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概论(GX)》论文选题标准
《智能建筑概论(GX)》课程涵盖专业面广,作为概论型课程,对智能建筑
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自动化、火灾报警消防联动
控制、公共安全管理等组成部分、系统集成、智能建筑生态化等教学内容进行了系
统有序的介绍,并结合不同专业进行专题化教学,让学生通过课程对智能建筑技术
科学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其中各部分学习内容均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调研、资料
查阅等学习机会;同时,与本专业相结合选择不同的主题方向进行论文撰写也有助
于提高课程与专业的结合程度。因此课程论文不以固定题目为要求。
选题形式:
以本专业为背景,围绕智能建筑的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火灾报警消防联动
控制、公共安全管理等组成部分、系统集成、智能建筑生态化、智能建筑照明、智
能建筑空调自动化等方面展开;也可按照建筑类型进行选题撰写,如重点结合办公
建筑、住宅、图书馆等不同类型特征的智能化功能;自拟题目,手写字数不少于
2500字,随堂完成并提交。
论文要求:
一、 论文格式正确,要求有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引注等组成
部分;(15分)
二、 选题得当,有一定新意或现实意义,体现与本专业的联系,也可以直
接表达为课程学习的见解;(15分)
三、 论文层次清晰,(条理逻辑分明;20分)
四、 内容详实、生动,紧扣主题,结合课程内容或笔记,要有个人观点或
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论述;(20分)
五、 2个或2个以上的案例分析,侧重点结合主题;(20分)
六、 书写工整,论文纸面整洁;(10分)
关于论文评阅表有关说明:
论文题目、姓名等前面的部分以及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须填写;
论点部分对应填写选题依据;
论据部分对应填写所列举实例简介;
论证部分对应填写个人观点简介;
论文评阅表须与论文纸左上边平齐,并将上边粘贴在论文纸上,不得采用装
订方式。
中国智能建筑发展非常快速,建筑行业分析报告提到,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经
济水平的提高,对工作和生活环境越来越高的需求,以及影响建筑智能化的信息技
术的不断进步,构成了推动建筑智能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中国智能建筑发
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智能建筑的起始
建筑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智能建筑主要针对是一些涉外的酒店等高档公共建筑和特殊需要的
工业建筑,其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个时候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的理解主
要包括:在建筑内设置程控交换机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等通信系统将电话、有线电视等接到建
筑中来,为建筑内用户提供通信手段;在建筑内设置广播、计算机网络等系统,为建筑内用户
提供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同时利用计算机对建筑中机电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设置火灾报
警系统和安防系统为建筑和其中人员提供保护手段等。这时建筑中各个系统是独立的,相互没
有联系。
第二阶段.智能建筑普及
在九十年代中期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房地产开发商,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智能建筑内涵的时
候,发现了智能建筑这个标签的商业价值,于是“智能建筑”、“5a建筑”、甚至“7a建
筑”的名词出现在他们促销广告中。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建筑迅速在中国推广起来,在九十年
代后期沿海一带新建的高层建筑几乎全都自称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西部扩展。据不完全统
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各类智能建筑已近两千多项。可以说这
个时期房地产开发商是建筑智能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阶段.智能建筑发展
中国对智能建筑的最大贡献是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建筑发展历程:在上世纪末在中国开
展的住宅小区建设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住宅小区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住户提供先进的管理
手段,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通信娱乐工具。这和以公共建筑如酒店、写字楼、医院、体育
馆等为主的智能大厦有很大的不同,住宅小区智能化正是信息化社会,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的一
个重要体现。 推动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的主角是电信运行商,他们试图通过投资建设一个到
达各家各户的宽带网络,为生活和工作在这些建筑内的人们提供各种人们需要的智能化信息服
务业务,用户通过这个网络接受和传送各种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满足人们信息交流、安全
保障、环境监测和物业管理的需要。以此网络开展各种增值服务如:安防报警、紧急呼救、远
程抄表、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以及其他各种数据传输和通信
业务等,并以这些增值服务来回收投资。
〖摘要〗本文涉及提高智能建筑运行应注意的事项,智能建筑的标准及设计规范制订的
我国智能建筑概况
我国智能建筑开始于80年后期与90年代初, 1991年曾派人去当时瑞士能德公司(后改名为兰吉尔公司,是
西门子楼字科技之金属公司,其楼字自控系统S600品牌为兰吉尔?驷法)进行了技术培训与学习。随后便与
该公司联合在国内推广楼字自动化系统(BAS)。
1991年开始,我国建成不少智能建筑,但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有70%以上运行不正
常,上述比例是否正确没有去分析过,但根据工作中接触的情况看,至今见到的运行正常,真正达到智能
建筑标准的确实为数不多。造成投资浪费现象惊人。国家已经发现了再这样下去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
成立了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开始着手编制有关标准与设计规定,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进行资质审定工
作。
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最严重的是系统处于停运状态,这种项目大都建于90年代初
期,通过代理商订货,调试,验收及培训工作不完善,后期服务无法保证,出现问题找不到原订货商,找
到了费用也很高;另一种情况是系统仍在运行,但只能进行显示与手动控制,这种情况比较多,部分自动
控制能正常投入的项目不太多,达到自动控制全部投入运行,实现经济运行的工程确实不多,只有在近几
年来人们注意了对供货商或代理商资质的审查,并对设计、调试、验收、培训及后期服务在合同中都作了
明确规定之后,情况大有好转。
造成大量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对智能建筑定义认识不正确,有些是设计上的
原因,有些是供货商的原因,有些是施工单位的原因。需要进行认真 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由于人们对智能建筑的定义认识不正确 应该是实际上也不是的智能建筑也称为智能建筑去宣传到现场参观
以后,当然就会对智能建筑产生误解这不仅有损于智能建筑,当然就会对智能建筑运行情况发挥经济效益
与社会效益的调查形成误导。
电气施工图设计不完善也是智能建筑不能正常投入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智能建筑中所涉及到的办公自动
化系绞(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与楼宇自动化系线(BAS)都是当前世界上的先进技术,设计单位很难一下
掌握,熟悉起来要有一个过程,设计单位对选用系统不熟悉,施工图设计就相当困难,对每个系绞应包括
那些内容,人家都有分歧,因此3A之后,又出现5A,把本来己经包括在楼宇自动化系统(BAS)中的消防自动
化系统(FAs)与保安自动化系统(SAS)单独分出来。在国外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当然应包括消防自动化
系统(SAS)与保安自动化系统(FAS)。国内由于消防部门的要求,消防自动化系统(SAS)要单独设计,否则有
