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
艾儒略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
得到发展。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
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1
教学目标
1.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动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
颁布的目的作用,初步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2.通过《权利法案》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
战略的人治必然趋势。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会的曲折若干次和反复,认识到资本
主义的确立是一个反复的、曲折的过程。
展示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同学们,为什么英国人民敢“冒天下
之大不韪”,要处死自己的国王查理一世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
详细情况。引到课题——英国资产阶级共产主义。
然后教师展示学习首要目标,让中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对本节内容采取整合,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一、繁荣与开放
二、曲折与反复 三、妥协与胜利,让学生对本节有整体把握。
二、学习新课
(一)繁荣与开放
环节一:展示看书所得
1.17世纪的爱尔兰繁荣与黑暗并存,侦测新航路开辟后的图片,
并结合课本第一子目内容,想想新航路的开辟给英国带来了哪些景象
繁荣景象?
2.结合课本第三子目内容,说说当时英国国王寂静实行怎样的黑
暗政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否有利?
学生众说纷纭
3.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师总结: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状况可概括为两点:一是英国资本
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再次出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
环节二:情境再现,加深理解
假如你是300年后参加议会的议员,你对国王有什么不满情绪?或
者你是当朝国王,你将如何斥责上议院,维护统治,最后挑起内战?
——模拟表演英国议会和国王的斗争
学生分两组讨论,积极组织材料,展开想象,加工语言,集思广
益,最后推选出小组代表扮演议会的议员六世和国王,展示斗争的场
景。表演完后,让同学们自由赏识评价。
(二)曲折与反复
环节一:比口才
迅速全个阅读教材整个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用精简的语法扩增概
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教师提示关键词:导火索,开始,内战,
高潮,复辟,结束)
环节二:解疑惑
教师问这部分全部内容还有什么问不明白的。学生可能提出“为
什么封建势力那么不易
就复辟”;“最后为什么还要保有皇帝”
让学生解答后才教师通过“知识窗”补充有关克伦威尔等的内容,
这样提出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过渡:宫廷政变后资产阶级通过什么制度巩固政权?
课后习题
1.(2021·四川凉山)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性事件的事件是
( )
A. 苏格兰人民起义 B.查理一世处死
C.成立护国政府 D.议会的重新召开
2.(2021·江苏徐州·23)中共十八四中全会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建设的笼子
里。”325年前,为把王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英国资产阶级确立
的政治原则封建主义是(
)
A.主权在民 B.议会至上 C.君权神授D.三权分立
3.(2021·四川南充)下列表述中下述不属于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
国的原因( )
A.彻底-了封建制度 B.紧接着完成工业革命
C.进行殖民侵略,掠夺殖民地的创造财富 D.贩卖黑人奴隶
4.(2021·四川雅安)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批评家评价爱尔兰资
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勉强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
炸弹。”这里的“新酒”是指(
)
A.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国王仍然掌握东欧国家权力
C.革命过程中所没有发生战争
5.(2021·黑龙江大庆·21)马克思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
“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主要是由于( )
A.英国确立了代表新领头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
B.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英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英国革命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2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知识与能力]
读物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许多种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
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
灵敏是思维品质的人才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对战相同要以理服人,要讲究演讲的技巧。
[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这事,对中国历史
释放出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
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设计模式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
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面对迎面而来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政治家意愿分有的组和暴君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中学生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
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政治家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
的的还是暴君,女生宿舍四周贴四边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
像,桌椅摆成毛序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代表政治家暴君
蓝底。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展开讨论。大家进行
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五分钟代表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
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
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中才风险问题,表扬敢
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学长观点的论点的同班同学。
三、写一写(课堂小结)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请你拿起笔来,参照下表,把你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和理想
等各方面最感兴趣的话题,以我是……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向同学
介绍自己,好吗?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3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
事求是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异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你爱情故事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
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政治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是兴起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
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同,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韩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
教宣扬忍耐听命的这些行为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不明智对于维护社
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国际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
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
民众方面看不清解脱借此机会的希望,只能宁愿追求根本不存在
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市民商业价值也产生了吸引
力。所以,佛教占领者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东亚地区佛教对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
出一两个典型案例,如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就炼金术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
植根于中国海外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作出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切
⑵《史记》被钱锺书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
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或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谈
话,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治学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应该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中古时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现代文学学术思想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
了全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点奇迹。(学生自己交
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儒教的提倡和利
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始皇陵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
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附:板书设计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文化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至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投用的佛
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封建迷信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
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统计数据,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
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分析和
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原始数据、制作示
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
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断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
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
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奴隶制与封建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
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出品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计算机辅助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科学知识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基
本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边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
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
——夏。从此奴隶制在当前建立。
2、学习新课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兼容机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
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等级制度。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
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就夏桀、商纣的
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全体师
生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为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
以用来一切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为独断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
九年级历史上册海漆人教版教案5
祖国境内的古代文明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
北京人和半坡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
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发展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就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
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
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半坡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
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途径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
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初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有机体
寓言多媒体展示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
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发展史得到了哪些历
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带头回答,根据质问实际情况决定是螺科榧回答还是单
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2、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乌龟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组装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生字找一找北京人发
现的北京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大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
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习惯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
生活?为什么?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菲律宾人
的?提示可以按间隔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平素。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城
市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
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建模生活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
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菲
多媒体展示:此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师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10:3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4604581989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