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学设计
本课是选修教材的拓展阅读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拓展阅读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培育创造力,形成语文综合素养能有很
教材·学情分析 大的潜力。高一学生普遍缺乏对元曲的感受和深入认知的体验,要理解曲中蕴含的深刻情感,需要先
明确元曲的表现形式并反复诵读。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结合课文较为详细的注解,熟
悉曲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曲中传递的情感。
1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
的宗旨,抓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课堂效率,拓展“课堂空间”。
教学策略 2 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
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
放实现拓展。
3教学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散曲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关 键 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欲抑先扬和讽刺艺术。
问 题
教学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通过小组讨论,形成思路,解决问题。
方法 2、“六字”决读书法:通过读、画、写、记、练、思的方式在读文时进行批注,疏通文意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意思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1、课件制作,课文音频,视频收集。
2、对课文的相关历史,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
学生准备:利用课外时间查阅有关资料,认识元曲的相关知识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诵读与品味,讨论探究
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欲抑先扬和讽刺艺术,体会使用口语、俚语等表现人物感情的手法。
[教学要点]
一、知识板块一:
元曲基础知识导入
二、知识板块二,
课前语言难点梳理,
语言文本内容欣赏
1 课文重点实虚词点拨
2.套曲内容诵读--把握--分析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分类归纳
文言知识。
听名家范读,更正,明确难字的正
确读音,学生进行集体朗读,
体会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
思路.
学生分组回答
教师提示课文思路:这套曲子
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
三部分。
3.课文内容分析,归纳,主题总结.
1.第一部分:写汉高祖来到村
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第二层: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2第二部分: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4.学生讨论归纳文章主题
3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第一层:写见驾。第二层:写骂驾。
提问,学生代表回答.
多媒体明确:本文以一个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流浪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
丑恶嘴脸以及卑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
点拨: 布衣皇帝刘邦,被人称为,赤帝子, 出身农家,沛县起兵, 入关灭秦,分封汉王, 楚汉之争,登
三、板块三
重点难点问题探讨
探究阅读--问题思考--讨论明确
基称帝.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
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
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
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还说: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
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后来高祖“张饮三日”。
欣赏大风歌,感受历史上刘邦的豪情与帝王之气
探究阅读--问题思考--讨论明 思考 1:文章中的刘邦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确 一煞:揭发刘邦不光彩的历史:欠账不还,强取豪夺。
尾声:揭发刘邦当亭长时,以权谋私的丑行。
(通过问题设置,培养学生独自思总之,乡民眼中的高祖虚伪、装模作样,当初也不过是个农民,是一个十足的无赖,为掩盖丑行而
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学改姓更名。
生的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对思考2 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重点知识进行延伸强化,拓展学生以一个乡民的视角来写高祖还乡 ,使文章更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1)全篇语言,全按农民惯
古诗词学习视野,加深对文章艺术用的语言描绘,看似嘲笑乡民“有眼不识泰山”,实则充分暴露了汉高祖流氓无赖的本来面目;
效果的理解和把握。) (2)作者借乡民之口嬉笑怒骂,巧妙地运用“变形”手法,造成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强烈反差,
从而收到寓庄于谐、滑稽可笑的强烈讽刺效果。
思考3 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主角没有马上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紧张迎驾,盛大的仪
仗之类的场面,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先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
对思想积极性和局限性的思考,有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读到“险气破我胸脯”
利于培养高中生的辩证思维。加深时,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
对元曲主题的理解。 知识强化:
诗词鉴赏中手法之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对象,而起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
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扬"。
表达效果: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形成波澜。
例:《次萧冰崖梅花韵 》宋·赵希桐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三四两句欲扬先抑,写得意味深长,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
人们的青睐,表达对梅花的赞美。
欲抑先扬: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前似赞君王之贤,到夜半问鬼神,才让人大悟。讽刺孝文帝只知自己而心无百姓的荒诞,讽刺辛
辣,感慨深沉。
思考4:就全套曲子看,这个嘲骂皇帝的“村民”有什么形象特点呢?
一个性格豪爽、直率、敢于直言,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
思考5:说说曲子的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这篇套曲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蔑视皇帝,否定皇权的思想倾向上。曲子中的乡民不仅不尊重刘
邦,反而当众抖搂刘邦的丑事,使皇帝“原形”毕露,皇帝不再是奉天承运、高贵得不可侵犯的圣
人。作者正是通过否定刘邦而表现了他否定皇权的思想。
本文的局限性:
在揭露刘邦的“根脚”时,把“喂牛切草,拽坝扶锄”作为出身低微卑贱的标志,显然是不好的,
是作者受历史局限的表现。
归纳主旨:本文以一个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流浪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
的丑恶嘴脸以及卑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
威。
6在君权王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作者为什么敢如此大胆地否定皇权思想?
历史探究::
元代社会因科举的废除,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
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
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教学环节
四 板块四
亮点分析:
曲的艺术特色总结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1难点探讨:曲
新奇的构思体现在哪里?
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手法。学习本文要抓住“新奇”二字。而其新奇处表现
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神圣威严的皇帝的仪
仗、銮驾、导驾官等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
二是作者大胆想象,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
出来.
