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教学大纲——王雪伟
(2009-2010下半学年)
第一章 比较文学定义、特征及意义
1、比较文学定义——流变与释定
2、比较文学特征——固有与发展
3、比较文学的意义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1、比较文学的发端与学科的创立
2、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
3、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发展
4、比较文学在俄国的发展
第三章 比较文学学派及其代表性研究方法概述
1、法国学派
2、美国学派
3、俄国学派
4、中国学派
第四章 影响研究
1、影响的定义
2、影响研究的学派及其研究方法介绍
第五章 平行研究
1、平行研究的基本模式
2、平行研究的学派及其方法介绍
第六章 跨学科研究
1、基本方法
2、研究举例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2010年 月 日
第1章 比较文学定义
第1周4节课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内容:关键词界定:比较文学。
重点:1、比较文学的定义。
2、比较文学的特征
3、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难点:内涵与外延。概念意义的发展变化。可比性。
教学手段与方法:
以教师讲述为主。所需课时可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调整。一般在3到5节课左右间浮
动。
授课过程: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定义及评论:
《贤愚经》中有一则顶生王的因缘。 《罗摩耶那》中的神猴
俄国定义及评论:
日尔蒙斯基的《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
美国定义及评论:《镜子和七巧板》
日本的定义及评论:
中国定义及评论:香港;台湾;大陆。
区别后的定义:
二、特征
基本特征:
比较文学之可比性:定义: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体系中的文学,存在相同、
2
相异,相联系等诸多关系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获取知识、得到经验,
发展理论,促进交流。
可以加以比较的条件,依据条件进行研究,以及比较的结果。所以这一切的综
合,就是可比性
可比性前提:
1、一种以上事物。庄子秋水:黄河神,海神见识短浅,井底蛙见识短浅。
2、异质同构原理(格式塔完型心理学)
苏东坡的评论:《蓝天烟雨图》
同形说——同构说:1、艺术品之力的结构与大脑皮层的力的结构对应。
2、原因在于服从共同的组织规律。简化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简化原
则:大脑领域中向最简单的结构发展的趋势。
产生同构,艺术作品本身包含了最简单的结构,大脑具有的简化作用已经把复
杂的艺术形状简化了——大脑已有的情感图式相契合。
3、同构形成艺术的表现性。
立体思维的知觉,力场
3、文学的共性、特性与联系因素。
首先:共性——‚文学是人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宗教意识:《红楼梦》与《源氏物语》
梦幻:
《窦娥冤》、《促织》;
《外套》:
宗教中的寄托《九歌》与《失乐园》:宗教情绪,原始的巫术活动。
开放性:
宏观性
理论性 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处理,升华为深层的理论探索。
发展中的特征:
三、研究范围
3
横的方面:跨的范围
纵的方面:
求同 维谢罗夫斯基:《历史诗学》之植物变人,人变植物。《奥德修斯》与《辛
伯达航海》
求异 《镜子与七巧板》;朱光潜的《诗论》;
求联系 佛教之与中国文学
四、意义:
参考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向远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比较文学概论》:陈淳 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比较文学概论》:乐黛云顾问,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比较文学通论》:孟昭毅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课后补充:1、言简意赅。2、条理清晰。3、观点明确。
定义:
特征:
研究范围:
意义:
作业: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2、比较文学的特征、学科意义,不同国家对比较文学定义的理解。
4
注:共九章,每章约两周课时,共约20周课时。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2010年 月 日
第2章 比较文学发展历史
第1周4节课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内容:关键词界定:比较文学。
重点:1、比较文学的定义。
2、比较文学的特征
3、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难点:内涵与外延。概念意义的发展变化。可比性。
教学手段与方法:
以教师讲述为主。所需课时可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调整。一般在3到5节课左右间浮
动。
授课过程:
一、比较文学的发端:
比较文学名称的出现。
比较文学的流传: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和安培(安贝尔)
比较文学学科确立的三大标志:
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 1855-1927,英国比较文学学者,北爱尔兰,1872
年都柏林,都柏林大学教书,1886年完成比较文学一书,童年在新西兰奥克兰大
学担任古典文学和英语教授。1891年回到都柏林大学。
引论——氏族——城邦——世界文学——国别文学
引论
一、进化论观念,
二、什么是文学?给人以享受,想象的产物,给人一般性知识。
三、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比较与思维一样长久,19世纪更加流行,机器进步的
作用。比较思维发展历程。1735年,《赵氏孤儿》的传播,伏尔泰《中国孤儿》。
比较的限度。外来影响的限度。
5
氏族文学:中国 印度 希伯来 希腊
城邦文学 雅典
世界文学:世界化,文学突破了限定的社会集团的界限……歌德的世界文学与
伯奈斯特的世界文学。
国别文学:连贯性,精神纽带。
二、比较文学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法国:
戴克斯特:
1901年,在戴克斯特与倍兹相继去世后,继续他们的事业。
巴尔登斯伯格:1871-1958,1910年离开里昂到巴黎大学比较文学讲座教授。
20世纪30年代初,创立现代文学兼比较文学研究所,使得巴黎大学成为比较文学
研究的中心。1921年比较文学创刊号上发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一文。作
为一门学科,需要规范化,体系化——正名。
一、学科澄清。比较文学不是比较。不能靠主观臆想,肤浅的感觉,零碎的现
象进行比较,这是没有价值的对比。《歌德在法国》1770-1880年的资料。
二、学科依据。比较文学的跨越性。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民俗学,宗教,神话等等与文学的关系,这些都为文学提供了富有吸引力的假
设。但是比较文学最初出现时候的目的非常明确:整合欧洲。
三、学科研究客体: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
四、学科特征:流动性和开放性。随时变化,自我调整。
第一个系统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要素,比较文学
方法,比较文学假借性,文体、风格、题材、思想、情感等。戴望舒译1937年商
务印书馆出版。
