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被人们确定并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
共有十一个。现按时间的先后归结介绍如下:
一、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
“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
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
谜、踩高跷、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
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
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
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
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
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
刘氏江山。
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
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命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
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闹元宵。
汉武帝时,把“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安排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元宵节成
为灯节,始于东汉明帝,盛于唐代。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
十五夜》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即写出了元宵张
灯结彩,万人出游的热闹景象。
二、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
流。”的民谚。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
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天起,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
这天被称“春龙节”,有称“龙抬头节”。
每当春龙节到来,早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
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意
喻“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
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三、清明节
在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中,唯独清明节没有固定的日期。
2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清明节,被定为春分后的第十五
天,按阳历来说是每年的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因为每年的
春分时间不同,所以清明节的日期就有所不同,正如有时腊
月三十除夕,有时腊月二十九除夕。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因此古时也叫“三月节”。
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此时正适合春游,
故此古人又叫“踏青节”。
那么,民间为什么习惯把清明节称为“寒食”呢?大家
公认的说法是: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
中,他又累又饿,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此处又正处渺
无人烟之地,随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
万分焦急之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
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使重耳活了下来。当重
耳发现挽救了自己性命的肉是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的
时候,他感激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这时
有人献计说,介子推是个非常孝顺之人,若从三面火烧绵山,
为了让老母亲活命,介子推定会乖乖下山。
大火越烧越旺,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身影。等到整个绵
山全部烧尽之后,人们发现功臣介子推和老母亲已在一棵被
烧焦的柳树下死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人
们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
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全国“寒食三天”。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谕告天下,把介子推忌日的后
一天定为清明节。自此,人们便有了在清明时祭奠先烈和故
去亲人的习俗。
四、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五月初五
这天,人们都要包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在江河湖海
上赛龙舟。
“端午”,也称夏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
意思。据说,五月初五日是春秋时吴国无辜被杀的功臣伍子
胥的日子。传说伍子胥死后变成涛神,民间就有了在这一天
迎涛神的风俗。后来,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战国时,楚秦争夺霸权,当时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屈
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
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渐渐楚怀王开始疏远屈原。有着远大
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
《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
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
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刚到秦国便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
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
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被破的噩耗
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入
了滚滚汩罗江中。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投江自尽,都纷纷
驾舟前来奋力打捞,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人还把
雄黄酒倒入,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尸体免遭伤害。
不仅在中国,据说日本的一些地方在这一天至今还有挂
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竹竿挂鱼等传统风俗。
另外,据文献记载,以及历代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
人们视五月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
以这一天便流传下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
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称“七夕”。七夕节又称为“乞巧
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被后人称为
“中国情人节”。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慧、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
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
姻缘。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
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
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
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唐代诗人崔颢《七夕》有诗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
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农谚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快镰刀割好稻。”所以,
又是人们磨镰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6
六、中元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
民间传说,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
开的日子。人们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
阳间。所以,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
会。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
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曰“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
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
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
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
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追先悼远,报
答父母养育之恩。
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
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
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
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
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
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
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
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
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
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
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能歌善舞的仙女。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
赖以月饼作为通讯工具。他把写有八月十五起义的字条塞在
月饼馅里,广为传播,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还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
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
的遗俗。
中秋夜,祭拜的是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吃月饼是
取“月圆当空,合家团圆”的美好愿望。后世人每逢中秋,
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
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
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囊、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
风俗。又因古代“登高”与“蒸糕“音近,重阳日又风行
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要登高,故又称”登高节“,唐
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
民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谈到九月初九,有些人知道,从九月初一到初九是庆祝
九皇爷寿诞日。这在马来西亚等一些地区比较盛行。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
日是古代即有庆祝的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那时,
人们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另一说是,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
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
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
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
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
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现在,也有人称九月九为“老人节”,以期老人都活到
99岁、长命百岁。
九、腊八节
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据说,佛教创始人释
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
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
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
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
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
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做
腊八粥、祭祀祖先也很盛行。
十、小年
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香焚纸、
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了。
十一、春节
春节,古代称之为“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吴自牧
《梦梁录》中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朔
日,即农历初一日。旧时也把元旦叫作“元日”、“端日”、
“元辰”等。
正式把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是在民国以后。孙中
山本着“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宗旨,
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决定改用公历纪年,从1912年1月起
实行。这样以来,我国就有两个“新年”,公历的新年称为
“元旦”,农历的新年便称为“春节”。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
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
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都扶老携幼,逃往深
山,躲避“年”的伤害。
这年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来了
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
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还是都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子肆虐的时候,突然
后仓惶而逃。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
人们顿悟那白发老人原来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
同时也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自此,每
年的除夕,家家都张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
守更待岁。
王安石《元日》诗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
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就是“年”从家门口“过”去了,人们平平安
安又长了一岁。
13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21:4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500788254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