族和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要求乡绅在伦理道德上做
出表率,关心家乡建设,成为家乡利益的代表和维护者。
3.乡绅有限自治
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等,这些人往往都读
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
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
利益。
以礼入法
角度1 汉代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典例1】 (2014·海南卷,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
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B 由题干材料可知,这一说法强调要将儒法两家思想相结合,二者互为表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是汉代以后形成的“霸王道杂之”统治术的进一步发展。儒家主张礼治,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礼
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同法家主张法治,以同一性的行为规范即法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
的工具,原是对立的。汉代以后,统治者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深刻认识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于是开始自觉地将重视仁德的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结合起来。即“王道”与“霸道”相糅合,兼采所
长,更为有效地巩固了统治。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儒学在东汉时期一直处于独尊地位,
故排除D项。
角度2 西晋儒家伦理强化
【典例2】 (2014·全国Ⅱ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
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D 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表明儒家伦理道德影响范围从亲
子推及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说明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答案选择D
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
很深;材料并非涉及宗族利益,故C项错误。
角度3 明初重刑治国的特点
【典例3】 (2015·海南卷,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
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解析:B 根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可知朱元璋认为明初为乱世,只有运用严苛繁重的法律才
能巩固皇权,维护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韩非子的思想确定了专制集权的理
论基础,A项时代不符合;自汉武帝始,尊儒尚法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并且材料仅体现了朱元
璋在刑罚这一方面与儒家观点对立,无法得出C项;材料反映出朱元璋主张严刑但未体现其“执法无准、
量刑无据”,故D项错误。
【思维深化】
法律儒家化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1.发展阶段
(1)引经决狱。汉承秦制,且“汉家自有制度”,在维系原有法制体系背景下,董仲舒率先在司法审判领域
发起《春秋》决狱活动,即直接援引《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引经决狱的原则是“论
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引经决狱旨在纠正补救“只看结果,不问动机”偏
误,将行为人主观的善恶作为断案依据。这有利于其借助审判活动重塑道德伦理精神,可谓法律儒家化
之起始。
(2)引经注律。引经决狱的同时,儒生们纷纷研读注释法律,并在东汉掀起高潮。诸儒依据儒家经典诠释
法律条文,从而为法律儒家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依经立法。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各代立法全面深入引礼入法而实现礼法结合,完成法律的儒家化。
《唐律疏议》,作为唐朝法律体系的核心,全面且完美地将儒家思想法律化,将法律制度儒家化。唐律不
仅体现了儒家贵贱有等、亲疏有分的思想,也反映了儒家反对重刑、强调宽仁慎刑的一贯主张。唐律
“于礼以为出入”,儒家思想变成了唐律的灵魂,伦理道德规范披上了法律的外衣,从而使唐律成为推行
纲常礼教、巩固宗法等级制度、谋求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工具。
2.在农业经济、皇权专制、儒家伦理等因素作用下,传统法文化饶有特色
(1)法律体系中体现以农为本的色彩。
(2)重教化、慎刑罚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德主刑辅,注重教化;宽仁慎刑,重惜民命;矜老恤幼,保护弱
小三个大方面。
(3)法律义务与伦常义务相交融。
(4)引礼入法,道德与法律相互支撑。
(5)法、理、情三者的统一。
(6)皇权至上的法制模式。
(7)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8)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良、贱同罪异罚。
(9)诸法合体,行政机关兼理司法。
3.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历史价值
(1)礼是植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土壤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而礼治则是依赖这种体系构建起
来的社会秩序。引礼入法,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和原则贯彻于法律,完成了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
一环,达至“礼法社会”模式的形成。
(2)引礼入法即以道德精神挈领和改造法律,并直接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国家法制层面,德主刑
辅、出礼入刑成为精神原则;社会生活层面,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
间社会构建良风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
(3)中华法文化一方面表现为德主刑辅,礼刑互济,使得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
平缓。另一方面,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法律中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以及亲亲相隐、存留
养亲等制度体现出礼的精神,弘孝敦伦,具有积极的义理价值成分。
(4)中国古代提倡慎刑恤狱、“罪人不孥”等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伴随着汉朝以后引经决狱的不
断深入和推广,不同程度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体现了熔天理、国法和人情于一炉的人文关
怀和人道主义气息。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01:19: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99946200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案: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案: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