导言:文学批评 文学史 比较文学。前两种研究不能很好的处理国别文学间的
关系。任务交给比较文学。
第一部分。比较文学之形成与发展:理解与梳理。摆脱美学含义。
第二部分。比较文学方法与成绩:
研究对象: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分为三类。古典的;近代
与古代;近代。文学疆界的认定。语言的与政治的。
比较文学学者的素质:精通多国语言。多国文学,比较文学专门知识。历史文
化哲学艺术理科文科,社会情况等等知识。
研究的领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目的,在于刻画出经过的路线,文学有多少东
6
西被移到语言学疆界之外的事实。
两种不同的视角:经过路线之对象本身:发生影响的东西。
经过路线是如何发生的:放送者角度下的考察:文学在外国的‚成功‛——誉
舆学;接受者角度下的考察:接受了那些外国文学影响——源流学;传递者角度下
的考察:通过什么媒介和手段发生的——媒介学
第三部分:总体文学,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一般文学)
卢梭在法国18世纪小说的地位。英国作家理查生对卢梭的影响。理查生和卢
梭共同影响下的欧洲言情小说。
研究许多国文学的文学性的事实均属于一般文学(总体文学范畴)
法〃基亚:1921年
《比较文学》(1951):序言是法国比较学派的纲领性文件。素质:会列书目,
知道从哪里寻找第一手资料。更细:题材的命运:浮士德
特定的历史意识:放在历史情境中考查,比较文学产生于法国的浪漫主义时期。
比较文学所研究的范围是国际文学关系史,具备历史修养,知识修养,确定如
何查找第一手资料,以及怎样拟定一个项目的书目提要,比较文学的范围。世界主
义文学的传播者,文学类型的命运、题材的命运,作家们的命运,作品的来源,各
种思潮。
艾田伯,自名中文名艾田蒲,1909-2002;法国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比较
文学和东方学学学者,1956年接替马利〃伽列(马里耶〃卡雷)成为巴黎大学比
较文学研究院院长,比较文学首席教授。1977年退休。申请报告:《比较不是理由》
促进交流,否定沙文主义和地方主义。诺贝尔奖,毛泽东,中国文化。对伏尔泰与
赵氏孤儿的研究元杂剧纪君祥。
《中国之欧洲》:
美国:
二战前与后
上世纪50年代,是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崛起的年代。1953年韦勒克发表《比较
文学的概念》,论战。1958年,在美国召开第二届国际比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
文学的危机》一文,全面驳斥法国学派,阐述美国学派观点,宣告了美国学派的诞
生。
1961年雷马克的文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1965年在美国比较文学学会
大会上以主席身份做了《今日之比较文学》的报告,他坚决反对在比较文学领域做
认为的划分,反对民族主义动机,反对机械主义概念。1968年韦勒克发表了《比
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重申了以上观点。
韦勒克:雷纳〃韦勒克(René Wellek 1903年8月22日—1995年11月1
日),出生于维也纳,文学批评家,比较文学家。
他成长于维也纳,说捷克语和德语。他在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学习文学,
在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中很活跃。
7
二战开始后,他住在美国。他先在爱荷华大学教了7年书,1946年任教
于耶鲁大学。在耶鲁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系并任系主任。在美国,他被认为
是美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
他与沃伦合著《文学理论》,系统化研究文学理论的一批著作之一。主
张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是欧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为八卷本
《现代文学批评史》(1750-1950年),其中后两卷是他在病床上写成的。
《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41小节,内容上分为3大部分。
第一、对比较文学概念的词源学考查。
第二、对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世界文学与全球文学进行比较。
第三、回顾比较文学发展史。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
雷马克:1916年,曾任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美国比较文学学会
副主席等值1961年,《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全面阐述了美国学派的
立场和理论,直接导致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产生。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文章分为3部分:
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关系。
世界文学:获得经过世界考验,获得世界声誉的,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学
作品。
艾德礼:自定中文名艾德治:奥尔德里奇等等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顾问。印第安纳大学、巴黎大学等读书《文化的多元主义
与文学批评》。
《世界文学的再现》1984:
奠定美国现代比较文学理论基础之作。
提出:文化多元主义。文学、文化既多样,又生而平等,东西互通,文
学互享
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中存在着共同的领域,我们可以合理
合法地寻找能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原则和性质,但如果把一种文化的标准用
于另一种,那就不合理了。多元共存,这与总体文学形成对比。
解释‚全球文学‛:世界上所有文学和作品的总和,或所有民族文化体
的总和。
《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1969年:《比较文学的概念、历史、内容
和研究方法》:四部分
定义:
演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世界上一切文学。
比较文学与一般文学关系:包含主题、文体以及伟大杰作的个别研究,
而无须鲜明地分时断代。完全超越国家关系。——总体文学。
研究内容:定义出发。类同的平行比较和传统的影响研究。把之间没有
8
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称为‚纯粹比较‛,分为类比和对比想方面。
影响研究:
方法与类别。不如内容重要,但对于比较文学而言,却又是极其重要的。
五类内容涉及不同的方法:一、文学批评与理论。运用一定的文学美学观点
对文学现象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二、文学运动。探讨文学运动的影
响、渊源、文类、特性、文化史和思想史相关北京研究和比较性的归纳演绎。
三、主题,从主题入手研究文学的国际关系。四、形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文学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其审美效用,审美功能及意义。一次来界定文学作
品的特质。五、文学关系,追查资料、发觉接受和影响以及文学与其他知识
领域的关系。
厄尔〃迈纳(孟而康):1927-2004
《比较诗学》1990。
比较诗学研究要跨越文化界限,站在文化相对主义角度进行考查。
五章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阐释比较诗学的概念、起源和方法。存在两种诗学体系:一
种是将所有文学看作是独特的人类活动和实践体系,不重视区分不同文化中
