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文库()
〔传统节日的来历〕
*篇一: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
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
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
“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
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第 1 页 共 19 页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
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
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
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
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
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
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
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
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
“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
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
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
2 19
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
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
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
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
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
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
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
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
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
“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
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
3 19
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
农田。
诗句:
《附三醉立春》: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
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
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
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
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
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
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
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
4 19
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
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
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
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
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
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
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
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
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
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
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
文秀《端午》诗:
5 19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
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
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
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
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
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
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
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
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6 19
诗句: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
“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
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
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
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
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
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
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
登高。
诗句: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 19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
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
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
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
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
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
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
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
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
至今日。
8 19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
清·夏仁虎《腊八》: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篇二: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
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等。
1.元旦: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
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
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
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
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
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
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
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
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
9 19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
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
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
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
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
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
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
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
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
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
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
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
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
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
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
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
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
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
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
10 19
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
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
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
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
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
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
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
歌、荡秋千等。
4.二月二龙抬头: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
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
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
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
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
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
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
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
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
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
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
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
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
11 19
习俗至今还有。
5.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祖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
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
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
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
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6.端午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
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
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
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
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
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
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
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
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7.七夕节:
12 19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
相会的日子。七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
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
加,故称“少女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
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
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
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8.中元节:
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
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
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
(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
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9.中秋节:
中秋阖家团员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
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
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
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
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
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
13 19
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10.重阳节:
重阳登高敬老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
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
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
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
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
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
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
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
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11.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
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
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我国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12.小年: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
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
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
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
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
14 19
管设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
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篇三:中国节日来历
元旦:
中国元旦指的是阴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
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上面的“日”
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
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把“元”和“旦”结合起
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中华人民
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
区别阴历和阳历两个新年,便把阴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
欢乐节日。在中国,元旦已列入了法定假日。
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
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
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
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
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
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
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15 19
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民间有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
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春节:
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岁首,俗称“过年”。每到年底,离
家在外的人们都纷纷赶回家与亲人团聚,除夕守岁、包饺子、
贴春联、拜年等富有生活情趣的年俗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
习惯。春节的节庆活动不仅限于一天,而是持续半个月以上,
一般要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告一段落。事实上,从腊月二
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
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
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
夜,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
的年夜饭。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
一年的到来。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除夕零点的
钟声一响,人们还有吃饺子、放炮。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
交替的时候,吃饺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压岁钱,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春节联欢晚会元
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
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
16 19
是“夜晚”的意思,所以,这个节日就得名元宵节。
元宵又称“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或
实心,或带馅,馅多由白糖、豆沙、果仁等制成。中国人希
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
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美满。
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
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
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
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
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变成为清明时节
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一”国际劳动节:
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
源于美国工人大罢工,后来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
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
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
人的积极响应。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
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17 19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
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
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工人提出8小时工作、8小时休
息、8小时教育的“三八制”要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很有才能,
得到了楚怀王的器重。他主张改革楚国政治,联合各国,共
同抵抗秦国。但是,屈原的主张遭到了同僚的反对,他们在
楚怀王面前诽谤屈原。昏庸的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并把他
赶出了楚国的程都。屈原离开后,仍然关心祖国的命运。后
来,他听到楚国被秦国打败的消息,投入泊罗江自尽。这一
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百姓们听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非常
悲伤,都划着船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但始终没有找到。为了
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百姓们就把食物扔进江中喂鱼。以后,
每到这一天都要划龙舟,以示悼念,还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祭祀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六
一”国际儿童节:
国际儿童节定于每年的6月1日。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
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
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
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从1949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定每年6月1日
18 19
为国际儿童节。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小主人们迎来了
第一个国际儿童节。毛泽东挥笔题词:“庆祝儿童节”。朱总
司令殷切地希望:“新中国的儿童,要爱祖国、爱科学、爱
劳动,准备好好的建设新中国。”
建党节:7月1日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
日,每年阳历七月一日。
八一建军节:
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七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2006
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这个节日
起源于汉代,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
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
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
到了那一天,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
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
《传统节日的来历》
19 19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21:5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011702255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传统节日的来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传统节日的来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