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课 欣赏中国古典小说
16
课题
课时 2课时(90 min)
欣赏中国古典小说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背景
教学目标 (2)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思政育人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小说作品的深厚兴趣,增强对小说的理解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课堂实践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APP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背景
教学难点:把握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第1节课:考勤(2 min)→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8 min)→课堂讨论(10 min)
第2节课:互动导入(8 min)→传授新知(20 min)→课堂讨论(12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
置(2 min)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哪些中国古典小说?
培养学生的组织
纪律性,掌握学生
的出勤情况
通过问题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调问题导入
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
(5 min)
【学生】聆听、思考、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数不胜数,大部分都归纳在下诗中: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讲解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背景和代
表作
☞【教师】提出问题
通过理论讲解和
课堂讨论等教学方
式,让学生了解不
小说的文化背景以
及代表作品
一、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背景
传授新知
(28 min)
小说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历史原因?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最早溯源到古代的神话
和历史传说。
1
同阶段的中国古典
正是这些古代神话、杂史、民间传说、人物轶事、寓言等文学作品,以及其他文学
作品中有意无意地包含着故事性、虚构性的成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小说的源头并影响着
小说的发展。
1
(一)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欣赏中国古典小说 第 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写作成了一种风气,这时期小说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出
现了前代所没有的盛况。
按内容划分,这时期的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谈论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一
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志人小说。
1.志怪小说
这时期志怪小说大量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乱频发和社会动荡导致
宗教迷信思想传播较广,民间巫术、道教及佛教的频繁刺激为志怪小说提供了思想土壤
和社会环境;二是人们或逃避现实、幻想出怪异离奇的故事以寻求精神上的麻醉,或借
助鬼神故事表达对残酷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也使得志怪小说有的侧重宣扬神
道和怪异事迹,有的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哪些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讲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三十余种。比较著名的有东方朔的《神异
经》《十洲记》、班固的《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曹丕(也有说张华)的《异
列传》、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陶潜的《搜神后记》和刘义庆的《幽
明录》。其中以《搜神记》成就最高,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例如,其中有一篇
《三王墓》讲述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成功,却被王所杀,其子赤为父报仇得侠客相助,
侠客以赤的头为饵诱杀楚王,再以自己的头与赤、楚王的头共同放在鼎中的故事,鲁迅
的《故事·铸剑》就是从中受到了启发而创作的;而《东海孝妇》中的“郡中枯旱,三
年不雨”“其血青黄缘旙竹而上”等情节在《窦娥冤》也有提到。
2.志人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一批放荡不羁、崇尚“清谈”(即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
的士族名流,受这些人的影响,志人小说开始流行。
志人小说中比较有名的是刘歆的《西京杂记》、裴启的《语林》、梁沈约的《俗说》
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师】提出问题
你看过《世说新语》吗?简单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世说新语》保存比较完整,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其主要记述名士言行,
例如,写刘伶“纵酒放达”,嵇康“风姿特秀”,谢安处变不惊、悲喜不行于色,石崇
“美人行酒”“与王恺斗富”等。
需要注意的是,志怪、志人小说都是记载下来的史实,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
而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文献
归于一类。
(二)唐传奇
☞【教师】提出问题
通过字面意思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唐传奇的?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讲解唐传奇的相关知识
16
2
第 课 欣赏中国古典小说
唐代小说被称为“传奇”,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唐代经济不断繁荣,
小说题材由单纯的记录鬼怪神异和奇人异事过渡到了记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佛
教教义普及,神怪传说盛行,小说中多涉及这些内容;三是唐传奇作家吸收了《史记》
等传记文学的精髓,在以往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故事情节、鲜活人物形象、丰富人
物性格,并引入诗词古文。这些特点使得唐传奇无论是现实意义还是文学价值都远远超
过前朝。
唐传奇中比较早的有《古镜记》,记录的是古镜降妖、除怪、显圣、治病等十二个
独立的灵异故事;成就最高的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有《柳毅传》《霍小玉传》《李
娃传》《莺莺传》等。
(三)话本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兴起的是话本。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
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话本体裁颇具特色,它以描绘精彩
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为了照顾市民阶层的欣赏口味,语言
上以白话为主,文白兼顾,穿插诗词。
宋代比较有名的话本有《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
经诗话》《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等,这些对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封神榜》等历史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四)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1.明代小说
明代小说主要包括白话短篇小说和章回体小说。白话短篇小说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
上有所发展,比较著名的有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
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短篇小说集。
☞【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哪部吗?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章回体小说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过来的,成就最高的是“四大奇书”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
《金瓶梅》)。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这部小说
描绘了广阔的历史画卷,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集
中展示了三国时期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具体内容详见教材)
明代小说的创作特点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文人加工整理,发展到了由作家独立
创作。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无数的无名群众的集体智慧和作家个人的艺术
才能的结晶;《西游记》充分显示出作家个人创作成分比重的增加;《金瓶梅》则是作
家的个人创造。
2.清代小说
清代小说主要包括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及清末出现的一个流派——谴责小说。短篇
小说成就最高的是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作品情节变幻离奇,通
过对鬼、狐、仙、妖等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这两部都是典型的文人小说,主