的诗学;另一种则是将诗学是某种民族文化的原创体系。
依据文类划分诗学类别。西方是建立在史诗悲剧基础上的诗学,以模仿
说为主要观念。中国、印度河日本建立在抒情诗基础上的,以情感表现为主
要观念。中国讲究寓教于乐。
第二部分:通过三大基础文类的比较,考查了东西方诗学观念的异同现
象。三大文类,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文本分析为中心。
戏剧。西方诗学的中心。 处于中心位臵。属于西方的原创诗学。
Amphitryon的故事。模仿论,模仿或反模仿传统。《松风》能剧。抒情性。
表现剧。
叙事文学:情节 时间 视角
第三部分:文化相对论的提出。文化一体论。通约性与相对性。
佛科马:荷兰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现任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主席。
俄苏:
维谢罗夫斯基:(1838~1906)
俄国文学史家。父亲是军事教育家、将军。185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
多次赴西欧各国研究文学。1872年起任彼得堡大学教授,1880年起为彼得堡
科学院院士,并负责俄罗斯语言文学部的工作。
他学术视野广阔,谙熟俄罗斯、斯拉夫、拜占廷和西欧自古以来各个时
期的文学以及各民族民间创作和民族志。写有关于艺术起源、文艺理论和东
西方文学交流史方面的著作20多部,创立神话起源的理论。关于民间文学的
9
研究著作有《意大利的民间政治诗》(1866)、《伊凡雷帝的故事》(1876)、
《情节研究》(1897~1906)和《历史诗学中的三章》(1899)。他注意处于
不同发展阶段的各民族的创作,对文学和民间创作的类似现象进行广泛的类
型比较。他是俄国的文学比较研究的创始者。他关于文化发展的阶段的概念,
实际上只是实证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他在某些著作中夸大文学影响的作用。
他对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的研究在意大利得到高度评价。关于普希金、
茹科夫斯基的论著则以渊博、分析细致、深入探索时代精神和创作心理而著
称。他还创立了具有独创性的艺术起源的学说,并阐述了艺术在氏族社会的
发展。
《历史诗学》:
《历史诗学》是维谢洛夫斯基的代表作,维谢洛夫斯基是俄国历史
比较文艺学的创始人,1940年出第一版,但较为繁杂,1989年又出新版,依据1940
年的初版,删繁就简。该书对文艺的起源、文学的式样的形成和演变,以及诗歌形
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200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有1989年版
新译本。
历史诗学的研究中心,阐明诗的意识及其形式的演变,他依据大量的文
学史料的历史比较研究,提出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一些‚稳定的诗歌格式‛,
比如诗歌类别,以及艺术手段。后代的丰富与发展。
一、原始艺术与文学体裁的演变。
二、情节诗学。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母题和情节。母题组合形成情节。
三、诗歌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四、诗人在文学继承与诗歌革新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日尔蒙斯基:1891-1971,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
历史比较文艺学派的创始人,通晓多国语言,在诗学、民间文学、东西方文
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1935年,《比较文艺学和文学影响问题》。20世纪40年代后期,政治
变化。1960年,在莫斯科召开‚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比较文学讨
论会是苏联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会议,日尔蒙斯基做了《文学的历史比
较问题》的报告,成为苏联历史比较文艺学发展中具有纲领性的文件。
本文谈了三方面问题:
一、文学的历史类型学问题。
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也在合
乎规律的发展。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潮流
二、文学影响的规律性及其和历史类型学观点的关系问题。
把文学影响影响研究紧紧和历史类型学研究结合起来,认为二者辩证同
10
一,成为历史现象的两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之
间的对立。反对对偶然性的关注。反对片面的,直线的理解文学现象。
三、根据历史类型和文学影响的规律性的观点,在阐发各国文学在相互
联系中的历史演进的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世界文学‛的前景。本身就是一
个整体,总体文学。这种统一性源于人类历史文化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以马
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思想理解比较文学。
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看待比较文学研究。
参考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向远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比较文学概论》:陈淳 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比较文学概论》:乐黛云顾问,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比较文学通论》:孟昭毅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课后补充:1、言简意赅。2、条理清晰。3、观点明确。
作业:1、比较文学学科的萌芽与确立。
2、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3、维谢罗夫斯基的《历史诗学》。
4、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的主要内容。
11
注:共九章,每章约两周课时,共约20周课时。
比较文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2010年 月 日
第3章 比较文学发展历史
第1周4节课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内容:关键词界定:比较文学。
重点:
难点:内涵与外延。概念意义的发展变化。可比性。
教学手段与方法:
以教师讲述为主。所需课时可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调整。一般在3到5节课左右间浮
动。
授课过程:
二、比较文学在中国
(一)有实无名,在古代的发展
孔子评《诗经》
魏晋南北朝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道安,慧远等。
跨学科研究:文学与绘画,文学与佛教 严羽的《沧浪诗话》
评价,1、妙悟;2、创作;3、艺术性
(二)近现代之发展
首先提到翻译:1894年,马建忠提议拟建翻译书院。‚善译‛ 马相伯
两国之文字深自笃好,字栉句比,已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审其音之高下,分析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曾
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信 达 雅
《适可斋记言》
林纾及其林译小说:
从1898年开始,林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有