关部门无法审批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与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也要求由设计单位来完成设计。这两
个系统施工图设计与产品的关系比较密切,各个厂家的产品在网结结构、产品功能及价格上判别也比较,
施工图设计如果定了某一家产品,随着建设周期的拖延,资金的变化等原因,很难按设计图纸进行订货,
订货一旦有变化,设计就要变化,所以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与通信自动化系统(CAS)施工图设计只能作到
综合布线,并提出一个概算,由于设计上认识的不统一,加上一个工程设备订货往往变化多次,这也是造
成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基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
供货商及其产品质量也是影响智能建筑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运行不正常,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造
成投资浪费大都指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因为楼宁自动化系统(BAS)运行不正常往往是无法保证自动控制
正常投入运行,或者无法实现工况目动转换,以有效利用室外新风来节约能源,显示部分一般都能保证正
常运行,由于不直接影响工作,就引不起业主的高度重视。国内智能建筑中所选用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
基本都是国外产品,而且以兰吉尔、江森与霍尼威尔三大公司的产品为主。国外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供
货都是从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变送器、现场控制站(子站)、网络服务器及所有软件成套供货,其
产品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但国外供货商在现场调试,人员培训,后期服务等方面不能保证,特别在与
甲方及施工单位配合上更难做好。设备到货,有些安装调试一结束,再进行联系就相当困难,后期服务费
用甲方难以承受,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正常运行。
现场调试及后期务问题最近几年也引起了国外公司的重视,他们有的在国内寻找代理商或合作伙伴,有的
办事处也开始配备这方面的人员,开始承接工程并负责现场调试与后期服务。 所以最近几年智能建筑的楼
宇自动化系统(BAS)正常投运率提高了很多。
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以及对国外产品的熟悉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正常进行。接线错
误,特别是因电源线与信号线接错,或地线接错引起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施工质量保证不了,接线
混乱给现场调试及系统投运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有些供货商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希望从工程安装开
始承包,事实证明这种办法能够有效保证现场调试与系统的正常投运。但甲方能否接受,施工单位能否同
意就很难保证。
二、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建筑中楼宇自动化系统(BAS)正常投运率低,造成投资与能源的大量浪费,己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
视,专门成立了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建设部勘筹设计司的顾问,参谋和助
手,协助设计司开展工作,其中一项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行业法规。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大家就要执
行,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有些设计单位结合多年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制订了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地政府还发了文件要求本地
区参照执行;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标准出来之后,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
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
市场经济情况下标准如何制订,制订出来以后又如何去执行,这都是一个新问题,有些专家建议标准按建
筑面积制定,有些专家建议按行业划分来制定,有些专家建议按地区划分来制定,这些都需要由专家去论
证,按建筑面积去制定,建筑面积达不到,但投资允许,实际使用又需要,就不能按标准去设计与施工,
建成以后再改造如果按行业划分,那么多的省委大楼,市委大楼能否按标准去设计与建设值得讨论,按地
区划分来制定问题就更大了,作为论文发表出来,让大家进行分析讨论是完全可以的,作为一个政府部门
制定出来的标准规定什么地区可以建什么标准的智能化建筑,什么地区不能建什么标准的智能化建筑,可
能就不太合适。所以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三、
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的制定
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
规。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包括
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员集中,设备昂贵,安全性就尤为重要,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遵
守设计规范,所以大家都希望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早日制定。但仔细分析一下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如
何制定,制定出来又如何执行都存在不少问题。就这个问题曾经拜访过国内制定电气专业有关设计规范编
制的专家学者,他们介绍,设计规范一般都按专业制定,它要求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要遵守,国外还没有
类似的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供参考。
对电气专业来讲,国家颁布了许多规范,如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10KV及以下变电所
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7-9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工业与
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500174-93),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
干扰技术规范(CECS81:96),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修订本) (CECS72:97)以及消防设
计规范等。智能建筑物的电气设计首先要遵守上述规范,不需要组织人力再去专门为智能化建筑制定一个
专用的设计规范,否则一旦两个规范出现不统一,或设计施工与验收人员理解不一致,就会给建设工作造
成混乱。
智能建筑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当然智能化建筑是一门技术先进的新的学科,人们应当集中讨论
与研究分析一下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不能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然后再对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进行补充或
修订,是否需要再单独编制一篇规范,要认真论证。
工作实践发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方面,国家有关规范规定还不明确,而这方
面的问题对智能化建筑的运行影响还比较大,轻则影响系统稳定运行,重则损坏吕贵的计算机系统,造成
投资的重大损失,有时还破坏系统的数据,对大型网络系统,数据破坏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在35~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
-95)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对过电压安全防护都作了一些规定,人们可以分析研究一下
