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麦哲伦环球航行
(第一次,
历史性事件)(最科学)
地球卫星照片
4、★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
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新课 标 第 一 网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
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北极星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5)麦哲伦环球航行;麦哲伦是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
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6)卫星照片
5、 地球的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纬线和纬度
1、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圆(除极点外)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等长 (约为2万千米)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
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指示方向
起始线
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
的纬线圈) 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范围
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 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
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 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
度数分布
判定: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判定: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
规律
南变大的是南纬S(北大北纬,南大南纬) 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东大东经,西大
西经)
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S或N)、本初子午线0°、西经20°经线、
特殊线
南北极圈(66.5°S或N)、南北两极(90°东经160°经线、180°经线
(点)
S或N)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0°——30°N(S)为低纬度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
划分界线 30°——60°N(S)为中纬度
60°——90°N(S)为高纬度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2、赤道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是南纬。
。
11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E);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向东增大的是东经,向西增
大的是西经。
(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大家想一想,顺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Eg.(1)
问题:判断南北纬
30°
分析:向南增大,所以是南纬,
35°
推算0°纬线(即赤道)在北边
40°
(2)
问题:判断东西经
40° 35° 30°
分析:向西增大,所以是西经,
推算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
在东边
3、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逐渐增大。
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大大为西,小小为东)
5、★中低高纬度的划分:南北纬30°和南北纬60°
90°N
高纬度
60°N
中纬度
30°N
低纬度
0°
30°S
中纬度
60°S
高纬度
90°S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2、作用:确定地球表面上某一地点的位置。
3、方法:指明某一地点所在的地理坐标,即经度(东经或西经)和纬度(南纬或北纬)
★书写方法:Eg.(30°S,35°W )顺序不限,字母大写。
40°
35°
30°
问题:读出该点的经纬度
30°
分析:
35°
1.首先可写出(30°?,35°?)
2.分析是南纬还是北纬 向南增大,是南纬(S)
40°
3.分析是东经还是西经 向西增大,是西经(W)
4.所以是(30°S,35°W)
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
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注明)
【探究题】
1、地球的形状是像地球仪那样规则的正球体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地球仪又做成了正球体
呢?
答: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但赤道半径比极半径仅长出21千米;所以,将一个庞大的地
球按一定比例缩小成地球仪一样大小,这个误差就几乎看不出来了,即近似一个正球体。
2、为什么国际上规定20° W和160°E所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而不用0°和
180°所成的经线圈呢?
答:因为20°W和160°E所成的经线圈基本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
分在两个半球上。
。
22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方向;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方向)
一天(约24小时) 周期 一年
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旋转特点 地轴始终倾斜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引起现象 冬:12、1、2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长短不同;
昼夜交替(周期24
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
小时)
时间差异(东边比西
五带形成(各地一年中获得太阳热量不同,自北
边早)
向南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1、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2、★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3、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口诀:北逆南顺)
4、自转周期:一天(约24小时);公转周期:一年(约365天)。
5、自转中心:地轴;公转中心:太阳。
6、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②地球不断自转
7、★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②时间的差异③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8、★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③四季的变化④五
带的划分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得24小时就能完成一个白天黑夜的交替,意义重大。
2、时间的差异。
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春分(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冬至
(12月22日)
直射北回归线
秋分(9月23日)
直射南回归线
春分和秋分都直射赤道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到最长,此时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
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白昼达到最长,此时南极圈内极昼,北极圈内极昼。
。
33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夏至
北回归线
(6月22日)
春分
赤道
春分
秋分
(3月21日)
(3月21日)
(9月23日)
南回归线
冬至
(12月22日)
规律:1、夏至之后,北半球昼越来越短
冬至之后,北半球昼越来越长
2、只要直射在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
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天
就长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一年中夏至昼长、冬至昼短。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年中夏至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冬至最低
③四季的变化。
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总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的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
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北半球的季节: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
1、2月)。
北半球的季节与南半球相反。新 标 第 一 网
④五带的划分。
90°N
有极昼夜现象
北寒带
66.5°N
北温带
无直射、极昼夜现象
23.5°N
有直射现象
0°
热 带
23.5°S
南温带
无直射、极昼夜现象
66.5°S
南寒带
有极昼夜现象
90°S
【注意】:对比五带的划分与中低高纬度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0°---30°为低纬, 30°-60°为中纬, 60°-90°为高纬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四季分明 无直射
北温带 四季分明 无直射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
S)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
N)
【探究题】
1、地球自转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答: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
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
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也
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
44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2、地球公转为什么会产生季节变化现象?
