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笔记
第二节 我们这样学地理
一、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方向 、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
1、要素一:方向(1)有指向标地图,应该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一般为( 北 )
方向。(2)有经纬网地图,应该根据经线和纬线来判断方向。(3)无指向标无经纬网地图,通常
采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规定确定方向。
2、比例尺(1)定义: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公式:比例尺=
(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
式 )。
3、图例和注记。熟悉地图册第6页常用图例。
附:
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一、 地球的形状
1、 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2、 最早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件是( 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 )。
二、地球有多大
1、 地球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平均半径:( 约6371千米 ),
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
三、地球仪
1、
2、重要纬线及纬度:赤道的纬度:( 0° );南回归线的纬度:( 23、5°S );
北回归线的纬度:( 23、5 °N );南极圈的纬度:( 66、5°S );北极圈的纬度( 66、
5°N );南极:( 90°S );北极:( 90°N )。
3、纬线:(1)概念:与经线垂直并且环绕地球表面一周的圆圈。(2)形状:( 圆圈 (除南北
极点))。(3)长度:( 不相等 )。(4)指示方向:( 东西 )方向。(5)纬线与纬线的关系:
( 平行 )。
4、纬度:(1)概念:纬度就是给纬线标的度数。 (2)范围:( 0°——90° )。(3)类型:
1
①( 北纬 北纬范围:( 0°——90° N );南纬范围:( 0°
N );②( 南纬 S )。
——90° S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高纬度( 60°——90° );中纬度( 30°——60° );
低纬度( 0°——30° )。
5、南北半球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
为南半球。注意:位于赤道上的点即不位于北半球也不位于南半球。(2)北半球范围:( 0°
——90°N );南半球范围:( 0°——90°S )。
附:1、赤道又叫做( 0°纬线 )。
2、北纬的范围与北半球范围相同,说明北纬都在( 北半球 ),南纬的范围与南半
球的范围相同,说明南纬都在( 南半球 )。
6、经线:(1)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2)形状:( 半圆 )(3)
长度:( 不相等 )。(4)指示方向:( 南北 )方向。(5)经线与经线的关系:( 相交 )。
7、经度:(1)概念:经度就是给经线标的度数。(2)范围:( 0°——180° )。(3)类型:①
( 东经 E );②( 西经 W )。(4)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0°、180° )。
8、东西半球的划分:(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160°E )。
附:1、0°经线又叫做( 本初子午线 )。
2、判断东西半球位置的方法:(1)方法一:20°W以东为( 东半球 ),以西为( 西半球 );
160°E以东为( 西半球 ),以西为( 东半球 )。(2)方法二:①大于等于160的经度都位
于( 西半球 )(除160°E)。②小于等于20的经度都位于( 东半球 )(除20°W)。③20
——160之间的经度,是东经的都在( 东半球 ),是西经的都在( 西半球 )。注意:位于
20°W和160°E经线上的点即不位于东半球也不位于西半球。
3、如何区分经度与纬度:观察度数变化情况:(1)度数向南或向北增大为纬度;度数向东或
向西增大为经度。(2)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N(北增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S(南增南纬);向东
增大为东经E(东增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W(西增西经)。
4、看纬度判断南北半球位置,看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位置。
四、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旋转中心 地抽 太阳
周期 一天或24小时 一年或365天
产生现昼夜更替、四季冷暖差
象 日月星辰东升西异、昼夜长短变化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 海洋与陆地
落
2
1、 海洋与陆地的比例:海洋( 70、8% ),陆地( 29、2% )。
2、 概括的说是( 七 )海洋,( 三 )陆地。
3、 海洋主要集中在( 南半球 ),陆地主要集中在( 北半球 )。注意:无论哪个半球都是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
1、名称及面积大小排列:(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
2、洲界线:(1)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
海峡 )。(2)亚洲与非洲:( 苏伊士运河、红海 )。(3)非洲与欧洲:( 地中海、直布罗
陀海峡 )。(4)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5)南美洲与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 )。
(6)南美洲与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
三、四大洋
1、 名称及大小排列:(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2、 特点:(1)太平洋:( 最大、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南北半球 )。(2)大西洋:( 第二
大、呈“S”形、跨东西南北半球 )。(3)印度洋:( 第三大、大部分在南半球 )。(4)北
冰洋:( 最小、最浅、海冰覆盖、全部位于北半球、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
附:1、世界之最:(1)面积最大的大陆(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 澳大利亚 )大陆。
(2)、纬度最高的洲( 南极洲 ),最高的洋( 北冰洋 )。(3)跨经度最广的洲( 南
极洲 ),最广的洋( 北冰洋 )。(4)最大的半岛( 阿拉伯半岛 ),最大的岛屿( 格
陵兰岛 )。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一、 陆地地形
1、 海拔的概念: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 相对高度的概念: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之间的高度差。
3、 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
地形类型 地形特点 代表地形区
高原 ( 地表起伏小,海拔多在巴西高原、
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青藏高原等
峭。 )
( 地表起伏小,海拔多在亚马孙平
平原 200米以下。) 原、东北平
山地 ( 地表崎岖不平,海拔多安第斯山
在500米以上,坡度陡,沟脉、喜马拉
谷深。 ) 雅山脉等
(地表崎岖不平,海拔大致东南丘陵、丘陵
在500米以下,坡度较小,山东丘陵等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 四周高,中部低且较平刚果盆地、盆地
坦。 ) 四川盆地等
原等
4、七大洲地形特点
3
七大洲 地形特点
亚洲 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非洲 地形以高原为主。
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极洲 冰雪覆盖(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平均海拔最高的大
欧洲 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大洋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洲。
5、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二、海底地形
1、 五种海底地形:(1)大陆架:特点:坡度较缓,水深多在200米以内。(2)大陆坡:特点:
坡度较陡。(3)大洋中脊:特点:火山活动强烈。(4)海沟:特点:海底最深处。(5)洋盆。
三、学看地形图
1、 等高线的特点:(1)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2)相邻两条等高
线间的等高距相等。(3)等高线分布越密集——表示坡度越( 陡 ),等高线分布越稀
疏——表示坡度越( 缓 )。
2、等高线地形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的判断方法。(1)山顶:等高线闭合,
且海拔中心高四周低。(2) 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海拔中心低四周高。(3)山谷:等高线从海
拔高处向低处凸。(4)山谷:等高线从海拔低处向高处凸。(5)鞍部:相邻两高山顶之间的空白
部分。(6)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3、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 陆地 ),蓝色表示( 海洋 )。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一、 地表形态变化
1、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2、 ( )和( )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二、大陆漂移假说
1、 提出者:德国科学家( )。
三、板块构造学说
1、 地球的岩石圈是由( )拼合而成。
2、 全球六大板块名称:(
)。
3、 一般来说,( )地壳比较稳定;( )
地壳比较活跃,多( )和( )活动。
4、 地壳运动的方式:(1)( )。形成山脉。(2)( )。形成
裂谷、海沟等。
5、 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1)(
)。(2)( )。
6、熟记六大板块位置图。
4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率人口与
总人口之比。自然增长率反映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
2、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 );经济发展水平低
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 )。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生活在( )。
2、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 )、(
)、( )。
3、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
4、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1、 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
2、 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 )。
3、 人口的增长应与( )相协调,与( )相适应。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1、 人种是根据( )所划分的人群。
2、 三大人种:( )。
3、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 )。
5
6
本文发布于:2023-10-29 10:3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468702000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年级上册地理笔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年级上册地理笔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