天演论,亚丹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论法的精神)
12
康有为:
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唐人婉艳多哀感,欧俗风流所入
深。……
译作的贡献:
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
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彼美英德法
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日进,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
合集一》)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
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
必新小说(《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开化民智。翻译的国家。
法,大仲马,小仲马 巴尔扎克 雨果;
英国,莎士比亚 笛福 狄更斯 斯威夫特 司各特 柯南〃道尔;
美国 华盛顿〃欧文;
俄罗斯 托尔斯泰;
挪威 易卜生。
日本
古希腊伊索寓言,探案,散文集,传记,游侠传奇,言情小说,
思想上。民族的,民主的,探险的,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爱国二童子传〃达旨》抛弃无用之学,学习实用技艺,努力振兴实业,以
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并表示自己‚亦诫告海内至宝贵亲……青年学生读之,以震
动爱国之志气‛吾但留一命,泣血以告天下之学生,请治实业以自振。自己……多
译有益之书,以代弹词,为劝喻之助。
文学上。
现在上海出了一部极好极有益处的小说,叫做《爱国二童子传》,那书真好,
真可以激发国人的爱国思想…… 《胡适日记》
2、客观上促进小说文体的发展
3、文章之通
4、语言的灵活性
林译小说:
从1897年开始,林纾以间接方式,翻译以欧美国家为主的文学作品约156种,绝大
多数为小说,其中132种出过单行本,10种散见于第6-11卷《小说月报》,14种未
复印(一说共184种)。林译作品用文言句法,语法灵活,文笔流畅,语汇丰富,对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3
王国维 1877年,及王的研究思想
生平,成就
一、知识通用的观念,超越观念之争。
皆有之,‚无学‛之患,中西互为依存,倡大吴国之哲学者比为精通中西之人。
二、提出哲学、美学无关功利说。
哲学和美术的独立价值,在于满足纯粹之知识,和微妙之感情,解除人生的
怀疑与痛苦。
对用的哲学理念提出批评。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化。康德,叔本华和尼采。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从事第四次之研究。尼采破除旧文化而创造新文化,极强烈
之意志,极伟大之知力等。拿破仑望而却步者也。
纯粹无意志美学和不管厉害之快乐。学术就是学术,学术之外无目的。
个人行为出于自律(出自内心),而非出于他律。
三、境界说
境界即真感情与真景物者,谓之有境界。
真:首先,客观与主观之真,其次,理念之真,‚直观‚之真,才能‚不隔‛,
洞然无物,观物也深,体物也切。融会贯通——不隔
表现理念,能够直观与否。
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苏东坡《宝绘堂记》君子要,……不可
以我观物,以物观物。
四、新批评观念
《红楼梦评论》1904,《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人间词话》1910。
1、反问我国文学无权威。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太过强调微言大义,而忽
略了文学超脱厉害关系,类似于游戏的独立本性。
赞同希勒游戏说,精力的另种体现,但认为游戏发于游戏,而高于游戏。叩
问灵魂,回答人生根本问题。求的人生痛苦之解脱。
人生是什么?摆脱不了的痛苦。苦与脱苦
——人之何为,人从哪来,到哪去。叔本华(欲望和厉害关系是人生痛苦的
根源)康德,无目的之目的。尼采,强力意志,游戏说。老子说,人之大患,在我
有身。
《红楼梦评论》之经典型。千年未遇之绝大著作,扣问灵魂,寻求解脱。
源于‚欲望‛,欲由于不足,状态为痛苦。
解脱之方式:自杀,自我结束。
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才是真正地解脱。
《桃花扇》李香君和侯方域,与《红楼梦》之比较
悲剧:叔本华,原罪。不是个人的,而是普遍的,人类的,根本的。
这是之前所有中国文学作品所不能达到的。
鲁迅:1881年
《摩罗诗力说》
14
一、写此文的目的。从外族得昭明之声。
修黎,裴伦,裴彖飞,普式庚,来尔孟多夫,(密克微支)密茨凯维支
二、收录标准
英国湖畔派诗人苏惹(骚塞)。
平行比较:
拜伦,雪莱。
自由独立,人道主义,爱憎分明,同情弱小,敢于斗争,勇往直前。
求索而无止期,猛进而不退转。雪莱,山河林壑之幽寂。
绝望与柔和
普希金,勇士与人民,平和
莱蒙多夫,奋战力拒,不稍退转
影响研究:
拜伦、雪莱入俄,入波兰,匈牙利,
三、总结
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自觉之声发,
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
《文化偏至论》:
物质与犹太人,工铁路与澳洲
西方之偏为物质与群体,都物质化,平庸化了。丧志了个性个体
张扬个性精神:施蒂纳,自我;克尔恺廓尔,个性;叔本华,意志;易卜生,
社会革命;尼采,超人。
物质主义的反思,对群体主义的反思。
掊(剖)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二、比较文学之建立20-30年代
标志:大学讲座与课程。
1924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
1929年12月,瑞恰兹清华大学比较文学课程。
论著出版:1931年洛里哀,洛里耶《比较文学史》,傅东华;1937年;1935年,
吴康,《比较文学绪论》发表。1935年,陈寅恪《与刘叔雅论过问试题书》。
陈寅恪:
渊源与影响研究:
注重考查发起影响源头
注重考查接受影响变异
注重考查接受阐释效果
《水经注》故事
互文:1、格义;2、合本;3、新解
钱钟书:
15
1、‚中西互通,东西照亮‛观念的形成。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1935
2、中西互通,同中见异。
首先: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谈中国诗》,香草美人,西方宗教诗——但丁。
其次,核心之通。共同的文学规则或规律。
再次,方式,以外来观念与材料与本国观念与材料相互印证。
《白瑞蒙论诗与严沧浪诗话》。《诗醇》与《祈祷与诗》:
诗秘与神秘并举,不涉理路。
禅在妙悟,诗在妙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再次,贯通古今,博征中西。
《谈艺录》:凡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
第四,对大体系的批判,以及诗话形式的采用原因。
朱光潜:
一、比较观念的确立:
《谈文学〃文学的趣味》:一切价值都有比较得来。
1、学为‚知‛。不知失去大部分生命意义;知的不正确,是趣味低劣,是精神中毒;
知之偏,是狭窄,是精神上的狭窄,是短视。
2、比较的意义。为知而比。学贯中西之后,才配评判,估定。
以诗歌为例。各有胜境。很可以相互印证。
以自己为例。
学语言,学古文,学诗歌
3、方法:
首先,多角度比较。
其次,尊重源流。
深体会,广参校,细心比较,寻出不同特点和共同文心。
再次,强调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学的相互印证。
对中西诗之学习体会。
二、《诗论》平行研究领域
1、多做概括性研究
2、注重原因分析
3、尽量避免片面和绝对。
三、阐发研究
关于季羡林的评价。
研究状况。
1、克罗齐审美直觉说的阐发与改造。
直觉的与名理的。
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审美是什么?
16
