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
"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
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
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
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
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
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
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
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
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1 / 5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
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
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
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
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
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
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
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
《附三醉立春》 :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
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
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
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
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
韩翃《寒食》:
2 / 5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
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
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
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
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
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
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
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
文秀《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
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
"巧"了.
3 / 5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
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
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
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
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
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
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兄弟》一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4 / 5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
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
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
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
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
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
清·夏仁虎《腊八》: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5 / 5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20:4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4968931994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