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4《团团圆圆过中秋》第1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
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团团圆圆过中秋》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的第四课。中秋节是我国
的传统节日,学生一般对“吴刚折桂”“嫦娥奔月”等中秋传说故事有一些了解;对中秋节的习俗,如
赏月、吃月饼等也都有生活体验。但是对于中秋节有别于其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却缺乏更深入的了
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素养中的“国家认同”这个要点里明确指出:“具有
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
学期对学生的要求。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中秋传说、中秋习俗有关的知识,理解中秋团
圆的内涵,感受借月思亲的情怀,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拥有感恩的心,好好珍惜拥有的这份幸福。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
求、发展路径等)
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承
受新事物的可塑性强。在本单元前三个主题的学习中,学生对于秋天的季节特征、秋天的美已经有了
初步的认识,在此根底上,介绍一些有关秋天的节日,可以加深加深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了解,从而
知道欣赏自然,同时在“团圆过中秋”的节日气氛里体会家人之间的亲情,能够愉快、积极地生活,
能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中秋节不是了解很多,只限于知道吃月饼,没
有感受到中秋的月圆也代表着人的团圆。学生对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了解。本课以儿童的视角对待节
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初步了解,并激发儿童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之情。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后应达成的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1、2年级是学校生活起步期,学生开始适应有序的集体学习生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素养中的“国家认同”这个要点里明确指出:“具有文化
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本
课目标为让学生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了解中秋节团圆的文化内涵,
感受借月思亲的情怀,在行为上做到敬老爱老,愿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中秋的由来和习俗,知道中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2.感受阖家团聚的气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 1 —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
歌,请大家一起来听!(播放视频《八月十五儿1.学生听儿歌
歌》) 2.学生汇报,预设:中秋节
这首儿歌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节?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中秋节。 3.学生汇报,预设:农历八月十五
(板书课题: 团团圆圆过中秋) 4.学生汇报,预设:
2.师:你知道中秋节在哪一天吗? 生1:我们全家买了好多好多月饼,我们边赏月边
师:同学们,你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请同学吃月饼。
来给大家讲一讲? 生2:每年我都画一张月亮的画,画最美的月亮,
师:我们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呢? 留住最美的中秋。
师:对,中秋节,讲究的就是和家团聚!(板书生:因为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
团圆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引导导入以学生生活为起点,这一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回忆生活,并通
过听歌曲诗歌,从美妙的歌声中,感受中秋节的节日气氛。。
环节二:话中秋
教师活动关于中秋,你都知道什么?课前分组,
学生活动
来历组、习俗组、传说组、诗词组展示,全班交
流。
1.话来历
(1)你知道中秋节,它是怎么来的吗?关于中
秋节你都了解哪些呢?
(2)说一说,你都收集了哪方面的材料。
2.师: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各民族和周围一些
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
师:中秋节历史悠久,始于唐朝,盛于宋朝,到
了明清时期更是成为了和春节齐名的重大节
日,我国为传承民族文化,从2008年起中秋节
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日。
2.话习俗
在这一天,人们要赏月,吃月饼,月饼圆圆
的象征着团圆,月饼甜甜的,象征生活甜美。人
们吃月饼是为了企盼合家团圆……
出示幻灯片:广州坐游船赏月迎中秋、成都
1. 来历组:收集同类资料的同学或喜欢这方面材
料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班级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2.习俗组:收集同类资料的同学或喜欢这方面
材料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班级交流,其他同学补
充。学生欣赏各地过中秋的习俗
— 2 —
中秋放河灯、三明市民登麒麟山赏月、厦门市民
海边赏月望金门、香港舞火龙迎中秋、澳门小朋
友玩花灯迎中秋、台湾中秋赏月、农村吃月饼赏
月迎中秋。(边欣赏边介绍)
3. 话传说
师:关于中秋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谁能3.传说组:收集同类资料的同学或喜欢这方面
给大家讲一讲? 师:听了大家讲的这些传说故材料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班级交流,其他同学补
事,我们加深了对中秋节的了解,老师这里还有充。
4.赏诗句 生2:讲《吴刚折桂》的传说
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
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候,
诗人就会用诗词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李白的《静夜思》)、(李4.诗词组
白的《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请同学们为图片搭配合适的诗句。
(苏轼的《水调歌头》)
设计意图:1.话中秋环节通过谈话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以及不同地区的中秋
一个介绍中秋节的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1:讲《嫦娥奔月》。
风俗,同时设计进去游戏环节,激发学生对中秋节的兴趣 2.二年级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出
现无序混乱的现象,对交流内容和要求的进一步明确使活动更为有效。
环节三: 品中秋
教师活动
1.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是的,月饼。
来,让我们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请组长给每个
组员发一个手套,帮老师把月饼分一下吧。
2.月饼是什么味道的。你吃了月饼有什么感
受?
