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传说
重阳节是在农历九⽉初九,⼆九相重,称为“重九”。⼜因为在我们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
此,重九就叫“重阳”。⼀年⼀度的重阳节,也是⽼⼈们的节⽇。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传统
习俗及传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重阳节各地的传统习俗
陕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歌唱道:“九⽉⾥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呀,糜⼦呀,上呀么
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天是⼀整天的收割、打场。
晚上⽉上树梢,⼈们喜爱享⽤荞⾯熬⽺⾁,待吃过晚饭后,⼈们三三两两地⾛出家门,爬上附近⼭头,
点上⽕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登⼭,许多⼈都摘⼏把野菊花,回家插在⼥⼉的头上,以之避
邪。
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可登,⽆⾼可攀,就仿⽌⽶粉糕点,再在糕⾯上插上⼀⾯彩⾊⼩三⾓旗,
借以⽰登⾼(糕)僻灾之意。
莆仙
在福建莆仙,⼈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
果之类。
宋代《⽟烛宝典》云:“九⽇⾷饵,饮菊花酒者,其时⿉、秫并收,以因粘⽶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
习”。清初莆仙诗⼈宋祖谦《闽酒曲》⽈:“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携篮拾野⾹。⽟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
唤郎尝”。
近代以来,⼈们⼜把⽶果改制为⼀种很有特⾊的九重⽶果。将优质晚⽶⽤清⽔淘洗,浸泡2⼩时,捞出
沥⼲,掺⽔磨成稀浆,加⼊明矾(⽤⽔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熬成糖浓液),⽽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
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果浆,蒸若⼲时即熟出笼,⽶果⾯抹上花⽣油。
这种⽶果制成后,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之甜软适⼝,⼜
不粘⽛,堪称重阳敬⽼的最佳礼馔。
⼀些地⽅的群众也有利⽤重阳登⼭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莆仙⼈以重阳祭祖者⽐清明为多,故
俗有以三⽉为⼩清明,重九为⼤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初九也是妈祖⽻化升天的忌⽇,乡民多到湄
洲妈祖庙或港⾥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黔东北⼟家族
对重阳节,黔东北⼟家族较为重视,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须打糯⽶粑粑,推⾖腐,祭“家虎”,有“重阳
不打粑,⽼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腐,⽼虎要咬屁股”之说。
云南
在滇西的⼀些乡村,每年九⽉重阳节,⽼⼈们都会相约到⼀块,泡制掺上了收获在七⽉间的⾦银花的
茶。尽管那些茶与⾦银花都是滇西⼭间随处可采的东西,却被端到了重阳节的餐桌上,成为招待客⼈的上品
茶饮。
原因不在于⾦银花茶的药⽤,⽽是有⼀个植根于滇西⼭乡的传说在起着⾄关重要的作⽤。⼈来世上,草
⽊⼀秋,⼈不外乎是⼀棵有⼀点点思想的草罢了,那么短暂的⼀⽣,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缺点,⽽⾦银
花在当地⼈们思想⾥就是解除失误的灵丹妙药,把它加⼊茶中,便成了解除痛苦的琼浆⽟液。
⼭西
农历九⽉九⽇,⼭西的农村妇⼥习惯休息⼀天,不⼲农活。嫁出去的闺⼥,习惯回娘家过节。
北京
北京⼈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
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惠州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
当。清明前后为⾬季,春⾬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重阳前后秋⾼⽓爽,劲风不断,⼈们按
传统习俗要登⼭登⾼,进⾏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台湾
台湾地区重阳节庆,配合九⽉吹起的⽆⾬北风,有放风筝的竞赛习俗,如台湾俗语所说:“九⽉九,风吹
(风筝)满天哮”。竞赛中,当败者的风筝落地,成为众⼈抢夺的猎物时,那就是“风吹(风筝)断落⼟,抢到溶糊
糊”。
重阳节为什么敬⽼孝亲?
重阳节是⼣阳红的象征。重阳时节,秋⾼⽓爽,五⾕飘⾹,是收获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把重阳节定
为⽼⼈节,象征年节成熟,象征⼣阳红。
其次,“九九”与“久久”同⾳,含有⽣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九九重阳是双九重叠、⽇⽉并阳,⼈们认
为这个⽇⼦很特殊,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应该特别对待。⽤它来象征年⾼德劭、年德并应的⽼年⼈
最为贴切恰当。因此把重阳节定为⽼⼈节也是顺理成章。
再次,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敬⽼孝亲”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有尊⽼敬⽼、事亲敬上的优良传统。唐代诗⼈孟郊的《游⼦吟》是⼀⾸赞美母
爱的诗,拨动了天下⼉⼥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弦。
尤其是后两句,引起天下⼉⼥的共鸣,把尊⽼敬⽼之⼼表达得⾮常形象和深刻。是⽗母⼩⼼翼翼地哺乳
⼉⼥,是⽗母在⼉⼥⾝体有恙时担惊受怕⽽终⽇悉⼼呵护照料,是⽗母承担了多少艰难劳苦⽅使⼉⼥知书识
礼,是⽗母费尽了多少精神为⼉⼥定亲婚娶⽽兴家安业———⽗母那数不清的⼤恩,确如⼀⾸歌⾥所唱
的:“我能数尽青丝发,只有亲恩数不来。”所以做⼉⼥的对待⽗母应该像那乌鸦⼀样知道反哺,像那羔⽺⼀
样知道跪乳,千万不能因为娶了媳妇,添了⼩家庭的许多甜蜜恩爱,有了⽣⼉育⼥、⼉⼥绕膝的欢乐就将⽗
母弃之脑后,念念不忘的是多⼀分孝,少⼀分不孝!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重阳节定为⽼⼈节不单纯是“敬⽼孝亲”,⽽是在解决⼀个反对年龄歧视,融合代际
关系,减少家庭⽭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个社会问题。定重阳节为⽼⼈节是对尊⽼敬⽼社会习尚的引导
和提倡,是对中华民族事亲敬上传统美德的弘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善举。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多数传统节⽇⼀样,重阳节也有古⽼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出现,家家就有⼈病倒,天天有⼈丧命,这⼀带的百姓受尽
了瘟魔的蹂躏。
⼀场瘟疫夺⾛了青年恒景的⽗母,他⾃⼰也因病差点⼉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爱的妻⼦和⽗⽼
乡亲,决⼼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终于打听到在东⽅有
⼀座最古⽼的⼭,⼭上有⼀个法⼒⽆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
座⾼⼭,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
术,还赠他⼀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苦练,终于练出了⼀⾝⾮凡的武艺。
这⼀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初九,瘟魔⼜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
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包茱萸叶,⼀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上,发给每⼈⼀⽚茱萸
叶,⼀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下,突
然闻到阵阵茱萸奇⾹和菊花酒⽓,便戛然⽌步,脸⾊突变,这时恒景⼿持降妖宝剑追下⼭来,⼏个回合就把
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初九登⾼避疫的风俗年复⼀年地流传下来。梁⼈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书⾥曾
有此记载。
后来⼈们就把重阳节登⾼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命
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为才⽼⼈节。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18:01: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4872771993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传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传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