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简短
1.重阳节来历(简短些)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
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
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
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
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
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
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
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
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
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
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
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
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
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
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
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
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
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
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
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
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
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
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2.重阳节的来历(要简洁一点)
重阳节的来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
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
2
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
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
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
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
“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
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
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
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
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
3.重阳节来历,短点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
确。
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一:重阳的源头,
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
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
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
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
3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
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
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
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
会。”
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
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
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
动及各种游戏等。[1]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
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
《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
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
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
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
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
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
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
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
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
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
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
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
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
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
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2]。
4.重阳节的由来(简单)
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九列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
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屈原曾写过“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
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代·吴均著《续齐谐记》
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
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
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
5
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
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
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
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
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
今
5.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简短
一、来历其一、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
“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其二、重阳节源自古代的祭祀
大火的仪式。
二、习俗主要有:赏秋、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
等。三、简介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
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
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
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
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
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
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
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
的诗词佳作。
7.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简短
一、来历
其一、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
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
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重阳节源自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二、习俗主要有:赏秋、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
等。
三、简介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
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
7
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
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
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
起登高“避灾”。
8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18:0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4876631993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重阳节的由来简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重阳节的由来简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