月饼和月亮一样,都是圆圆的,它们象征着
___________, 是的,团团圆圆,还有,甜甜蜜蜜。
设计意图:1.在前一环节口头交流的基础上,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来交流
节日的幸福,让学生直观体验赏月吃月饼的节日收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四:话团圆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说说对“中秋
节,团圆夜”的理解。
2.师小结中秋节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的节
1.学生活动组长分发手套,帮老师分月饼
2.学生品尝月饼并谈感受
月饼象征团圆、美满、幸福、长久
学生活动
1.学生谈理解并交流感受(一家人团聚在一
起,感受亲情和幸福)
2.学生观看视频
— 3 —
日,是中国人团圆的节日,是家庭的节日,是具学生回答: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有中国特色幸福的节日,团圆的人儿思念着没有预设生1.视频中的小朋友因为不能和父母
团圆的亲人。 团圆而伤心,虽然不能团圆,但他们的心在一起。
3.在团圆的节日里,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预设生2.很多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消防员
福的笑容,可是有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够叔叔、警察等为了别人的幸福,牺牲自己和家人
与家人团聚,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看完后告诉老团聚的机会。
师,视频中小朋友的怎么伤心了,你们家有过这预设生3.谢谢你们,因为你们的付出,让我
样的情况吗?你有这样的体会吗?还有哪些人过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您辛苦啦!
节不能回家呢? 学生把中秋祝福写在心愿卡片上面,送上最美好
4.同学们,为了让我们过一个团圆祥和的中的祝福!(写完就贴在黑板上)。
秋之夜,他们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能回
家过节和亲人团聚。而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些人
说些什么?
5.师:为了让我们过一个团圆祥和的中秋之
夜,有多少人在为我们默默付出。我们应该拥有
感恩的心,好好珍惜拥有的这份幸福。(板书:感
恩节)
设计意图:出示视频,让学生从前一环节中秋节的甜蜜中感受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和
家人团聚,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也更加思念亲人,让学生体会我们团圆背后的
人们的辛苦付出。
环节五:总结
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每到过节时,我们都格外思念自己的亲人,今年的中秋节快
到了你想好了吗,行动起来,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4团团圆圆过中秋
团圆节
话中秋 品中秋 话团圆
感恩节
(张贴学生的祝福语)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
习的作用)
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哪些有关秋天的节日?请你课下查阅资料,搜集有关知识。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本课教学
中,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制成课件创设良
— 4 —
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习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
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
情境之中。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
与改进设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课程的重难点,通过展示学生过中秋的照片,让学生交流中秋的来历、中
秋的习俗和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各地的习俗,激发他们对祖国文
化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品尝月饼和话团圆环节紧密衔接,让学生学会感恩。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课
堂上不能一一展示“送祝福”活动,可以放到课下完成。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
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领略了我国的中秋文化,共同感受到了团圆、幸福,懂得
了感恩,收获了快乐。完成“中秋节日知识知多少”手抄报展览,并进行评比展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4《团团圆圆过中秋》第2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团团圆圆过中秋》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的第四课。中秋节是我国
的传统节日,学生一般对“吴刚折桂”“嫦娥奔月”等中秋传说故事有一些了解;对中秋节的习俗,如
赏月、吃月饼等也都有生活体验。但是对于中秋节有别于其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却缺乏更深入的了
解。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中秋传说、中秋习俗有关的知识,理解中秋团圆的内涵,感受
借月思亲的情怀,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拥有感恩的心,好好珍惜拥有的这份幸福。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
承受新事物的可塑性强。在本单元前三个主题的学习中,学生对于秋天的季节特征、秋天的美已经有
了初步的认识,在此根底上,介绍一些有关秋天的节日,可以加深加深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了解,从
而知道欣赏自然,同时在“团圆过中秋”的节日气氛里体会家人之间的亲情,能够愉快、积极地生活,
能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中秋节不是了解很多,只限于知道吃月饼,没
有感受到中秋的月圆也代表着人的团圆。学生对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了解。本课以儿童的视角对待节
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初步了解,并激发儿童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之情。
3.目标确定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1、2年级是学校生活起步期,学生开始适应有序的集体学习生活。
结合低年级段学生特点,本学段设置人学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等五个主题,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和法律规范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
治启蒙。因此,本课目标为让学生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了解中秋
节团圆的文化内涵,感受借月思亲的情怀,在行为上做到敬老爱老,愿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4.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中秋的由来和习俗,知道中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2)感受阖家团聚的气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中秋节,1.学生说节日
了解了一些中秋节的风俗。那你们还知道秋天有
哪些节日吗? 找寻秋天的节日
学生回答
板书: 秋天里的节日
师:上节课我们回顾了一些关于月的古诗,学生读诗句
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吗?(出示王维写的“独在齐读板书“重阳节”
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描写的是秋天
里的什么节日吗?
