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
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
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由于你走向社
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作者为你整理的《高一年级下册
语文优秀教案》,期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高一年级下册语
文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的:
1、联系剧情,掌控窦娥的性情,认识窦娥仁慈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知道悲剧的教育作用。
教学重点:
对“三桩誓愿”的知道
教学难点: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楚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
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
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
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
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
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
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
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
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
文化名人之列。
三、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样是一本四折演一完全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
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
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
“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
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
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
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
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另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
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情、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另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
(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
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
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
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
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
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四、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摸索: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
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生答,讨论,明确:“没来由”“不防备”可见窦娥是冤枉的,
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委屈之深。(板书:蒙冤)
窦娥临刑前不由要将天地生抱怨。
五、在掌控剧情的基础上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摸索:窦娥为
何抱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任(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忿。
联系剧情讨论,明确: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
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
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委屈。高一年
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鉴戒本文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3.积存文言知识,掌控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
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分古今异义词语。
4.建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
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喧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
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入,情势多样,语
言纯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
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说和解说,因此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
说……的道理”来知道。《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掌控,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
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说明,可将有关的内容
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
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请教于周围同学,
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
生回答,或亲身回答。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
用,而且覆盖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畴。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
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
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评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
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论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
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讨论后明确:
(1)作者歌颂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评;既针砭时弊,又通过歌颂李蟠提倡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观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
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课堂训练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01:00: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988422005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一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一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