关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直观:‚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忘记自身,忘记外界。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物我
合一,物我两忘之境界。
一言一语忧国恤人,物我之际淡然无着。
2、布洛距离说的阐发与改造。美感形成的前提条件
人都有直觉能力,人是天生的诗人,先天性。需要条件的适合才能释放为美。
行为物役,名缰利锁,凝滞于物。不能留出距离来,
超脱,孤立,脱尽人间烟火,去功利主义的,审美的。
3、对立普斯移情说的阐发与改造。
立普斯移情说
单向移情变为双向交流,物我交感。古松的审美体验。
4、对直觉论的批判性认识
首先,艺术活动直觉和思考的交替进行,直觉论太过片面
其次,人类心理活动不能进行绝对划分,诸如科学的,伦理的,美感的很多时候不
能截然分开。
再次,中和道家美学理念与儒家美学理念,科学的,社会的,审美的,中西,古今
综合考量,互相阐释下的结果。
三、经过沉潜期的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表现之一:
建立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
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香港:香港大学在1964年开设比较文学课程。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开设比较文学
课程。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建立比较文学与翻译中心。该中心创办中译英杂志《译
丛》,并出版《中西比较文学论集》,同年,香港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台湾:1967,台湾大学正式开设比较文学硕士班,1970开设博士班。1970,淡江
大学创办《淡江评论》;1973年台湾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以台湾大学的《中外文学》
为会刊,并与同年加入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大陆:1981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会,出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
研究通讯》。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成立,并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学
会的分支机构,并以《中国比较文学》为会刊。1998年和2000年首都师范大学和
四川大学先后创办比较文学系。
表现之二:产生大量研究成果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宗白华《美学散步》;季羡林《中印文化关
系史论文集》,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杨周翰《攻玉集》。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
究所编辑的《东方比较文学论文集》,复旦大学的《现代中外文学关系史》等,王
佐良的《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
1983年,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开始出版一套《比较文学丛书》,包括叶维廉的《比较
17
诗学》,周英雄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郑树森的《中美文学因缘》等……
其三:观念的更新,关于中国学派
首先,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平行研究
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我们必须从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
探因,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对比,始可得到两者的面貌。《中
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前言》
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提出‚阐发法‛:‚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
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单向阐发与双向阐发。《比较文学在
台湾的拓展〃序》。1977年李达三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中庸理念。1978年的
《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
四、意义:
参考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向远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比较文学概论》:陈淳 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比较文学概论》:乐黛云顾问,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比较文学通论》:孟昭毅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课后补充:1、言简意赅。2、条理清晰。3、观点明确。
作业:1、林译小说
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基本观点及其三种悲剧说。
3、朱光潜阐发研究的实绩。
4、中国比较文学进入兴盛期的具体表现。
18
注:共九章,每章约两周课时,共约20周课时。
比较文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2010年 月 日
第4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第1周4节课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内容:关键词界定:比较文学。
重点:
难点:内涵与外延。概念意义的发展变化。可比性。
教学手段与方法:
以教师讲述为主。所需课时可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调整。一般在3到5节课左右间浮
动。
授课过程:
影响研究
一、什么是影响。
诞生于法国
主要理论依据:
各国文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
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情状。——究其实
质,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影
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家文学精髓的渗透。
大塚幸男《比较文学原理》所引法国郎松的《试论‚影响‛的概念》。
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
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
家的影响。‚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约瑟夫〃T〃肖:《艺术借鉴与比较学研究》
19
特点:外来性;隐含性。
民间神探:《霍桑探案》与《福尔摩斯探案》——陈小青;侠盗与侦探形象的融合;
罗平,亚森〃罗宾——孙了红;现代通俗小说鉴赏
定义:以实证法,考查国际文学间在文学交流过程中的事实。不仅要考察发现事实,
更要分析事实,使研究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层次上。现代文学所有的影响。
特征:
研究外来影响,采用实证法,考查事实联系,注意历史性。
影响研究的分类: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放送者角度研究——誉舆学(流传学):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
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信誉、
反响的学问。
总体影响: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所给予接受者的影响。
中国文学之与日本文学,朝鲜文学的影响。前苏联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西
方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喧嚣与骚动》。王蒙意识流《春之声》;新感觉派
的意识流《石秀》、《魔道》;意象派:庞德。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波德莱尔,蓝波,
魏尔伦;李金发,戴望舒,朦胧诗:朦胧,象征,音乐性。
个别影响: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对接受者个体的影响。《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唐传奇《杜子春》与《杜子春传》;《仙人》《聊斋志异〃鼠戏》
集团对个体的影响:中国文学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奇遇》与《剪灯新话》之《渭
塘奇遇记》
个体对集团:尼采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玩偶之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伤逝》,
《终生大事》。
形式影响:一种民族文学所给予接受者的形式上的影响。 彼得拉克十四行诗对莎
士比亚的影响,when forty winters shall besiege thy brow ;11个音节5音
部 abba abba cde cde cdc cdc 西方话剧对中国话剧的影响。戏曲与话剧。截面
叙述法与传统的史传法,左拉《小酒店》与茅盾《子夜》;《黄秀才檄灵玉马坠》与
《红楼梦》,叙述与描写的区分《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内容影响:
20
情节影响:探险情节《奥德修斯》之后《鲁宾逊漂流记》;《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
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歌德的《浮士德》;《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与布莱希
特《高加索灰阑记》。
主题影响:《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与《高加索的俘虏》中对自由的颂扬与对弱小
名族同情;五四文学精神中的女性主义;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宗教主题《复活》
忏悔与原宥;生命 死亡 爱情主题。
题材:宗教题材:但丁,弥尔顿;神话题材:古希腊罗马神话,拜伦;奥德修斯对
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历史题材: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
《理查三世》
形象影响:浮士德形象。唐璜形象。狂人形象。俄国多余人与中国多余人形象罗亭
与于质夫。
从传递者角度看——媒介学
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影响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
学问。
个人媒介者:
‚接受者‛国家的媒介者:外国作家、作品和文艺思想的介绍者,翻译者、评论者,
做的主要是引进工作。玄奘,经、论74部,1335卷。19年。林纾,11个国家,
180余种;鲁迅,15国,111人,244种作品。
‚放送者‛国家的媒介者:辜鸿铭(大学、中庸、论语);柳无忌在美国对中华文
化的引介。用英文写《中国文学概论》1966,1960年创办东亚语文系,印第安纳
大学大学。柳亚子儿子。
第三国媒介者:丹麦的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6册英法德等国的文学。
环境媒介者:文学团体、沙龙集会和国际会议所促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交流环境,
它使接受者和放送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得以实现。
中国‚文学研究会‛: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介绍
北欧东欧日本印度等国作品71种;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易卜生、拜伦、
罗曼罗兰、泰戈尔等。
法国‚七星诗社‛:16世纪中叶,七位诗人,宣扬从希腊语、拉丁语借用语汇进行
诗歌创作。
斯达尔夫人的沙龙:1795-1811年英、法、德。
国际学术会议:
国际比较文学媒介: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协会)icla:成立于1954年牛津大学;
现任会长日本人,川本皓嗣,东京大学教授,日本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21
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从1955年开始,3年一次。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文字材料媒介者:将外国文学译介到本国的译本和评介文字。
中国翻译:
翻译佛典:东汉恒帝元嘉元年(151年)《明度五十校计经》到唐玄宗《开元释教
录》为止,共1070部。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四大翻译家。到北宋仁宗四
年1037年译场停顿,共886年,是佛典翻译的时代。
文学作品的翻译大约起于1740年左右,主要是针对《圣经》故事和欧洲小说的改
写。1895年甲午战争后,林纾。
仅五四后八年中,就翻译单行本187部。
1949-1979,85国家,1909作家5677种作品。
1980-1986,81国,1640,3300
外国翻译:
古希腊罗马时期:安德罗尼科斯:《奥德修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彼得斯,米南德。
欧洲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开始于1522年马丁路德将拉丁《圣经》翻译为德文。1535
年廷德尔的英译本问世。1611年英王钦定发行,风行欧洲,
文艺复兴时候的翻译
17世纪初,对中国古籍的热情
翻译理论:中国,直译与意译。
翻译理论:西方,泰特勒的三原则。
渊源学(源流学):从接受者角度,探究接受者所受到的外来影响。
笔述的渊源:作家或学者自我陈述所受外国影响的文字材料。浩然与梁晓声的言论
口传的渊源:带有某种间接性,一般通过回忆录之类的资料。对于‚人性论‛的问
题。
印象的渊源:异国情调。老舍、艾青的《墙》、《古罗马大斗兽场》;海明威《乞力
马扎罗山的雪》;
直接渊源:从一国作品重新找到另一国作品。莎士比亚《奥赛罗》与提奥《一个威
尼斯的摩尔人》;《威尼斯商人》与《蠢货》。
中国14行诗与英国14行诗。
闻一多《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
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集体渊源:一个作家所受影响的多元性。莎士比亚:意大利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
22
叶》;丹麦的故事《哈姆莱特》。鲁迅《狂人人日记》;《孔乙己》果戈理的幽默手法
写凄惨;《药》安德列夫的《齿痛》;曹禺的 古希腊悲剧,三一律等影响。
影响研究的步骤:
影响存在的提出:发现可比性(基于影响的可比性)