这些规定可否满足智能化建筑的要求,满足不了时,可进行修改或补充,特别是对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进行补充或修改比较合适。在进行修改时,应注意到现在有些连接件或电子元器件本身已经
有了能防止15KV过电压冲击的功能,电压防护等级已经很高,但能量吸收方面能否满足要求,还要和有关
配电设计规范进行协调。
接地系统设计一直是困扰着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的一个较重要的问题,这方面由于专业不
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认识也就很难统一。所以在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臻地设计规范(GBJ65-83)制
定时,没有明确计算机控制系统与通信系统的接地要求,严格讲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接
地设计也属电气接地设计范畴,在安全接地方面也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
范(GBJ65-83)。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本身地如何接,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
范(GBJ65-83)就没有专题进行论述。我们也曾拜访过编制该规范的有关专家,双方还进行过讨论,结论是
当时没有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参加编制工作,国外虽然有些规范可以参考,对有些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还不能
统一,现在看来有必要进行补充或修订。当前在计算机控制或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的接地上还有一定
分歧,其他线除保护接地外,还分为系统地、现场地、逻辑地、数字地、模拟地、信号地等,这么多种地
线,有无重复,要由该专业方面的专家去认真分析研究,取得统一之后,才能对其如何接地作出合理的规
定。接地方式有的提出要单独接地,但国家有关规范提出集中一点联合接地,这就发生了矛盾,接地电阻
有的提出要求小于1Ω,有的要求小于2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要求小子4Ω,这里也发生了矛盾,工作实践
中曾遇到过有些计算机控制系统要求接地电阻小于0.5Ω(多见于国内计算机控制系统)。国外的计算机控制
系统的接地电阻要求各个厂家也不统一,有的要求2Ω,有的要求4Ω,还有的要求10Ω,但没有遇到过小
于1Ω的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本身的硬件设计,产品加工制造质量有关,硬件设计越先
进,产品加工质量越高,对接地电阻的要求就不那么小。
四、结束语
现在国内智能化建筑选用的设备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但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
高的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国内有些
公司与大专院校也开发出国产的楼字自动化系统,但由于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与变送器等没有形成
配套开发与生产,给国产楼字自动化系统(BAS)的推广与应用造成较大影响,希望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与专
家工作委员会的足够重视,给予大胆而必要的扶持。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我们在一些工业生产的空调系统
中,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与变送器选用国外产品,计算机系统自己开发,运行实践?证明这一方案不
仅可节约投资,减少外汇使用,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自己开发的计算机系统的软件更适合于值班人员使用,
而且可以合理地实现空调系统各种运行工况的自动转换,对于温湿度控制精度要求高的工业生产空调系
统,更应选用国内开发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精度要求±1℃或±0.5℃,湿度控制精度要求士3%以
内时,现场调试周期长,现场各种干扰影响也比较大,这时就要优先考虑选用国内开发的计算机系统,以
便通过软件的控制水平来满足温湿度控制的要求。在国内楼宇自动化系统(BAS)还没有从敏感元件开始形成
配套生产之前,可以采取过渡的办法,敏感元件、执行机,阀门、变送器选用或部分选用国外产品,计算
机控制系统选用国内开发的产品,对于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是完全可行的,这就需要大家都来支持,为
楼宇自动化系统(BAS)早日实现国产化生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智能建筑选修课论文时间:2009-05-11 18:59:49 Tag: 点击:5 字体:[大 中 小] 收藏
摘要:智能建筑是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传感、多媒体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发展的结晶。综合性强,涉及专
业的领域更广,本文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处理充分验证了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技术、谐波、电磁干扰、等电位。
关键词:电气技术 智能 建筑
1、前言
智能建筑产业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诞生,且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物的电气发展是经过电气化
阶段、自动化阶段和当今的智能化阶段。
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是由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
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特别是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它作为弱电系统工程的延伸
和发展,综合性强,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内。建筑物使用功能现
代化的需求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共同促进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电子和微电设备较多,这些弱电系统的设备耐受电压较低,如电子设备耐受电压为
5V,微电子设备耐受电压只有1.5V,这些设备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信息系统设备(包括缆线)在遭受
雷害和电磁干扰(如地电位升高、磁耦合、电耦合和电磁耦合等)时,必然会使信息系统中的设备、网络和布
线将遭受感应过电压和电磁干扰的危害;各种高频、超高频的通信设施不断涌现,相互间的电磁辐射和电磁干
扰日益严重,大量的运行和实践证明,电磁干扰和谐波对智能化设备和布线系统危害的案例和教训也应引起我
们足够的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智能建筑需要不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除了业主之外,设计师、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人造智
能技术及电气技术众多专家一起密切合作才能得以实现。
“弱电较弱”正是指在智能建筑中,整体弱电系统工程是建筑电气工程中较薄弱环节,无论是技术力量、
人员素质、设计与施工、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监理等相对较弱。这对我国的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是很不利的。
2、网络与布线
智能建筑的实质是诸多智能设备的网络化问题,它包括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BMS或IBMS)。但由
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FAS)是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所以FAS系统目前我国还是独立的控制系
统,只是留有通信接口待今后与BAS系统集成,而美国的FAS系统是分散型控制方式可与BAS系统集成。
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的布线系统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
开放性——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设备的开通更改只需增加设备和跳线管理,可靠性——器件通
过ISO等组织认证,星形拓朴结构等一条线路故障不影响其它线路正常运行;先进性——采用最新通信标准的
5类、超5类、6类双绞线或光纤,实时传输多路多媒体信号;经济适用性——将分散线缆综合到统一标准布
线系统中。
