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3篇

更新时间:2023-10-28 10:40:57 阅读: 评论:0

我的同桌300字-撤回起诉申请书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3篇
2023年10月28日发(作者:橡子豆腐)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3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1

《秦兵马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

求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乘”。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

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瞰、弩、颔、髻、

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

“nǔ”的鼻音要读好。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

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1 17

()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

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

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

“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

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

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

将军佣 身材魁梧头戴军冠 身披铠甲 手握宝剑 昂首挺胸,

2 17

站在前列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沉毅多谋武士俑 体格健壮

穿着装扮……目光炯炯…… 威武凝重 刚烈豪爽

骑兵佣 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 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车兵佣 分为驭手和军士…… 分工明确 各司其责

弓弩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神气活现 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

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

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

国人的自豪!

4.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

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

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

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

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

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

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

3 17

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

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

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

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

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2

《牛和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蕴含的道

理。

【过程与方法】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

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4 17

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动作、语言、神志描写理解

人物的心情,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难点

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这

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5 17

教学过程:

一、示图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

是什么?(牛和鹅)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

;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你能说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那你觉得这句有道理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

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4.作者介绍。(对“任”进行正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带有生

字的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1)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2)男女生赛读。

(3)指读象声词。

(4)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

6 17

写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熟读课文,引导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抄写词语。

2.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

板书设计:

牛和鹅

初读课文→梳理有价值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活动。

2.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

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7 17

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

结果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文中部分词语。

2.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1.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

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

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第34自然段,

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

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

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第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

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8 17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

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指名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你能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一读。

5.我们害怕鹅,可是金奎叔不怕啊!找出描写金奎叔的句子。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

朗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

“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

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

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

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

话:(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

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

9 17

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

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9.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

回答)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

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

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

下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3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

10 17

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

于”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情感与价值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善于

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天都峰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

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欣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

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1 17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

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

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

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

,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4.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

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0个字,并分别组词。

12 17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子旁”;“峰”

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

?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字更能准

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出示天都峰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

变成自己脑海中的“画”。

学生熟练阅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

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3 17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爬天都峰的时

间、地点、人物。)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

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

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

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级边上的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

叫“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4.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

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

量的。

14 17

()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

爬天都峰?”

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字是什

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3.学生分组讨论。

4.全班交流、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

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

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

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 )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

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

15 17

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

什么?

(2)“我”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勇气。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

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

16 17

能取得进步。)

三、拓展学习

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

介绍给大家。

四、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

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同学们,

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分角色朗读。

2.跟自己的家人说一说,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

17 17

自信心的自我训练-打开时空之门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3篇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10:4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4608571989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优质教案推荐3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