假设的提出: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民族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发现某种相似
性、相关性或外来性(内容或形式),并了解到两者存在一种先后关系。则提出假
设。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与《包待制智勘灰阑记》;《赵氏孤儿》与《中国孤
儿》
材料的搜求和考订。寻找和考订事实的目的要明确:什么样的联系?通过怎样途径
影响和传播,传播过程中出现哪些具体情况。在作品中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有重
点有方向,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文学。
材料种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作者传记、书信、日记、回忆录、游记、访谈,
版本情况,翻译情况等;历史、考古、人类、社会学等领域获得。
辨伪问题:权威性
假设的证明
可以证明。假设不能成立。证明假设尚待证明。唐代诗歌与欧洲14行诗歌及波斯
鲁拜体相似,但尚待证明
影响的深入研究
影响的方式:模仿与创新。移植与改编。融合与分流。影响效果:效果是好是坏。
影响的原因:归因分析。
实例文章
渊源学之——《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论文集》朱维之
流传学——《中西戏剧交融的典范——论布莱希特史诗剧对中国戏曲的借鉴》
译介学——《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翻译史述论》
实践:比较两首诗作
影响研究的原则
影响的超国界存在性。
影响的事实联系性。
影响的历史意识性。
影响对创作活动的理解性。
平行研究
一、定义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特色鲜明,并无直接关系的民族文学现象加以比较,比较它们在
主题、题材、文体、情节、形象等方面的类同和差异,并通过理论深化得出有益与
文学发展的结论。杜甫和但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关汉卿
与莎士比亚。
二、步骤
1、明确切入点,限定题材范围。《白蛇传》与济慈《雷米亚》(archetypes)文学
的共同文心。原型意义。
许仙与李西亚斯;白素贞与雷米亚;法海与阿波罗尼亚斯。理智与情感的斗争经过
与结果;采用象征手法,
2、透过表层现象,深入辨析异同。
3、突破认知模子,实现超越与汇通。中国的,或者西方的——共通的。
三、分类
1、关于文类的平行比较
指对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类型的比较研究。文类即文学体裁。文体分类:亚里斯
多德《诗学》根据摹仿对象,摹仿媒介和方式。史诗,悲剧,喜剧,酒神颂等类别。
总为三分:史诗,戏剧,抒情诗
刘勰:《文心雕龙》:35种文体。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
西方戏剧传统与中国戏剧传统《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
差异:1、命运,性格,社会,现代主义的象征;中国只有社会悲剧。2、产生上,
时间晚了2000年,产生于酒神颂与产生于民间流传的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
上逐渐演变而成。古希腊悲剧多为神话题材与中国悲剧则取材广泛。主人公多血统
高贵而中国则多为普通人。3、形式和结构上:西方以对白为主,歌唱为辅;中国
则以歌唱为主。
共同性:1、产生于民间。2、主人公的悲剧性,遭遇失败和痛苦。3、悲剧性。格
调,命运,斗争,净化
2、关于主题的比较研究
主题:通过提炼作品题材、情节和形象等内容因素而获得的形而上的意义,通常体
现为抽象思想和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对主题的两种理解:最小的叙事单位,最小单位,反复出现,具有某种动人力量(题
材特征);公共主题——母题(带有题材特征)。爱,性,死,生,情感,理智,爱
国,启蒙,人性。
作品主题;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提炼出的主题:《俄狄浦斯王》和《薛仁贵征东》
中的性情结主题(母题)。
3、关于形象的比较研究(形象学的异同)
24
形象与意象。
文学作品中的含义丰富,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人和物。杜十娘与茶花女的比较;
阿Q与堂吉诃德。吝啬鬼的角色:高老头,严监生。
4、关于情节的比较研究
有因果联系的一连串事件。
皮格玛利翁的故事与赵颜的故事《画中人》
5、比较诗学
亚里斯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布瓦洛的《诗的艺术》;不同民族和文化体
系之间的文学理论的比较。1963年艾田伯在《比较不是理由》一文中,首次提到
‚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他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
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
导向比较诗学。‛
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刘勰的譬喻说和歌德的意蕴说》
拟容取心与意蕴说有相似之处。又认为二者对个别与一般的理解不同。用现实个别
之物附会儒家义理,充当工具作用——譬喻。歌德则完全强调个别,不涉及创作中
的一般。并进一步阐明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
文论总特点。表现与再现:1、对于和谐的不同处理方式。2、强调摹仿、写实与强
调抒情言志。3、注重反映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事物,但西方发展出典型论,中
国发展出意境论。4、都注重真善美的结合,但西方强调真与美,中国强调美与善。
中西文论存在形态:1、思辨理性与经验直觉。2、哲学化,逻辑体系与经验的,伦
理的。
阐发研究
一、定义:具有争议性。
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现象进行相互阐发,相互说明,相互补充,以期达到
对文学问题的新的理解,得出有文学价值的新结论。
‚这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是比较
文学中的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序》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76年版。
1978年在一篇文章《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中,进一步指出:
‚利用西方有系统的文学批评来阐发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理论,我们可命之为‘阐
发法’。这‘阐发法’一直为中国比较学者所采用。‛
出路问题——探寻民族性,追问现在。
二、特征
1、跨越性:以本土文化接受西方文化。
1995年,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
‚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因为‚跨越‛是比较文学发展史
上的动力之一。法国学派提出影响研究跨越了第一堵墙:国家界限。美国学派提出
25
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跨越了第二堵墙:学科界限。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研
究都在同一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只有在中西文化冲突、沟通的背景下形成的中国学
派才有可能,也必须跨越中西异质文化的第三堵墙。
2、折衷精神: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具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它