从网络架构上来分,网络可划分为局域网(LAN),控制网(Infrenet),广域网(WAN)和城市网(MAN)。
世界公认的网络协议标准——TCP/IP协议,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了无缝连接。城市网是在局域网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网,介于广域网与局域之间把多个局域网互相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支持
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成为适合城市范围使用的计算机网络。
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信息网络的互联互融,尽管目前控制网络中多种总线标准同时存
在,但由于以太网速度控制性价比高,我区一直在控制网络中推广应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在众多的现场
总线技术中推广Profibus、Interbus、LonTalk、Modbus及CAN等总线。由于这样的规定从而使我区的智能建
筑还没出现瘫痪现象。
3、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刊物2004年第5期“谈工业以太网及其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一文中写到“事实上目前
有60%的智能建筑是瘫痪的”,其原因一是在众多的总线标准中Lon
Work协议是非常完善的控制面层的总线协议,它有完善的七层协议,BACnet协议则是系统集成层面的协议标
准,但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运用;二是多种现场总线并存,系统集成当然很困难;三是中国的物业管理技术水
平相对较差,厂家在还能运行,一旦厂家支持不在时,系统很可能瘫痪”。
针对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设
计、施工验收标准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T/T16-9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智能建筑评估标准》、新疆行业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XJJ002-1999、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
计标准》GB/T50314、新疆《综合布线施工验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等。这些国家、行业、地方
标准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缺少智能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
动、安全防范、计算机房等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现行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
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化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
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和掌握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设计
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
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性,不是以追求高额利润和推销产品为目的。设计院掌握设计程序和全过程,
与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业主沟通较容易,与各专业配合也密切。设计院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
台和环境,反之集成商并不了解智能建筑设计程序和全过程并与相关专业配合十分困难。集成商也不熟悉土建
施工图绘制规定和表达方法。集成商由于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施工图设计纸质量就较差,达不到施工图设计
深度的要求。
由于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如系统众多、复杂、施工周期长、设备和线缆的性能等等。也不
了解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大等特点。故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大多数是单独招标、独
立签约,中标后集成商自行采购、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约束,这种没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
司监理的智能建筑,将给今后的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
当前由土建监理公司代替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它将会给智能化系统工程带来设计方
案失控、采购产品失控、施工进度失控、工程质量失控等等弊端。
4、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智能建筑中弱电
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屏蔽技
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
下面从列举的几个案例中就能验证了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1)案例1:
阿拉山口海关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保安系统对整个海关建筑物内外现场实况进行监视。
详见监视电视系统图。该系统图是由现场的摄像部分(摄像机、云台、防护罩)、传输系统(光纤、光发射
机)、监控中心(光端接收机、视频分配、监控服务器、矩阵主机)等部分组成。其监控中心的操作采用了计
算机系统,以用户软件编程的全键盘方式来完成驱动云台的巡视、视频切换、报警处理、设备状态的检查等工
作。
数字视频监控报警系统采用计算多媒体技术,CCD摄像机作为报警探头。探头将获取的视频信号经光电转
换传输到主机,主机里的高速图像处理器对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将视频信号形成的图像与背景图像进行
分析比较,若发现有差异就报警,这种全屏幕报警系统最大特点是不易漏报。主机自动采集报警图像并存入计
算,事后用户可根据时间、地点随时查阅报警现场的图像,以了解报警原因。该系统将电视控制系统与报警系
统合二为一,实现了监视、报警与图像记录的同步进行,而且这种系统中没有录像机,没有视频分析器,一切
报警记录都在计算机的硬盘内,所有操作都根据屏幕上的软件提示操作,对用户和使用者来说是一种全新概念
的安全防范系统。
该系统设备的选型:摄像机为日本松下产品;云台、防护罩为美国派而高产品;光端传输设备数据接口选用美
国NTK产品,这些也都是国外品牌产品,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
但该系统开通以来,光发射机(A、B、C、D)的光端数据接口Rs422,室外摄像机的防护罩配置的温度继
电器、冷却风扇、电加热器、雨刷器经常被烧毁,更换和维护量很大,工作极不正常,用户意见很大,集成商
也很头疼。经分析是光发射机的220VAC电源质量存在问题,尽管选用了高精度稳压电源也是承受不了瞬流
(包括电涌)的冲击,瞬流可以损坏任何一种电器,何况耐受电压很低的电子和微电子设备呢?摄像机因距海
关大楼较远无法保证AC220V专用线供电。前端机电源就近接在30kW直流电磁铁的配电线路上,该线路上的瞬
流和电涌从发生到消失的过程极快,属于微秒到皮秒级,其电压幅值可高出工作电压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
千倍。根据当地供电部门反映,80%的瞬流是从电力系统内部产生的,主要是由于电力负载的频繁开关和负荷
频繁变化引起的。另外电磁铁的直流电源是由三相可控整流取得的,故电源线路内含有大量的3、5、7、9等
奇次谐波,远超过谐波电压限制和谐波电流允许值,谐波严重危害配电线路及设备的安全。
因此,智能化系统应选用净化电源,有效地抑制瞬流、谐波的产生。低压配电线路还上应具有雷电过电
压、电磁兼容(EMC)、电磁脉冲(LEMP)的保护功能,最大程度地改善和提高电源质量,以确保整个智能化
系统的安全。然而上述案例中全然没考虑,所以系统不能正常开通,并经常损坏系统中的设备。
(2)案例2
新疆人民银行业务楼是座现代智能型超高层建筑,具有建筑物楼层多、建筑物高、人员流动大的特点,垂
直运输与通信系统(国内联网)同样倍受重视。电梯系统是超高层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为高层、
超高层的智能建筑服务时,不仅要求自身有良好的性能和自动化程度,作为建筑设备的自动化系统的一个组成
部分,它是以计算为核心,构成对电梯设备的监控系统,该系统属于BAS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BAS协调运行,
并受BAS中央计算机的监视、管理及控制。
电梯是用于垂直升降的机电一体化运输设备,该大楼选用三菱VVVF方式——交流调压调频的拖动方式,
