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冲刺(分析+优秀范文)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

更新时间:2023-10-29 08:32:57 阅读: 评论:0

雅思写作真题-寂寞地铁

高中作文冲刺(分析+优秀范文)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
2023年10月29日发(作者: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材料)

高考评价标准

一类卷(6370)基准分66

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 一类中(6567 一类下(6364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

整,语言通顺。

二类上(5962 二类中(5558 二类下(5254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

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上(4851 三类中(4447 三类下(3943

四类卷(2138)基准分28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

语病较多。

四类上(3038 四类中(2528 四类下(2124

五类卷(020 )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五类上(1720 五类中(1016 五类下(09

说明:

(1)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2)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3)文面不整

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4)未写题目,未补齐题目扣2分。

作文分类:

1)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

进行写作。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二是以

“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

导。

2)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

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

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

3)材料作文: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其特点是要求考生依

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

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文题可自拟。

写作

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析1】

立论1:凡事值得多想想。

行成于思毁于随,凡事多想想是成事的必选项。谋定而后动,既是对鲁莽行事之人的重

要告诫,也是寻常人值得奉行的人生箴言。细数社会中付出种种惨烈代价的经验教训,无一

不带着骄纵轻狂、怠慢思量的影子。思考的魅力正如是,敢闯敢拼并非无头苍蝇,同时解释

了从古至今的智识分子为何热衷于穷尽真理的思维角力。《中庸》中写道:“致广大,而尽

精微。”此间精微的妙处,值得多想想,凡事可成亦可妙趣横生。

立论2:多虑者劳心且易错失良机。

过慧易折,是谋士殚精竭虑、痛苦不堪的真实困境,如此极限的”想太多“,你我的生

活很难有机会体悟一番,却常有瞻前顾后与机遇失之交臂的错愕。也好,给现实生活中的投

机分子上一堂课,思考不是万能的,千万别搞科学思维迷信的那一套。真实世界,无论对谁,

事有轻重又分缓急。想太多,算不上思考,属于胡思乱想,以思虑的有限对抗未知的无限,

终究是得不偿失的。建筑家贝聿铭先生,生前说过:“我一直都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中。”

统一12

凡事多想想,认可的是“思考”的价值,并非让人将精力平摊。不要想太多,引导人们

从胡思乱想中走到理性思考的这条道路上,并非反智主义的怀疑一切。两条逻辑的叠加,

好地为“思考”赋能“专注”眼前是掌心中的世界,脑海里呈现未来的图景。最可贵的是,

你能从被动地接受他人建议,转变为主动求索。

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是这么评价一流的思考者的:“检验一流智力

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时,仍能保持行动能力。困顿于“想”

和“不想”的哈姆雷特们,醒醒,可以动身了。

【解析2】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

要想太多’。”这是一道现象类材料作文。两个“有时”,说明需要考虑说话的语境是否

一样,是什么时候,需要考生自己界定;两个“被告诫”“被告知”,“告诫”“告知”

的意思有差别;两个“多”,“多想想”中的“多”修饰动词“想想”,是状语;“想太

多”,太多可以是是定语,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出“太多”修饰的中心词,如果是

“不要对什么想太多”,“太多”是补语。区分材料概念之间的差异,对材料的内在逻辑

进行梳理,合理挖掘材料可能隐含的信息,由此对现象生发出自己的思考、分析、判断,

得出结论,就是在进行思辨。

先看第一句话,“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是什么时候?“被告诫

”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为什么会“被告诫”?)“凡事”为什么需要多想想?“多想

想”什么呢,如果不“多想想”会怎么样?“凡事多想想”的意义价值是什么?通过不断

提问,梳理出一条材料各概念间的逻辑链。“被告诫”,一般是晚辈、下级被长辈、上级

警告劝诫。“被告诫”的内容是“凡事多想想”。根据生活经验,“我们被告诫”时可能

是事情开始之前,或者是事情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时,当然也可能是事情结束后总结经验教

训时的告诫。比如“凡事”需要在做之前多想一想,多想想事情的价值、事情的可行性、

事情的规划、事情的走向,多想想自己做事的准备、应对事情的能力、做事可能面临的挑

战以及应对的方法;或者是事情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多想想原因、做事的方法、潜在的后

