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二年级教案设计5篇

更新时间:2023-10-30 00:21:53 阅读: 评论:0

管理技巧与方法-为你点赞作文

语文高二年级教案设计5篇
2023年10月30日发(作者:健康忠告)

语文高二年级教案设计5

语文高二年级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本文深入浅出平

易流畅的表达艺术。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

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

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

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这就是山区放羊娃

的人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又论述了怎样的

人生境界呢?(板书课题)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文章论述的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思路:首先提出哲学一任务是提

高人的精神境界,然后具体阐述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

论述哲学的任务是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

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2.人生的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四种境界的内涵各是什么?

明确:作者根据一个人对于他所做的事觉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义,

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种。

A.自然境界的人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所做之事“没有意

1 16

义,或很少意义。”

B.功利境界的人觉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义”;

C.道德境界的人觉解“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所做的

事有道德的意义;

D.天地境界的人觉解“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所做

的事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

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

事的动机是为了全宇宙的利益。

3.小组讨论,质疑思辨:山区放羊娃的人生属于哪种境界?为什么?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

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

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语文高二年级教案设计【篇2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和统治者的__,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

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

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

2 16

吟诗,能吹__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

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

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

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

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

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

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

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

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

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

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

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

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

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

3 16

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

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

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

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

是简名。

二研读课文

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

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分析第一层:

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

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

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

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

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__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

4 16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

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

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

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

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分析第二层

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

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

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窦娥对婆

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

然生动。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

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

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__,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

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

的作用。

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

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

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

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分析第三层

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5 16

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

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__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

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

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

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

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

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

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黑暗,二是刻画窦

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____的愿望。

“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

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

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

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__

推向顶峰。

《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牌文本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那质问语气强烈;第二句《古》本为哀告祈

求,而《元》本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比较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

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

深化。

语文高二年级教案设计【篇3

雨巷

6 16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

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

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

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 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

《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

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5,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

,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

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

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

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7 16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

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

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

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

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

姑娘呢?

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

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

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

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

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

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

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

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

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

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__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

8 16

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

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

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

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

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

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

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

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

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

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

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

知道珍惜呢?

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

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

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

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9 16

语文高二年级教案设计【篇4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

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

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

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

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10 16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

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

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

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

但又不得已。

2: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

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

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

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__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

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__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

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

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

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

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

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__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

11 16

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__中陡然结束。这

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

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七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

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

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

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

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

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

;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

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

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

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

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

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

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九讨论

1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

12 16

(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钱?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

语文高二年级教案设计【篇5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

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

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

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

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

“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

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

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

13 16

“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

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

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

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

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

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

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

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

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

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

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

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

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

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⑴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

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

14 16

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⑵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

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

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

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

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

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

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

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 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

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

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

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

《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

15 16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

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4总体评说: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

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

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16 16

牡丹亭名句-终端营销

语文高二年级教案设计5篇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00:21: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965132004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高二年级教案设计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高二年级教案设计5篇.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窦娥冤教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