VVVF电梯具有抗干扰、高效、节能、舒适的控制系统,体积小、动态品质性能优越。控制部分采用双微机结
构,主微机完成集选功能规定的操纵控制,付微机是实现拖动系统的速度控制。主、付微机采用并行通讯,整
个系统由主控制器、控制屏(DDC)、显示装置(CRT)、打印机、远程操作台及串行通讯网络组成。但该电梯
起初无法正常工作,电梯忽而上至顶层,忽而下降到底层,不按指令停层,后来发现未做功能性接地所致。该
建筑是座旧楼无法利用钢筋混凝土钢筋作为联合接地,也无法做局部等电位联结。那么只有在机房内设置一根
独立的接地线(绝缘线缆与动力线等截面),采用非金属接地模块独立式接地,接地电阻R≤0.4欧。接地极
与原接地极距离为20~25m呈零电位。做了电梯功能性接地后,电梯正常工作已达5年之久,未出现过任何故
障。
(3)案例3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选用迅达电梯,对于功能性接地甲、乙双方持不同意见。VVVF型电梯同样是双微机
结构。安装人员坚决按厂里规定要求做独立式的功能性接地。我们考虑该业务楼是座智能建筑设有计算机网
络和信息系统,强、弱电系统已经采用联合接地(共用接地)系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2000,第
10.2.6条,联合接地电阻R≤1欧(而该楼的联合接地电阻实测为0.29欧),该建筑物内已经设置了总等电
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最后建筑单位采纳了等电位联结和联合接地方式,而没采用厂商提出的独立的功
能性接地。因为独立的功能性接地做法经实践证实了并不利于计算机逻辑接地(单点接地),这是因为建筑
物做了等电位联结,逻辑接地(单点接地)已不复存在了。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民用建筑中功能性接地、保
护性接地与防雷接地的三组接地装置要达到相互独立的要求是很难做到。而联合接地(共用接地)还可避免
雷电的反击危害。经实测联合接地电阻R≤0.293欧。利用联合接地后,电梯运行至今一直正常。联合接地做
功能性接地时接地线需从基础接出,不得与其它接地混接、短接,接地线宜选用25mm2~35mm2绝缘线缆。为
保证人身安全和弱电系统的抗电磁干扰,局部等电位联结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4)案例4
电子计算机中心的接地装置不但要满足人身的安全,还应满足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网络系统设备的安
全。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计算机、数字化设备等,除产品系列的不同外,高层、超高层建筑由于场地、位
置、施工和投资等条件的限制,因此电子计算机在“接地”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也
有不同的观点。电子计算机“接地”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如处理不好将造成电子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工作
在弱信号条件下数字设备接地线的脉冲干扰不容忽视。目前计算机工作频率多在100MHZ、200MHZ今后甚至
1000MHZ及1GHZ、10GHZ。这时分布电感,分布电容会引起电流通路的阻抗发生很大的变化,当这些参数对谐
波产生共振时又会产生超出常态阻抗和能量,将会直接危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接地有以下几种方式:
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方式,在智能建筑中宜采用联合接地(共用
接地)。经过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接地方式的调研,联合接地完全可利用其结构钢筋和基础钢筋做接地装
置。接地电阻一般值不会超过0.4欧,很适宜作为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装置。但是中银广场的计算机中心和计
算机机房装修设计人员,坚持计算机系统的接地采取单点接地(逻辑接地)。因此,花费了很大力气和资金
从四楼计算中心机房,引出VV35m2单芯电缆,穿管经地下室引至室外距基础25m做了一组闭环式逻辑接地
极,接地电阻为4欧。采用这种单点接地方式,计算机一直无法正常工作,后经建设单位研究决定,按照设
计院设置的计算机房内局部等电位联结及联合接地做为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计算机经安装调试后至今一直运
行良好。
这是因为在同一建筑物内,采用同一个联合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系统),以避免不同接地系统间的电位
差引发电气事故和干扰。做了建筑物总等电位联结包括局部等电位联结、局部信息系统的网形和星形等电位
联结结构、利用钢筋混凝土钢筋做接地装置(含钢筋混凝土基础接地体),其联合接地(共用接地)接地电
阻R≤0.4欧,远低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2000的接地电阻R≤1欧的阻值要求。更远远小于电子计
算机直流接地阻4欧的要求,即不花费投资又不费工,还保证电子计算机的正常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应用已遍及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家庭。目前防雷技术已提出“建筑物综合防
雷系统”的概念,新国标《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规范》已批准实施。建筑防雷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将外
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接闪功能、分流影响、均衡电位、屏蔽作用、合理布线加装过电压保护等多项
重要因素),作为整体来统一考虑防雷措施。从而使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布线系统在智能建筑
中真正成为标准、灵活、安全、无误的网络与布线系统。
智能建筑——未来建筑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作者提出智能建筑是当代技术的必然产物,尤其是本世纪末,信息科学技术及机的发
展,成为智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建筑业 从未经历过象今天这样的重大冲击,可以预见
智能建筑将成为建筑革命的先声,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部门,并进而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乃
至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未来建筑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智能建筑 信息化 背景 智能化 人性化 舒适 信息服务 安全 服务
1.智能建筑的基础
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1)电子商业的出现,
包括网上信息服务、电子购物、电子银行和服务、网上攻读学位;(2)管理工作的变化;(3)
制造业和活动全球化。有了Internet,一个新设备可以在美国设计,印刷,俄罗斯制造。
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
然趋势。智能建筑是通过配置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
梁 ,全面实现对通信系统、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空调、共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 消
防、公共安全等)的综合管理。所有这些,从技术上也为智能建筑的产业起到技术上的支撑作用。
2.智能建筑的社会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日本对各职业的分类,就业
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的职业人数,1955年时,为1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26%;1985年
时,为 28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47%.这表明一个从社会中脱胎而出的、新型的信息化的
到来。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生产的一种主要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信息产业的
产值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因而它是一个国家产业,甚至是全球性产业,带有明显的独立
和交融特性。
1957年,在美国从事技术、管理、职员等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人员首次超过蓝领人员。
1974年到1984年,美国办公室工作效率增加4%,而同期工业增加100%,农业增加200%.同时
办公费 用却以15%速度递增。另一方面,白领阶层的增加,人们对办公环境的好坏也愈加重视。
依 赖于大量享有高薪的办公人员提供服务而运行的经济,无法承受办公费用高涨而功率低的状态 .