果、应对问题的方式,等等;或者是事情结束后,多想想经验、教训等。“多”意味着“

想想”的角度是多样的、全面的。在上述分析中,能逐渐明了为什么“凡事”要“多想想

”。做事前三思,有周密周全的考虑,想到各种可能性,为事情做一些规划,避免盲目冲

动,做事省时省力,减少出错概率。或者做事过程中,及时反思纠偏调整方向,使事情顺

利进行。事情结束后,是总结经验教训。需要注意的是,“凡事多想想”,“想想”的对

象是“事”,“多想想事”的什么,需要有思考、分析;由此分析出“凡事多想想”的含

义,警告劝诫背后的意思,分析出“凡事多想想”这样一种思考习惯对做事的意义与价值

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而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两种截然

相反的思维模式的交替出现,使人们如羔羊般迷茫,“我”到底该如何是好?是多想亦或

是少想?

在做这个看似艰难的抉择前,我们不妨想想,我们为何总是被动地接受他人推荐的思

考方式。尽管他人的建议有其合理性,但我们决不能在一次次的恍惚中放弃选择自我思考

方式的权利。然而,能够把握且合理使用“想”的权利的前提,是明晰不同事物与“想”

之间的关联。

首先我们需明确,有价值的“想”是基于理性,基于学识和判断力的想,而不是被情

感和偏见奴役的臆想。可悲的是,我们常常多臆想少理性思考。面对全球变暖的科学事

实,许多人高喊“凡事多想想,一定没那么简单”,臆想各类阴谋论,阻挠环保法案的推

时,这样的“多想想”不仅没有意义更会造成危害,再从“自我实现”的角度,阐述当“想”基于

效益的考量走向工具理性,这样的“多想想”会损耗生命的热情,压缩生命的质感。小作者

的辨析是在对现实的关注中展开的,融入了对“凡事多想想”和“不要想太多”的矛盾的思考,

体现了良好的理解力、判断力。不过,再仔细斟酌一下,三四两段中“理性思考”的概念似

乎并不一致,这使文章的推进变得过于“迂曲回绕”了。(朱莹蓓)

莫要成为他人嘴下的人(一类下)

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

“凡事多想想”的确是有价值的人生箴言。从小事:数学考试中多想想能避免很多粗

心的低级错误,再到大事:国家领导人为一个政策的出台争论几年;《三体》中,章北海

面对思想透明而强大的三体外星文明的侵略,只得到了其父亲的一句嘱托“要多想”……

对一件事情的反复思考能使人看待事物更加全面完整,有效避免冒进失误和粗心大意所带

想的太多与太少,本质上皆是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晰所造成的。前者是不自信,而后者

是过于自大。故而选择面对自我,更是规避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而非为他人嘴里的告诫

所左右。

老师点评:小作者首先从“凡事多想想”、“不要想太多”的双方价值谈起,前者带来“看

待事物更加全面完整”,后者给人“勇气与信心”,同时反向思考如果不这么做的危害与后

果。在此基础上,小作者思考两句话的关系,提出它们是在不同时机下即“面对一项新挑

战”与“认识过后”的不同选择。接下来笔锋一转,挖掘其他两个看似不显豁但却“更重要”的

关键词“被告诫”与“被告知”,来反思当今社会中我们在被动接受外部教条时,要进行恰如其

分的思考,坚守自己、做出判断。在这个部分,小作者并未单独去把握“告诫”与“告知“,而

是将之归还到“想”的背景中,全面地把握到了材料整体,并由此将“想”事物推进到思考自

形所的海绵。在思维于行动的双重推进下不断完善自我,正如荀子所提倡的“为思结

合”。

故而,不必因多虑而疲累,更莫因多虑的疲惫而忘却乃至排斥思考,我只想说,为思

结合,把握度量,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届时,就会自然地惊喜的发现,一个更加完善的自

己已然神采奕奕地向你走来!

感恩老师的信-体态轻盈

高中作文冲刺(分析+优秀范文)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

本文发布于:2023-10-29 08:3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395772257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作文冲刺(分析+优秀范文)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作文冲刺(分析+优秀范文)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pdf

标签:0分作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