答: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而
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阳光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
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当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多,日照时间也长,为夏
季;而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少,日照时间也短,为冬季;相反,当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南
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多,日照时间也长,为夏季;而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少,日照时间也
短,为冬季。因此,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3、假设地球只自转,不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答:仍有昼夜交替,一天24小时,但是没有了季节变化。举个例子:假设太阳直射在北回
归线上时突然停止了公转,那么,北极圈内永远是白天,不再有黑夜,南极圈内永远是黑夜,
不再有白天,北半球永远是夏季,南半球永远是冬季。
4、假设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答:各地需要一年才能完成一个白天黑夜的交替。地球上的温差会很大,处于白天的部分
会很热,处于黑夜的部分由于半年没有阳光照射,将会很冷,地球上的农业生产将会受到严
重影响。
。
55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第二章 地图
第一节 地图基本要素
一、地图的三要素
1、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要会计算相关题目】
3、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0
80km
①线段式:
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km
②数字式:1:8000000
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km
③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km
4、1:8000000 说明图上一厘米代表的距离大,所表示的范围大,但是这个比例尺很小(分
母越大分数越小)
1:80 说明图上一厘米代表的距离小,所表示的范围小,但是这个比例尺很大
★规律: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粗略。
eg.
大比例尺地图
小比例尺地图
相同图幅,中国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粗略;北京市地图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
5、★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地图:指向标所指的方向是北方,再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
问:A在B的什么方向?
N
分析:这是一个有指向标的地图,就不能上北下南
A
左西右东了。如果写A在B的正南方向就错了!
N
既然问A在B的什么方向,就把B作为一个参照物。
W
解:
N
B
把指向标平移到B上,再穿过B作一条与指向标垂
E
直的线,标上:东南西北。由此判断:A在B的东
南方向。
A
S
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
66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W
A
E
S
B
问:B在A的什么方向?
分析:如果写东南方向就错了!
解:告诉我们是南极图,我们可以如图确定基本方
向了,A与B在同一纬线上,直接判断:正东。
南极
规律:在极图上,先根据自转方向定东西,再根据距极点远近定南北。
6、图例。(学会看图例读地图,寻找地理事物;记住简单的图例)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把地表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等各点连接成的线。
2、★学会画等高线地形图;
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粗略还原地貌形态。
3、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稀疏的地方是缓坡。
缓
陡
密集 稀疏
4、同线等高;等高距一致;等高线闭合。
5、★六种山地地形:
300
300
100
200
200
200
100
300
100
100
300
300
200
200
300
100
①山顶。等高线向内增大,中间高,四周低。
②盆地。等高线向内减小,中间低,四周高。
③山谷。等高线向大数字弯。山谷汇水,形成河流。(高谷)
④山脊。等高线向小数字弯。山脊分水,是分水岭。(低脊)
⑤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⑥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用 表示
6、★五大地形
。
77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海拔(m)
山地
高原 盆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①高原。海拔大于500米。面平边陡。
②山地。海拔大于500米。高而陡。
③盆地。海拔无限制。中低周高。
④丘陵。海拔200~500米。低而缓。
⑤平原。海拔小于200米。低而平。
7、分层设色地形图
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或海底高低起伏形态;一般
用蓝色表示海洋,且蓝色愈深海洋愈深;绿色表示平原,且绿色愈深海拔愈低;黄色表示高
原山地,且黄色愈深海拔愈高。
8、地图的分类:
①自然地图(地形图、水文图、气候图、植被图等);②社会经济地图(人口图、交通图、
工业图、农业图等)
。
88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
第一节海陆分布
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比例: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
2、海陆分布特点:陆地集中分布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集中分布于南半球和西半球。
3、但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探究题】为什么人类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说,地球应该叫“水球”?古人给地
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
答:①因为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占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所以,在太空上看地球更象个
“水球”。②古人受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认识世界的方法简陋,只能凭直观视觉来观察和
认识世界,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人们的直观感觉陆地比海洋大,所以起名叫“地球”。
一、七大洲四大洋
1、名词
①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最大,澳大利亚大陆最小);
②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是最大的岛屿);X K b1. Com
③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三面环水,一面与大陆相连(如: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
④群岛: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的集合。
⑤内海:海洋伸进陆地的部分,三面环陆,一面由海峡与大洋相通(如:渤海);
⑥ 海峡: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是重要的海上航道(如: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
⑦海:大洋靠近大陆的水域,是大洋边缘部分,所以又称边缘海;(如:东海、黄海、南海、
加勒比海)
⑧大洲: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的统称;
2、七大洲
①面积大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②各洲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分界: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与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峡;
3、四大洋
①大洋:地球上7/10的水域,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部分称作四大洋。