这一矛盾必然要由适用于信息化社会的手段来处理。智能建筑的产生为解决这一展开了广阔前景,
尤其是其通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80年代以后,由于高技术的冲击,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面临着
基础设施落后和奖金匮乏等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些原来由政府投资的、通信等项目,向民间和国外
开放,出现了“建筑—经营—转让”即所谓BOT方式。1984年美日通信和电信业开始 改革并全面开
放、大幅度自由化。尤其是90年代冷战结束,大批高技术军工实现“军转民”,使得信息技术市场
上出现如火如荼的竞争格局。所有这些都为信息社会的完善和智能建筑的出现创造了社会条件。
3.智能建筑的概念及其发展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
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Intelligent Building,以下简单称IB)的出现,
使得一幢幢楼就变成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的小公司,各种商业的生活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
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IB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 素以及它们之间内
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
的信息化,“智能大厦”这一术语逐渐在建筑业流行起来,在国内的楼宇建设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
的热潮。许多房地产商在广告宣传时,将其大名必冠以“ 智能化”或“5A甲级智能大厦”。但大厦的
“智能化”并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更不是时髦的头衔能随便加在自己头上。我们
必须对智能大厦有一个全面、综合、深入的认识,这对于设计者、使用者乃至发展商都是非常重要
的。
3.1 智能大厦的沿革。IB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也是楼宇设备监
控的演变史。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
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
难实现。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
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 . 1984年,美国康
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 Pl ace)的大厦(如图
1),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
代的要求,各高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 大楼(ng),如美
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九应变能力,也对办公或环境进行
了创新和改进。日本第一次引进智能大楼的概念 在1984年的夏天,近十年来建成了野村证券大
厦、安田大厦、KDD通信大厦、NEC总公司大楼 、ARK森大楼、本田青山大楼。日本是对IB进
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和进行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1995年底日本还成立了国家
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据有关估测 ,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日本和泰国新建大厦中的60%为
智能大厦。美国也宣称1995年 以后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厦的比例。中国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被认为
是北京的发展大厦。此后 ,相继建成了一批准智能大厦如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上海
证券大厦其智能建筑的全部弱电工程由美国一家工程公司承包。
总之,进入90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以
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3.2 智能大厦的内涵与体系结构。(1)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能大厦机构”对IB的定
义 :“智能大厦是人们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及其内在关联的最
优化,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效率又高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2)美国智能建学会(AIBI,
America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 、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
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3)日本的建筑学界
强调IB就是高功能大楼,是方便有效地利用信息与通信设备,并利用楼宇自动化技术,具有高度
综合管理功能的大楼。(4)新加坡规定IB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与环境控制等先
进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调节大厦的温度、湿度、灯光等参数的各种设施,以创造舒适安全的
环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设施,使数据在大厦内进行流通;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能
力。(5)我们的认识:IB 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将智能型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
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
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
物。
3.3 建筑物的运作综合智能化通常由五个方面组成:
A、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
调、通讯等等。他们又各有特色,如水又分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热水、生产污水、消防用
水、生活及生产废水处理与循环使用、生产及生活污水的处理等。而这些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
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B、建筑物的节能运
作。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
员,求取更高的效率。C、通信自动化。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
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D、办公自动化。E、安全保卫自动化。通过各种摄像、各种感触探测器进
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由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
概括地讲,IB是由建筑、CA、OA、BA等四种系统所构成,将它们进行有机性的整和
后,以便对办公室的业务处理提供各种高度化的机能,从而达到经济性、机能性、可靠性及安全性
的目标。CA、OA与BA系统共同组成了大楼的头脑与神经系统,而建筑系统为三系统的躯体,同
时亦为大楼居住者的活动空间。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
行为、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学科之上的交叉。智能
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标志。
贺业钜等:《建筑研究》,建筑出版社。/《新建筑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名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黄绳:《建筑设计新概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 曹伟:《智能建筑及其发展》。/刘育东:《建筑的涵义-在电脑时代认识建筑》,天津大学
出版社。/ [日]尾岛俊雄著,《日本的建筑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智能建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和期望也在不断提升,这种提升不只是体现
在对建筑的面积,建筑物独特的外形,建筑周围的环境,建筑的质量这些方面,而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对建筑
居住使用的品质上面。因此建筑的品质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说是未来建筑建设的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方
向的体现就是“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的概念:修订版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
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
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在GB/T 50314-2006中,智能建筑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
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和机房工程。原来的安防、消防、楼宇自控、电话/电视/计算机、网络统统收入囊
中,包括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建筑电气等技术领域,涵盖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办公、商业、文
化、媒体、体育、医院、学校、交通和住宅等民用工业建筑等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设计。