2艺术特色
一、立意上别出心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皇帝衣锦还乡,作者以过人的的胆略,别出心裁,至高
无上的封建帝王,在作者的笔下不过是一个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诈勒索样样都干的地痞无赖。
文中的刘邦的倨傲,王乡老、瞎王留等的谄媚,村民的无知都刻画得非常生动。
二、构思精巧。 以一个作为旁观者的乡民眼睛看到的情况来写,真实而自然地进行嘲弄、讽刺和鞭
挞。作者按农村中常见的事物和农民惯用的语言加以描绘,既生动形象,又滑稽可笑。
三、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俚语)。
比如用“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
葫芦”等一系列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写日、月、龙、虎、凤五面旗,这就富有讽刺的意味。
元曲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
举例:
欣赏元曲语言之通俗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ān chún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kū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教学环节
练习巩固
乔 吉 【越调】 凭栏人 金陵道中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前人在评论这支曲子时曾说,作者是一个绘画高手,寥寥数笔,就活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
同意这说法种吗?为什么?曲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参考答案:同意。全曲共28字,首句以“瘦马驮诗”衬托人物形象,第二句以“倦鸟”写人物的疲
惫形态,第三、四句用柳花与人物白色的鬓发相比照,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曲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
骑着疲惫无力的瘦马,风尘仆仆行进在荒郊野道上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思维拓展:诗庄词媚曲谐
古人云:“诗庄词媚曲谐。”庄者,庄严也;媚者,婉媚也;谐者,诙谐(幽默)也。这是说诗、
词、曲有着不同的风格。大体而言,确实如此.“诗庄词媚”一词最早是宋人提出的。
比较鉴赏:《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 》在写法和抒情上有何异同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五、 练习巩固
思维拓展
六、课堂小结
《高祖还乡》则重在体会欲抑先扬,讽刺艺术,体会使用口语、俚语等表现人物感情
的手法。通过一个乡民的观察和回忆,以夸张的手法,对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作了
辛辣的讽刺和嘲笑。
以《高祖还乡》为例,具体分析元曲“俗”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旗队
【般涉调】 哨
驾到
仪仗
遍·高祖还乡
随从
见驾→鄙视
骂驾→无赖
迎驾→骚乱
滑稽可笑
语文多媒体教学是传统黑板板书式教学的必要补充,它有其独特的优点,也存在诸多不足。
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
说明
不足的是,在课堂主体性方面,多媒体教学比较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自主学习思考的空间被压缩。
同时课堂上,对语文的感悟,在某种程度上说,也会受到多媒体的干扰和束缚。
如何合理地使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
和规律,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上,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中心。
语文教学应在充分分析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手段才是明智
的选择。不能盲目攀比或迷信所谓的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因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的教学目的。
关汉卿
散曲(小令)代表作
《四块玉·闲适》
一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草坪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二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吟诗唱和,无贵无贱,“AA”
元曲小令欣赏 式的聚餐,随心所欲,率性而行.
三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人的名心利欲,比作奔腾的
野马、跳跃的山猿,只有将它牢牢地拴起锁住,才能安静下来
四
南备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贤愚颠倒的混沌现实,《窦娥冤》
中“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善恶颠倒,《鲁斋郎》中“利名场上苦奔波”,“蜗牛角上争人我”
的奔波钻营;发人深省.
《高祖还乡》教学反思
邵阳县第七中学 刘波
本文主要写的是元朝的现实,从“社长排门告示”的制度到“皇帝仪仗队”的规格,
全是元朝的规章和现实。作者是元代人,对元朝的规章熟悉,笔下大写元代现实是不言
而喻的。
但是,“高祖还乡”确实有汉朝的影子,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上台前确实
有些流氓无赖行径,这和本文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还应指出的是,它所反映的现实在
封建社会中有普遍意义。比如,流氓无赖打天下、坐天下、二千年的封建社会就代不乏
人。至于“皇帝一出,山摇地动”的场面,简直是家常便饭。
总之,本文写的是元朝的现实,确实有汉朝的影子,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里有普
遍意义。这就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的积极的思想内容和认识意义。
不过,艺术的真实毕竟不同于历史的真实,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皇帝的面揭
皇帝老底的“村民”,我们在历史上尚未听到,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讲讲本文的艺
术风格。
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的艺术风格是粗犷朴野、幽默泼辣,是“嘻笑怒骂,皆成文
章”。由于文章风格的需要,它故意通过一个质朴、天真、无所畏惧的农民的所见、所
感、所言、所行来揭示“高祖还乡”的盛举。吓人壮胆的仪仗,在质朴的农民的眼里、
心里不可理解,用生活经验稍加形容,就剥光了皇帝庄严神圣的外衣;而要揭本质,就
不得不把“村民”写成有钱、有粮、有地、有房的富裕户了,这样写,完全是为了揭露
无赖刘三老底的需要。《陌上桑》中罗敷的装束,《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打扮也是
这样,一为表达需要,二是民歌特点。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虽是文人之作,但元曲广
泛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全文的大量口语、俚语都说明了这一点。这
样写,不但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声音笑貌如在眼前,而且这样揭刘三能给
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历来反对给艺术人物划阶级、定成分。退一步讲,即使从全文来看,揭刘三的
“村民”也决非什么“土财主”,因为这个“村民”非常纯朴坦率,他对统治阶级的一
切虚伪的仪制,一无所知。他好奇地凝望着他们,并且给自己作出种种天真的解释。尽
管在客观上他一针见血地道破了这些仪仗的真相,但这并非他的本意。在他,这一切确
乎是深深的困惑。当他愤怒时,非常耿直,能毫无顾忌地揭发一个封建皇帝的猥琐的真
面目,他丝毫不因为对方是一个皇帝而略有恐惧、忌惮。这种朴实、天真、坦直、倔强、
勇敢的精神,正是古代劳动人民最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在剥削阶级身上能找到吗?
以前的流氓,现在竟然连名姓都不许人叫了,对皇帝刘邦,包含着深深的蔑视和憎
了。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00:4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977962005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7.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7.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