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3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1
《秦兵马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
求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乘”。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
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瞰、弩、颔、髻、
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
“nǔ”的鼻音要读好。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
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第 1 页 共 17 页
(一)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
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
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
“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
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
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
点
将军佣 身材魁梧头戴军冠 身披铠甲 手握宝剑 昂首挺胸,
第 2 页 共 17 页
站在前列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沉毅多谋武士俑 体格健壮
穿着装扮……目光炯炯…… 威武凝重 刚烈豪爽
骑兵佣 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 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车兵佣 分为驭手和军士…… 分工明确 各司其责
弓弩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马 佣 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神气活现 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
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
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
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
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
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
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
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
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
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
第 3 页 共 17 页
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
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
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
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
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2
《牛和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蕴含的道
理。
【过程与方法】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
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第 4 页 共 17 页
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动作、语言、神志描写理解
人物的心情,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难点
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这
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 5 页 共 17 页
教学过程:
一、示图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
是什么?(牛和鹅)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
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你能说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那你觉得这句有道理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
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4.作者介绍。(对“任”进行正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带有生
字的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1)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2)男女生赛读。
(3)指读象声词。
(4)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
第 6 页 共 17 页
写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熟读课文,引导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抄写词语。
2.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
板书设计:
牛和鹅
初读课文→梳理有价值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活动。
2.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
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第 7 页 共 17 页
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
结果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文中部分词语。
2.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1.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
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
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第3、4自然段,
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
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
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第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
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第 8 页 共 17 页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
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指名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你能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读
一读。
5.我们害怕鹅,可是金奎叔不怕啊!找出描写金奎叔的句子。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
朗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
“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
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
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
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
话:(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
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
第 9 页 共 17 页
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
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9.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
回答)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
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
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
下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3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
第 10 页 共 17 页
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
于”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情感与价值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善于
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天都峰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
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欣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
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第 11 页 共 17 页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
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
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
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
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4.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
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0个字,并分别组词。
第 12 页 共 17 页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如: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子旁”;“峰”
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
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字更能准
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出示天都峰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
变成自己脑海中的“画”。
学生熟练阅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
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 13 页 共 17 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爬天都峰的时
间、地点、人物。)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
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
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更
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
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级边上的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
叫“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4.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
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
量的。
第 14 页 共 17 页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
爬天都峰?”
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字是什
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3.学生分组讨论。
4.全班交流、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
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
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
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
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
第 15 页 共 17 页
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
什么?
(2)“我”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勇气。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
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
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
第 16 页 共 17 页
能取得进步。)
三、拓展学习
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
介绍给大家。
四、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
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同学们,你
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分角色朗读。
2.跟自己的家人说一说,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
第 17 页 共 17 页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10:4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4608571989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3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