②名称及大小排序(太、大、印、北)
太平洋:面积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大西洋:面积第二,形状象个字母“S”;
印度洋:面积第三;
北冰洋:面积最小,位于北极地区;
4、大洲和大洋位置关系(不要死记硬背,记世界地图)
①大洋周围
北冰洋周围三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太平洋周围五大洲: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南极洲;
。
99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大西洋周围五大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南极洲;
印度洋周围四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②大洲周围
亚洲周围四大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南极洲周围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北美洲周围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南美洲周围两大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周围两大洋:大西洋、北冰洋;
非洲周围两大洋:大西洋、印度洋;
大洋洲周围两大洋:太平洋、印度洋;
北 冰 洋
亚洲 北美洲
大
大
欧洲
太
西
西
非洲
南美洲
洋
洋
印度洋
大洋洲
平
洋
南极洲
66.5°N
23.5°N
0°
23.5°S
66.5°S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原因
①地壳的变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三叶虫等:海——陆)和海平面的升降(台
湾海峡看到人类活动痕迹:陆——海),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②人类活动,(荷兰填海造陆:海——陆)如填海造陆、围海造田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
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
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二、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
②七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
现象。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六大板块: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
1010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注意】:七大板块图
①太平洋板块是唯一的大洋板块,其余均为大陆板块。
②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亚洲,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但三者都属于印度洋板块。
3、运用板块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
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
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
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①英国地震很少。位于亚欧板块内部,不在板块交界处。
②日本地震频繁。位于板块交界处。
③红海在扩大。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且两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发生板块张裂。
④地中海在缩小。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且两板块运动方向相向,发生板块碰撞
挤压。
⑤喜马拉雅山形成。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
5、世界两大山系:
①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
②科迪勒拉山系(纵贯美洲大陆西部)
w W w .X k b 1.c
。
1111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天气
(一)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 1.短时间 2.经常变化 1.长时间 2.变化不大
联系 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天气的特点:
①短时间经常变化;
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天气预报图
1、风与风向
(1)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用风向标表示,风尾的指向为风向;
(2)风力:每一道风尾线表示二级风,风旗(三角形)表示8级风。7级风用四横表示。
2、气象预报图(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其越浓
说明云层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新课 标 第 一 网
(1)天气符号图:(识别常用天气符号P59图4-1-2)
(2)天气预报图: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3)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等级:指数小,质量好;级别大,质量差。
影响城市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等;
人类活动:农村焚烧秸秆;工厂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汽车尾气排放等;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燃烧矿物燃料;2、工业废气排放;3、汽车尾气排放。
治理措施:①使用清洁能源 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③机动车使用无铅汽油。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一)气温变化
1、气温:是大气的冷热程度。
2、气温的观测
测定工具:温度计;测定温标:摄氏度(℃);测定时刻:8时、14时、20时、2时;
①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四次测定的气温的平均值(即4个气温和除以4);
②月平均气温:是一个月中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日平均气温之和除以天数);
③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各月平均气温之和除以12);
3、气温的日变化与日较差
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午后2时)左右,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4、气温的年变化与年较差
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二)气温分布
1、等温线: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2、等温线图:等温线呈环状闭合式,气温数值内低外高,为低温中心;气温数值内高外
低,为高温中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等温线判断:
。
1212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⑵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⑷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⑸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⑹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
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 若为冬季,等温线向
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4、气温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因素 ①世界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海陆因素 ②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 ③同纬度,海拨高、气温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度。
人为因素 ④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5、南半球等温线平直——海洋面积广阔。
6、最热的地方是非洲大陆;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洲。