学生回答,引出重阳节。(板书:重阳节)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个历史
悠久的节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们回顾中秋节的习俗,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了解重阳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重阳节简介: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重阳节吗?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什么是重阳
生课前搜集资料,生当小小讲解员,讲述自节
己了解到的有关重阳节的故事。
(出示PPT)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
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
“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
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学生观察图片,认识茱萸
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
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也定为老人节,倡导
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
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学生汇报重阳节风俗习惯,课前积累
2.重阳节习俗
师:刚刚在古诗里我们提到了茱萸,它是什了解菊花、登高、佩茱萸等风俗习惯
么东西呢?
— 6 —
(出示图片)原来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一个习
俗,相传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除此之外,你还
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小朋友课前准备,
上课时说一说)
(1)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
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
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
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
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
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
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学生思考:在老人节这一天,我们应该做些
(2)登高 什么来表达我们的敬老爱老之心。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学生自己讨论并交流。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
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当然人们登高
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
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
更有吸引力。
(3)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
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
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
“延寿客”。
(4)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
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
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吃重阳
糕也意味着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
(5)饮菊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
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
祥酒”。
师:原来重阳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呢!在重
阳节我们要知道重视亲情,关心老人也是我们中
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在这一天,我们可以为
老人做些什么呢?怎样表达你的敬老爱老之心
呢?
生自由讨论。
师:重阳节也是老人节,除了参加活动外,
不妨多陪陪老人,也能给家人带来快乐和满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重阳是我国传统节日,了解重阳的由来,知道一些民间风俗习惯。让学生
— 7 —
知晓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敬老节。知道关爱老人要重在行动。
环节三:各民族在秋天里的节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我们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
富多彩的节日文化的意识。在很多地方都会举行
有特色的节日活动……你知道不同民族秋天的不
同节日有哪些呢? 1.学生汇报节日活动
学生回答。 2.观看图片,欣赏不同民族的节日风情
出示课件,展示两个民族的节日。
(1)苗族赶秋节
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这是湘西花
垣、凤凰、吉首、泸溪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感受苗族赶秋节
在立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
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感受藏族望果节
笙、歌舞等娱乐活动。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
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
收和幸福。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学生感知这些节日都在秋季,认识到劳动教
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育的重要性,懂得有劳动、努力才能获得丰硕的
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 果实。
(2)藏族望果节 4.全班讨论交流
望果节是藏族人民一年一度祝农业丰收的节
日。“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
圈,“望果”是译音,音为绕地头转圈,“转庄稼
地”的节日。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区。雅鲁
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
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
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
工布巴拉雪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邦桑”,
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
开镰之前举行。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因为
有了人们付出了劳动和努力,才有收获,才有了
这美好的节日活动。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
从劳动中收获成果哦!
环节四:寻找收获中的节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课前搜集资料,汇报交流
节,秋天也是充满喜悦和思恋的季节。秋天有举
国同庆的国庆节、有象征团圆的中秋节、有关爱
老人的重阳节、有庆祝丰收的望果节秋天还有哪
些节日呢?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更多的节日,让学生懂得收获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一些地方的特色
— 8 —
节日活动,培养学生珍视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6.板书设计
秋天的节日
重阳节(来历、风俗) 民族特色的节日活动
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劳动有收获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下请搜集不同民族的节日活动,做成手抄报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本课
教学中,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制成课件创
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习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
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
的学习情境之中。
9.教学反思与改进
10.学习评价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19:1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4917601993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4《团团圆圆过中秋》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4《团团圆圆过中秋》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