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信息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培养”现代化信息化人才”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学习
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为出发点,通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
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的新课改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过程中
获得收获知识的乐趣。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体会总结知识的方法,培
养学生善于发现,归纳总结的学习品质。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让学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保家卫国。
二.教材分析
了解什么是信息,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是初中生
们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区分信息与信息载
体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正确辨别信息,养成合理利用信息的好
习惯,是为学生们进一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的发展日新月
异,学会收集信息,合理的利用信息,是这个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掌握信息的收集有良好的基础。信息在实际生活中
普遍存在,学生们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均很强烈,对庞大的信息的区分
能力有待提高。对信息的共享性是广泛存在的。七年级学生的总结归
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发展,但是有一定的基础,需要教师善于引导,
善于鼓励学生们正确的通过课上所设计的活动进行准确的总结归纳
出知识点。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对
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归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
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什么是信息,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
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辨别信息,
养成合理利用信息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本课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激发
参与;通过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问题探究,活动归纳法等来达到本
堂课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
难点: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
七.教学设计
《信息与社会》教案
年级 七年级
教学
内容
1.信息的三种形态 2.信息的特征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什么是信息,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
息。
教
学
目
标
教学教学练习
1.教师准备好《感动中
国》视频课件。
过程 内容 次数
教 师 活 动 时间 学 生 活 动
1.观看视频
2.小组交流
3.回答问题
10分导入
钟 环节
《感3.针对视频中的信息设
动中立阶梯型问题,由浅入
国》深的提问。
一. 2.播放视频。
观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
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辨别信息,
养成合理利用信息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视频
1.对视频中所呈现的信1.小组合作
息进行提问。 2.回答教师的提问
一. 2.引导学生归纳视频中3.归纳总结信息的
10分
钟
基本形态的前2种:走进所反映的两种信息形
文字形态,声像形信息态:文字形态,声像形
态 世界 态。
4.说一说生活中预 3.结合生活中春天到来
示春天到来的事物 的变化,让学生们说一
所发生的变化 说哪些现象预示着春天
5.说一说古人诗句 的到来。
中描绘春天来临的 4.古人的描绘春天来临
诗句。 的诗句。引导学生总结
信息的第三种形态:记
忆形态
归纳2
次
二.1.利用课件展示所要画 1.观看课件
画简的简笔画 2.画简笔画
笔画 2.让学生展示作品,并 3.小组交流
进行讲解。 10分4.展示作品
5.讲解作品,指导3.归纳画简笔画体现信钟
学生们怎样去画简息的特征:共享性,可传
笔画 递性,依附性
6.归纳信息的特
征:共享性,可传递
性,依附性
三.
1.小组合作 揭秘
2.找出“骗子骗钱”“骗1.通过“骗子”案例,引
3.交流观点 的骗特征:真伪性,识别性 钟
4.归纳总结信息的局
特征
1.展示“肯德基”优惠
卷
1.观看课件 四.2.让学生说一说你所了
2.说一说自己了解 信息解的信息
到的信息 的时3.“优惠卷”还能用吗?
特征 征:时效性 钟
练习3
次
归纳3
次
归纳2
次
子”导学生归纳总结信息的10分案例中的可疑点
效性 1.归纳信息的又一个特3分3.归纳总结信息的
1.板书本节课的知识点
2.课件展示本节课所学
的知识
五.
梳理1.归纳本节课所学
知识 2分的知识点
2.小组交流 钟
归纳2
次
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发展,但是有一定的基础,需要教师善于引导,
善于鼓励学生们正确的通过课上所设计的活动进行准确的总结归纳
出知识点。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归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达
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完成教学目标。
《信息与社会》效果分析
一、本课的教学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了解什么是信息,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
2、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
3、正确辨别信息,养成合理利用信息的好习惯。
通过学生们课堂的反馈,发现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学习目标,完
成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整节课中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讲练结合,学生配合也很
积极,活动展示也很积极,师生合作愉快。
三、多媒体教学增强了直观性,清晰度很强,效果不错。课堂中进行
了分组,利于小组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一课
《信息与社会》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现代社会中,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
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了解什么是信息,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是初中生们必备
的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是学
生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正确辨别信息,养成合理利用信息的好习惯,
是为学生们进一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会收集信息,合理的利用信息,是这个
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七年级信息技术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信息与社会》评测练习
在课上教师进行了以活动开展探究信息特征的教学。让学生们学
会感受生活中的信息,收集生活中的信息,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养成
合理利用生活中的信息的好习惯。
生活中收集信息的练习:
1、观看天气预报,得知天气变化的信息。
2、观看教室的课程表,得知下节课的课目信息。
3、通过网络搜集关于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信息与社会》
课后反思
通过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的《信息与社会》的教学,课后针对学
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我认为这堂课比较成功。首先是通过激发学
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积极引导他们去思考和讨论的热情,然后从
教材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充分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同时渗透着德育
教育,让学生学习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突出本课的教学重难
点,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区分信息与
信息的载体。德育渗透辨别“骗子的骗术”,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实
际合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信息与社会》
课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什么是信息,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
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能
够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辨别信息,
养成合理利用信息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23:25: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067191995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信息技术_信息与社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信息技术_信息与社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