智能建筑的建造是通过对建筑物的4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
系,以最优化的设计, 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智能
建筑物能够帮助大厦的主人,财产的管理者和拥有者等意识到,他们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
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
智能建筑的系统组成
智能建筑是在建筑这个平台上,由三大子系统所构成的。三大子系统是指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
(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它们在一起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
(1)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系统。智能系统的通信网络系统是保证楼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
它同时雨外部的通信网相连,与世界各地互通信息,通信网络系统是智能建筑的中枢,是把构成智能建筑的三
大子系统连接成为有机整体的核心。目前,通信系统主要包括:电话通信网,局域网以及广域网、综合业务数
据网、卫星通信网等。
(2)智能建筑的信息网络系统。它提供先进的信息处理功能,具有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包
括公用信息处理系统和用户专用信息处理系统。公用信息处理系统包括:公用数据库、主计算机系统(如计算
中心火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以及会议电视系统等。用户专业信息处理系统,例如,分布式办公信息管理系统
等,不同的用户一般有自己的专业的系统。
(3)智能建筑的设备自动化系统。设备自动化系统是采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
技术组成的高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系统,保证建筑物内的舒适、安全的办公环境,同时实现高效节能要求。设
备自动化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分为:①物业管理,提供运行管理和楼宇经营管理,包括大楼内各种空间服务设施
的预约、使用分配、调度及费用管理;②节能管理,包括空调供配电、照明、冷排水等系统的控制管理;③安
全防范,包括消防报警系统、防盗保安系统、出入管理系统等。
(4)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一般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是:将所有的语音、数据、视频信号等的布
线,经过统一的规划设计,综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系统中,将智能建筑的三大子系统有机的连接起来。综
合布线系统为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提供了物理介质。
(5)智能建筑与建筑环境的关系。建筑环境是智能建筑的平台,离开建筑,就无从谈起智能建筑,建
筑环境包括:①建筑环境:开放的建筑空间、网络布线方式、色彩合理组合、降低噪声措施等。②空调环境:
温度、湿度、风速等。③照明环境:照明标准等。
智能建筑的特点
(1)系统高度集成,从技术角度看,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最大的区别就是智能建筑各智能化系统的高
度集成。
(2)节能。以现代化商厦为例,其空调与照明系统的能耗很大,约占大厦总能耗的70%。在满足使用
者对环境要求的前提下,智能大厦应通过其“智能”,尽可能利用自然光和大气冷量(或热量)来调节室内环境,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按事先在日历上确定的程序,区分“工作”与“非工作”时间,对室内环境实施不同
标准的自动控制,下班后自动降低室内照度与温湿度控制标准,已成为智能大厦的基本功能。利用空调与控制
等行业的最新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是智能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其经济性也是该类建筑得以迅速推广的
重要原因。
(3)节省运行维护的人工费用。根据美国大楼协会统计,一座大厦的生命周期为60年,启用后60年
内的维护及营运费用约为建造成本的3倍。再依据日本的统计,大厦的管理费、水电费、煤气费、机械设备及
升降梯的维护费,占整个大厦营运费用支出的60%左右;且其费用还将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所以依赖智能
化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功能,可发挥其作用来降低机电设备的维护成本,同时由于系统的高度集成,系统的操作
和管理也高度集中,人员安排更合理,使得人工成本降到最低。
(4)安全、舒适和便捷的环境。智能建筑首先确保人、财、物的高度安全以及具有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
快速反应能力。智能建筑提供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新风以及多媒体音像系统、装饰照明,公共环境背景音
乐等,可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智能建筑通过建筑内外四通八达的电话、电视、计算机局域
网、因特网等现代通信手段和各种基于网络的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工作、学习和
生活环境。
智能建筑的发展和现状 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诞生于美国哈特福德市。它是由一座旧金融大厦引
入信息技术改造而成的,并在大厦出租率、投资回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成功。随后,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和
效仿,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在智能大厦的发展过理中,美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
在美国新建和改建的办公大楼中,有近80%为所谓智能型的。据估计,迄今已超过一万幢,如IBM、AT&T公司总
部大厦(图1)等。
日本在1985年开始建设智能大厦,新建的大厦中有近 70%为智能型的。特点是大企业对智能化大楼的建设
十分热情,同时,日本政府也积极推动,制定了四个层次的发展规划,即智能城市、智能建筑、智能家庭和智能设
备。但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出现,日本智能建筑的发展速度与档次受到严重影响。
欧洲国家智能建筑的发展基本上与日本同步启动,智能大厦主要集中在各国的现代化都市。亚太地区智能
大厦则主要集中在汉城、香港等中心城市。新加坡政府投入巨资,规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花园"。由于亚
洲经济危机的影响,东南亚智能建筑的发展受到影响。
智能建筑的发展不仅产生了智能大厦,而且产生了智能住宅。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会与11家公司联手合
作,建成的世界首座样板“智能住宅”,向人们揭示了未来住宅的前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西班牙隆
卡建筑事务所最近推出一种旋转式公寓住宅 。位于美国西雅图的Reflex通信公司,从1998开始以其独特的
技术提供网络接入及信息访问等服务 美国建筑专家巧妙构思,研制出一种由计算机控制的旋转房屋 。日本科
技人员在东京的麻布地区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房屋,以解决与大自然如何协调的问题。
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1)建筑智能化的外延在扩展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智能化的建筑材料 (自修复混凝土、光纤混
凝土)和智能化的建筑结构 。相比较起建筑结构我认为智能建筑在材料方面的发展前景更大,以后建筑的发展
对材料发展的依赖性也更大。
(2)智能建筑的范围在扩大,国外智能建筑的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明显趋势。一是智能建筑已从办公写
字楼向宾馆、医院、体育场馆、住宅、厂房等领域扩展;二是随着智能建筑建设范围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加,智
能建筑正向智能小区、智能城市发展。智能建筑在将来会更加的普遍,它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普通大众的生活
中。
(3)建筑智能化与绿色生态建筑的结合,绿色生态建筑,建筑智能化对生态建筑的支持。环境始终是人
们关注的问题,在建筑方面这个问题引起的关注自然也会越来越多。
智能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智能建筑的筑起起步比较晚,1990年建成的北京发展大厦(图2)可认为是我
国智能建筑的雏形。智能建筑在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大厦智能化系统建成开始,很快在建设行业中得
到发展,随之,智能建筑的概念逐步延伸到了住宅建筑,并在具有我国特色的住宅小区得到较为普遍的开发应
用。尽管大多数智能建筑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但是,据粗略估计,不包括住宅
小区在内至少已建成1000余幢。如北京的京广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上海花园饭店、上海商店等。因
此,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发展快、潜力大、有实效。目前,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建筑
智能化将是一个大趋势。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新建工程项目的智能化比例将会达到95%以
上。目前上海已有10幢建筑被评为甲级智能建筑,其中有:证券大厦(图3)、红塔山大酒店、通讯贸易大
厦等。
可以说智能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一大趋势。智能建筑的发展,依赖于建筑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
等多方面技术的发展,它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和充实起来。智能建筑是集
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它的发展也是建筑发展的参照物。作为一个土木人也应该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