不独承认上述两种学派所拥有的优点,并且加以吸收和利用。但在另一方面,它设
法避免两派既有的偏失,……,中国学派循着中庸之道前进。出自《比较文学中国
学派》李达三,《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李达三、罗钢主编。1997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
3、文学性
核心词就是文学,不能偏离文学本体。
最基本。
三、步骤(一种观念)
1、对跨文化的文学现象加以套用、引用和阐释。(文学理论和观念)
2、考验调整、修正、补充以扩大文学现象的意义。
3、找出文学创作的一般法则和共同规律,及其应用情况。
《诗可以怨》
尼采之母鸡下蛋说。解释: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
举国内最平常例子:
《论语〃阳货》之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史记序》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做为也。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蚌病成珠说。郁结、发愤的结果。
西洋人的证据:
福楼拜和海涅:
牡蛎与珍珠说
钟嵘《诗品》
弗洛伊德:无法满足退一步,用‚文学来过瘾‛。
韩愈不平则鸣和司马迁发愤所为作的不同之处
性——情为性受到骚扰——性不平而成情
心血来潮——《封神榜》
喜怒窘穷……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送高闲上人序》,解释说此为同一
事态的两方面。
承认穷的标准性
提出多为伪情。1、无忧而犹。2、少年不知愁滋味。3、舍弟江南丧,家兄塞北亡。
四、研究范围
1、准确恰当地运用某种外来的理论或模式解释本民族文学中的文学现象;反之,
也可用本民族文学中的某种理论或模式解释其他民族文学中的文学现象,经过筛
选、分析,获得一个全新的认知。
26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境。
2、将经过精心选取的不同民族文学的观念、理论、方法等,进行相互阐发、相互
发现,相互印证,相互说明,以求达到完善或修订某种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
模式的目的。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文、物的关系与意义:
意内而物外,文者发乎内而著乎外,宣内而象外;能逮意即能称物,内外通而意物
合矣。墨子‚举、名、实‛;刘勰‚情 辞 事‛;近代学者佩尔斯所说‚interpretant,
thought or reference‛(思想或提示);英国诗人勃朗宁所谓‚缘物生意‛,文则居间
而通意物之邮
3、在跨学科研究范围内,阐发研究是以其他学科的理论、方式、方法等对文学现
象做出某种阐发,试图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
心理学之于文学。宗教之于文学。民俗学之于文学。哲学与文学——存在主义。《莎
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与基督教》,《文学与语言学》
五、原则
1、保持各自的文化独特性。
2、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研究。
六、局限
1、本质属于平行研究范围。《诗可以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2、研究对象多为诗学研究。有重古轻今,贵远贱近之倾向。陈平原的《中国小说
叙事模式的转变》。时间,视角,结构三方面考查。古代:连贯,全知,情节。现
代:顺序,倒叙,交错等多种。全知和限制视角,纯客观。以情节、性格,背景为
中心。
《西方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王维与纯粹经验美学》,《红楼梦的叙述艺术》,《晚
清小说的叙事模式》;《精神分析与现代文学》《试用原始类型的文学批评方法——
论唐代边塞诗》
3、未被普遍认可,全球化背景。出在不断发展中。
问题:阐明法使用外来的理论架构,来阐明本土文学。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发前
人之所未见;但缺点乃在西法硬套,令人有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之感。……批评家
往往在实践上,证明理论的地方性,并给予理论修正,矫正欧美中心的沙文主义。
不过理论体系通常尤其封闭性,能做多少修正是个问题,……。
西方理论在西方本土自有其历史性与合法性,可是一经转移,西方理论的诠释力可
就相应减低,因此不应强加诸中国文学。周英雄的《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第4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混合研究或独立学科研究:带有学科特征的,在方法的运用上较为灵活的比较文学
研究。
主题学:
美国的哈利〃列文创造英文Thematologie——,来源于法文。
27
德文的stoffgeschichte(subject matter);法文thematologie(motiv)
主题学的研究范围:题材、主题、母题、情节等方面。
平行研究:《厄勒克特拉》、《哈姆莱特》和《赵氏孤儿》血情复仇母题。
影响研究:关于浮士德故事母题的研究。《十日谈》与《终成眷属》:女追男的故事。
文类学:对文学形式、文学类别进行比较研究而形成的学科。14行诗的发展;中
西悲剧;流浪汉小说:流浪汉是人物,情节类似,主人公机智幽默,结构较为松散。
形象学:一个比较文学门类,他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
象。中国作品中的外国人形象好,外国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赛珍珠的《大地》。
平行的形象比较,X与Y的简单相比问题。
跨学科研究:又称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际研究或科际整合。1961年,
由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正式提出。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的外
围入手,通过对外围领域和文学的多种关系,以及二者交感区域内的种种专题的探
讨,来研究文学本身,从另一层面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简言之,跨学科研究专
门探索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他艺术门类,与宗教,
四、意义:
参考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向远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 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比较文学概论》:乐黛云顾问,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比较文学通论》:孟昭毅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
课后补充:1、言简意赅。2、条理清晰。3、观点明确。
作业:1、影响研究的定义、步骤与原则。
2、平行研究的定义和步骤。
3、阐发研究的定义、步骤和研究走向。
4、几种独立学科研究的基本情况。
5、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基本情况。
28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00:4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976172005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比较文学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比较文学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