要抒发作者自己的抱负和情感,作者吴敬梓和曹雪芹都是落败的世家子弟,具有较高的
16
3
3
欣赏中国古典小说 第 课
文化修养、特殊的人生经历,由此他们能够更清醒、冷静地看待世态人情的本质。
☞【教师】提出问题
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内涵的理解。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其中,《儒林外史》以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害为中心和出发点,进而讽刺和批判
了整个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情节线索,通过对以贾府
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变化以至全面崩溃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溃败的历
史命运。《红楼梦》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它和《三国演义》《水
浒传》《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而研究《红楼梦》则发展成了一门专
门的学问——“红学”。
受到清末政治极端腐败、社会进入大变革时期的影响,晚清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
即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
曾朴的《孽海花》。
二、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景阳冈武松打虎
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
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举人,
至顺二年(1331)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斥,遂辞
官回家。后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
搜集并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创作“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教师】请学生讲解武松打虎的片段,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聆听、思考、讲解、分析
☞【教师】讲解“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相关内容
“景阳冈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
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这一片段在动词的
运用上很有特色,对体现武松打虎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武松朴素丰满、逼真可信的
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具体内容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教师】评价武松,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武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梁山好汉,武松打虎的故事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因为人们
对英雄无比崇拜和向往。武松的性格里洋溢着古代英雄的力与勇,施耐庵评价武松:
课堂讨论
“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
真是人间太岁神”。
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说说自己对武松的评价。
【学生】聆听、思考、结组、讨论、形成结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并评价学生的发言
通过课堂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
武松的人物形象,
同时加深对武松打
虎片段的理解
16
(10 min)
第二节课
4
第 课 欣赏中国古典小说
【教师】多媒体播放《红楼梦》的人物图片,并提出问题
互动导入
(8 min)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这些人物你熟悉吗?简要说说这些人物的特点。
通过互动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高主观能动
性,主动探索知识
16
【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讲解《红楼梦》的相关内容
三、古代世情小说《红楼梦》——宝黛读西厢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生于江宁(今
南京)。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
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宝黛读西厢》节选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
芳心”。“共读西厢”发生在宝玉和黛玉进入大观园之后,奠定了宝黛爱情的基础,
更是宝黛爱情的最美片段。《西厢记》中所描写的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无
疑直接激发了宝黛内心深处朦胧的爱情意识,可以说,宝黛的爱情觉醒与《西厢记》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直接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章,让其对文章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有大致了解
☞【学生】阅读、体会
☞【教师】讲解词语释义
[1]斗草簪花:斗草是旧时春夏间花草茂盛季节里人们所做的一种游戏,又称“斗
百草”;簪花即斗花,是斗草的一种形式,簪有戴或插之意。[2]拆字猜枚:古代饮
酒时的娱乐游戏活动。“拆字”是以汉字加减笔画,拆开偏旁,打乱字体结构进行推
传授新知
(20 min)
断的有趣游戏;“猜枚”是饮酒时助兴的游戏,拳中握小件物品,如干果、瓜子、钱
币等,供对方猜测单双、数目或颜色,中者为胜,不中者受罚饮酒。
……(具体内容详见教材)
☞【教师】提出问题:
通过学习,你认为文章有哪些特点?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讲解文中的蕴意
文中反映的蕴意有以下四个方面。
(1)“共读西厢”部分的描写体现了优美的爱情序曲,一开始就奏出了一种不同
凡响的音调,它所呈现的宝黛爱情的审美意向是显而易见的。
(2)从“共读西厢”中可以看出读书忌“先入为主”,深入其中方知其味。黛玉
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仔细品味书中内容,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
(3)读书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性。黛玉先听得“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然后想
起了“水流花谢两无情”等。一方面,说明了黛玉诗词功底之深;另一方面,说明了
前后内容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渲染意境。
(4)“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使用。作者把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迁移到
小说的创作中,把优美的“景”和动人的“情”完美融合,从而构成一种扣人心弦的
艺术境界。小说所描写的景物,如小桥横跨、流水潺潺、桃红柳绿、落英缤纷,都是
高尚、美丽并且不带有任何杂质的纯真爱情的体现。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通过理论讲解和
课堂讨论等教学方
式,让学生了解《红
楼梦》的写作特点
及文中刻画的人物
形象
5
5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围绕以下主题开展讨论
欣赏中国古典小说 第 课
通过课堂讨论,
让学生了解宝黛的
人格形象,加深学
生对《红楼梦》的
理解
分析《宝黛读西厢》中刻画的宝黛二人的形象,并谈谈志同道合者在读书观上的
一致性。
【学生】聆听、思考、结组、讨论、形成结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并评价各组的表现
16
课堂讨论
(12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课堂小结 总结知识点,巩
(3 min) 固印象
本节课学习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背景,欣赏了《水浒传》和《红楼梦》两部古
典小说的精彩片段,分析了这些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对文章作者有了初步了解,希望
大家课下多复习,加深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理解。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布置 通过课后作业,
(2 min) 同时巩固课堂知识
在《水浒传》或《红楼梦》中,任选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感知小说的文化内涵。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本节课环节完整,但学生主动性不高。教学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还是那样刻板,教学手段单一,学
教学反思 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让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教师应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
体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
6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00:2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969092005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学欣赏》教案 第16课 欣赏中国古典小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学欣赏》教案 第16课 欣赏中国古典小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