展的脉搏,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才能建造出更有品质的建筑,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
浅谈智能建筑
【摘 要】本文阐述了智能建筑的发展以及我国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解析了智能建筑的概念和
智能建筑的组成,提出了智能建筑要实现的目标和智能建筑必将是未来建筑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自动化;标志
Discuss intelligent building
Shao Shuang-jin
(Shijiazhuang No.1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Shijiazhuang Hebei 050081)
【Abstract】The article describes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China's current problems, parsing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concept and the composi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propo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will be an important
future signs.
【Key words】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Automation; Logo
1. 智能建筑的发展状况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
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以下简单称IB)的出现,使
得一幢幢高楼就变成了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小公司,各种商业的生活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
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IB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
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
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 Place)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
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纷纷建
成或改造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厦(g),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据
有关估测,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日本和泰国新建大厦中的60%为智能大厦,中国的第一座智能
大厦被认为是北京的发展大厦。此后,相继建成了一批智能大厦,如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
等。智能建筑最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许多公共设施、高层建筑,甚至住宅小区都要求智能化,智
能建筑热潮已经来临。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有70%以上运行不正常,上述比例是否正确没有去分
析过,但根据工作中接触的情况看,至今见到的运行正常,真正达到智能建筑标准的确实为数不多,造
成投资浪费现象惊人。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最严重的是系统处于停运状态,
这种项目大都建于90年代初期,通过代理商订货、调试、验收及培训,工作不完善,后期服务无法保
证,出现问题找不到原订货商,即使找到了费用也很高;另一种情况是系统仍在运行,但只达到自动控
制全部投入运行,而实现经济运行的效果不佳。造成大量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是对智能建筑定义认识不正确,有些是设计上的原因,有些是供货商的原因,有些是施工单位的
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需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2. 智能建筑的概念
所谓智能建筑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建筑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管
理和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
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
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组合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智能建筑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
具有一套管理、控制、维护和通信设施,能够在花费比较少的条件下,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安全检
查、报警监视,能够实时地与城市管理部门取得联系。第二,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创
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并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环
境。
3. 智能建筑的组成
智能建筑通常由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
3.1 楼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采用传感器技术、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和现代
通信技术对建筑的电力、空调、电梯、冷水机组、热力站、给排水、消防系统、保安监控、出入门
控制等设备实行全自动的综合监控管理。包括楼宇自动化管理、出入管理、磁卡识别系统、保安监
控系统、防火系统以及各种设备控制和监控系统等。它们建立在综合布线系统之上,将完成如下基
本功能:各类参数的实时控制和监视、各种动力设备的起停控制与监视、各种设备运行状态显示、
设备非正常状态的报警、动力设备的节能控制。
3.2 通信自动化系统(Communication Automation)提供建筑内外的一切语言和数据通信,主要
包括:
(1)以程序交换机为核心的电话、传真等为主的通讯网络。
(2)建筑内的局域网,把建筑内的各种终端、微机、工作站、主计算机与数据库等联网,实现数
据通信。
(3)与国内外建立远程数据通信网络。先进的通信自动化系统即可传输语言、数据,还可以传输
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不同功能用途的建筑,对通信要求有所不同,应根据应用需求,提供相应的应用系
统。
3.3 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由高性能的传真机、各种终端、微机、文字处理
机、主计算机、声像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与相应的软件组成。主要用于文字处理、办公服务、公
文文档等综合管理,以及电子票务、电子邮件、电视会议以及电子数据交换等。
4. 智能建筑的目标
4.1 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
通讯等等。它们又各有特色,如水又分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热水、生产污水、消防用水、
生活及生产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生产及生活污水的处理等,而这些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
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
4.2 建筑物的节能运作。智能建筑的另一个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
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经济效率。
4.3 通信自动化。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
段。
4.4 办公自动化。
4.5 安全保卫自动化。通过各种摄像、各种感触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过机
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
5. 结束语
概括的讲,IB是由建筑、BA、CA、OA等四种系统所构成,将它们进行有机性的整合后,以便对
办公室的业务处理提供各种高度化的机能,从而达到经济性、机能性、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目标。
BA、CA和OA系统共同组成了大楼的头脑与神经系统,而建筑系统为三系统的躯体,同时亦为大楼居
住者的活动空间。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
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智能
建筑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 《建筑历史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新建筑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中国名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建筑设计新概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5] 《建筑的涵义——在电脑时代认识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
[6] 《日本的建筑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3-10-29 18:3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755092002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智能建筑论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智能建筑论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