7、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时间+气温)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
(一)降水的变化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的统称;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工具:雨量器;
测定的单位:毫米(MM);
测量时刻:8时、20时
日降水量:一天中,两次测量的总和;
降水量 月降水量:一个月中,每日降水量的总和;
年降水量: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的总和;
1、季节变化: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的差异;
2、年际变化:一个地方,各年份降水量的差异;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2、降水的分布规律:(四多四少)
纬度因素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④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
3、 世界的雨极和干极:乞拉朋齐;阿塔卡马沙漠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4、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时间+降水)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气候的组成要素:气温和降水
。
1313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2、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及描述出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1)表示方法:横坐标表示时间,左侧纵坐标表示气温,右侧纵坐标表示降水量
(2)绘制过程:先描点,画光滑的气温曲线,再画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描述出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第一步:读气温曲线图,分析一地的冷热状况
第二步: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一地的干湿状况
第三步:汇总得出气候特征。
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P76图4-4-3
1、气候类型的识别(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分析方法:(先看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月均温度确定温度带
0
①最冷月均温>15 为热带气候类型
00
②最冷月均温在0-15 为亚热带季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0
③最冷月均温<0 为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寒带气候类型
第二步、根据降水量确定气候类型
①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气候
②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寒带气候
③夏雨型:热带草原、三种季风(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
④_x0001_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1)热带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以亚马逊平原最广,其次分布于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终年高
温多雨。(全年多雨型)
②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南北两侧,以非洲最广,其次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终年高
温,分旱雨两季。(降水渐变)
③热带沙漠气候。回归线大陆西岸,以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最广,其次是阿拉伯半岛和澳大
利亚大陆中西部。终年高温少雨。(全年少雨型)
④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南部,以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为主。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降水
集中在夏季。(降水突变)
(2)温带气候
①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东南部、南北美洲东南部。冬暖夏热,
降水集中在夏季。
②温带季风气候。以亚洲东北部最广。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
③温带海洋气候。欧洲西部最广、其次是南北美洲西沿岸。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④温带大陆气候。亚洲、北美洲中部最广。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全年少雨型)
⑤地中海气候。大陆西岸30°~40°,以地中海沿岸为主。冬暖夏热,降水集中在冬季(冬
天温暖湿润,夏天炎热干燥)。(冬雨型,冬季雨多,夏季雨少)
(3)寒带气候
极圈以内,以南极大陆最广,其次分布于北冰洋沿岸及附近岛屿。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4)高原山地气候
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地地区,以青藏高原最广。
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山地迎风坡降水多终年低温少雨。
w W w .x K b 1.c o M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
1414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3、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三、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试举例分析。
纬度位置影响——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海陆位置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影响——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2)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气温 降水
纬度位置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赤道附近多,两极地区少,从赤道向两极
越来越少(限于大陆东岸地区)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
海陆位置 降水少;沿海降水多,大陆内部降水少。
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地形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
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四、气候与人类活动
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原因:①人类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②砍伐森林减少了新课 标 第 一 网
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危害:①冰川融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
湿状况的变化,
解决:①加强国际合作,少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少排放二氧化碳②植树造林,绿化
环境 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④使用新的清洁能源。
。
1515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
1616
欢迎下载
本文发布于:2023-10-29 10:1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45483200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星球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梳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星球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梳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