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
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
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
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
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
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
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
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
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
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
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结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
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
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
早在商鞅变法之始,贵族甘龙、杜挚就反对变革祖宗之法。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
贾是反对派的首领。他们利用太子年幼无知,唆使他触犯新法,给商鞅出难题。商鞅怀着“板
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雄心,对反对派用铁的手腕回击:他无法处罚太子,就惩罚其师,
公孙贾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公子虔再次犯法后处以劓刑(割去鼻子);他还用残酷的血腥
手段镇压,仅一天就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并将另外一批
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但这也播下了
仇恨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化为更为血腥的行动。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
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
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
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
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2、经过: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
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
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
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
商君之族。
『备课资料』关于商鞅之死的不同版本表述
传统上我们使用人教版教材,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4个版本。但对于商鞅
的死因,不同版本有如下不同的叙述:
岳麓版《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书社2004年6月版)第五课“商
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有如下讲述:“……无奈之下,商鞅只得返回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
而死”(p37)。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则
是另外不同的说法: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讲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曾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
他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
车裂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p26)
大象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05年7月第2版)基本也持
此说。第二章第二节“商鞅变法”讲到:“……秦惠文王于是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逃奔
到魏国,魏国又将他遣返秦国。他走投无路,最后回到封地,组织徒属进行抵抗,终因寡不
敌众被捕杀。而后秦惠文王下令将其车裂,并诛灭九族。”(p28)
我们看到岳麓版教材认为商鞅是直接被车裂而死的,而人教版教材和大象版教材则认为
............
商鞅是死后被车裂尸体的。那种观点对呢?我们该相信谁呢?起初我认这个问题并不难搞清
...........
楚。查阅《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原文如下:“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
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
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
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
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
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又查《资治通
鉴》(卷第二)讲到: “显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
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通过《史记·商君列传第
八》和《资治通鉴》的记述我们可知:商鞅应该是先被杀死,后被车裂其尸体的。
..................
但是岳麓版教材果真错了吗?深入查证以后使我愈发困惑。我们来看另外的几则材料:
《战国策·秦策一》:“……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
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
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
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又《史记·秦本纪第五》:
“……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
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
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可见《战国策》和《史记·秦本纪第五》都认
为商鞅是直接被车裂处死的。面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史记》的记载也前后不一。另外一些现
...........
代学者的古代史专著也认为商鞅是被直接车裂而死的。如:《中国古代史》(上册 詹子庆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欲反’,商鞅被迫逃亡,最后在自己的封邑抵抗失败,被处以车裂之
刑而死。”(p106)再如《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齐涛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7
月第2版)也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p115)通过以上史料
的记述,可知这个问题本身尚无非常统一的结论,仍在争论之中。两种观点都无所谓对错,
因为依据的史料不同,自然观点各异。(文章来源:
/Cour/lishi/Article/;作者:冠县第三中
学 田占军)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
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合作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
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
①改革最彻底:(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占统治地位 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文化上 百家学说
移风易俗 生活上 陈规陋习
新兴的封建社会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②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
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
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
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废
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
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
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
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
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
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
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
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司法: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过渡:大家先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
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
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
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
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
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
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教师既要肯定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改革的进步性,如父子与成年兄弟必须分居等,
又要指出其局限性,如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
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
影响。
『课后小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
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
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
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
能实现自身价值。
商鞅为变法而牺牲,虽死犹值。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
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
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案』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
策,虽然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
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测评
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
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
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
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答案』提示: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
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
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
清界限。
⊙学习延伸
(略)
1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12:31: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4675201990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