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查找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篇一: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十一之际,重阳节也就即将来临,中国的传统节日,你
对重阳有着哪些了解呢?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重阳节
是怎么回事呢?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做的介绍吧。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
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
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
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
“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
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
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
1 12
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
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
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
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
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
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
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
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
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
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
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
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
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
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
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
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
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
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
2 12
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
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
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
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
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
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
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
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
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
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篇二:重阳节的由来及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及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
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
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也叫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
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
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
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
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
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
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
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
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
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
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
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
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
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
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
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
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
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
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
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
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
4 12
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
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
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
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
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
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
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
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热闹非凡。
登高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
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
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
5 12
举目远望,欣赏风景。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
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阳糕的制作
古人比较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
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点
蜡烛灯。意欲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用小红
纸旗代替茱萸。当今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点都称之为重
阳糕。
赏菊及饮菊花酒
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
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
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北
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千姿
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
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
重阳赏菊之习尤为盛行,但已不限于九月九。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
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
6 12
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
经
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把菊花
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
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
陕北人晚上过重阳节,因为白天忙于收割、打场。晚上月上
树梢,人们喜爱吃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
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
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
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
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
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
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
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
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有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
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有以三月为小
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
7 12
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
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1989年,我国政府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各地
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篇三:重阳节的来历及其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其习俗
来源:金艺尊作者:金艺尊发布时间:20XX-10-15查看
次数:7209
农历九月九日,为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
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
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取名“重阳”,也叫“重九”。古人
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
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
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跟中
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的形成已经不易考察明确,
但民间流传着众多关于重阳节起源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
是认为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种仪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确定
8 12
季节的标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故而《夏小正》有
“九月内火”之说。大火星的隐退,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
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
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内心产生
了莫名的恐惧,因此,在“内火”时节,正如其出现时需要
迎火仪式那样,人们也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现在我们虽然很难知晓古人的祭拜仪式,但从后世重阳
节仪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有些地
区重阳节有祭灶神的习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这便是古
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遗俗。
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
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可见,古人是将重阳与上巳或
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相对应的春秋大节,而上巳、寒
食与重阳的对应,便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火历”让位于(:查找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一般历法,九
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衰减而引起的自然
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
代代传承。
重阳节的习俗
虽然世人对重阳节已经有了新的解释,但是庆祝重阳节
的一些传统活动仍然被世人所接受,并流传下来。庆祝重阳
9 12
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
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习俗之一:登高远眺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故重阳节又名
“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并无定数,一般是登高山、高塔。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写的
登高诗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
七律《登高》成为了写重阳节登高的名篇。
登高赏景
重阳节习俗之二:出游赏景
人们登高并非单纯的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花绿
草,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具
吸引力。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之风颇盛,不论文人百姓,
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
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
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别有一番
趣味。
重阳节习俗之三:佩茱萸?簪菊花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
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很
盛行了,人们或将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
10 12
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为妇女或儿童,有
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人们还喜欢头戴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历
代盛行。宋代,人们会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互赠送佩
带。到了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重阳节习俗之四:赏菊饮酒
重阳节习俗:饮菊花酒
重阳节恰逢一年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正是赏菊之时。
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均起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陶
渊明可谓是晋代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
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而菊花酒在古代则被看作是重阳必饮、去灾祈福的“吉祥酒”,
晋代陶渊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
菊花酒逐渐成为了重阳节的一种风俗习惯。
重阳节习俗之五:吃重阳糕
重阳节习俗:吃重阳糕
在重阳节众多的食品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重阳糕。据《西
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
阳糕。因为“糕”与“高”谐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阳节吃
重阳糕尤为盛行。在九九重阳节当天天明之时,父母会将片
糕搭儿女头额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讲究
11 12
的重阳糕要做九层,仿佛一座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
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
代替茱萸。
12 12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18:0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4876031993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查找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查找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