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教案(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10-28 10:16:35 阅读: 评论:0

新学期的畅想-江苏高考作文

高中历史: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教案(新人教版
2023年10月28日发(作者:3月11日)

第五单元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2 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情感态度

内容 价值观

问题探究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劳

的修建 地理位置、规模,耗费的大量度,运用历史的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

知识与能力

识记 理解 运用

人力、物力资源,观点,分析秦始和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

皇陵的影响和历封建统治者压榨人民的

段。 史地位。 历史罪证。

系。

分析比较明十三比较分析 秦始皇陵规模宏伟,工程

陵、清东、西陵浩大,它耗费了大量的人生”的陵园 建筑布局;

与秦始皇陵的相力和物力。秦始皇陵的修

陵所遵循的“事死同点。理解秦始建促使当时阶级矛盾尖

皇陵建筑规制对锐,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

解。 后世帝王丧葬仪因。

规的影响。 的影响。

运用物质与意识联系对比 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

宏大,布列严整,关系的观点,分治、经济等在意识形态领发现、布局和

气势雄壮,它与秦析秦兵马俑出现域里的反映。秦兵马俑, 坑藏文物。

的原因、条件和为我们研究秦朝的历史,

影响。 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切的关系。

比较分析 秦兵马俑反映了我国古

法,分析兵马俑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

在世界历史上的水平。 和艺术特色。 的珍贵价值,理解

地位。

过程与方法

奇葩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秦始皇陵的修建;秦始皇陵园的建制布局;秦兵马俑的技艺特

点、历史文化价值和世界历史地位。

难点

对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军阵所体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的认识。

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所显示的高超技术与艺术水平的认识。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

内容:一是秦始皇陵。二是秦兵马俑。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西安

市以东30公里的临潼县境内的骊山北麓,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景色优美,环境优越。秦陵园以秦始皇陵墓为中心,周围环绕着三

层围墙、陪葬墓、东侧的兵马俑坑、马厩坑和陪葬墓区等。秦始皇

陵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

陵墓。秦兵马俑是在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陶制武

士、战马等。这些兵马俑军阵严整,许多武士俑手执兵器,威风凛

凛,面部表情十分丰富。整个兵马俑军阵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表

登秦兵马俑发现报道的《人民日报》,读一段给学生听,使学生更

感亲切和直观,以加深其对这一民族瑰宝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

还可以出示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片和秦兵马俑复制品,这样既可使学

生的感受直观、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的态度

进行下面的学习。

第一目 “秦始皇陵的修建”

本目教材主要讲述了两方面内容。1秦始皇陵修建的目的和过

程。2.秦始皇陵的历史地位。

1.秦始皇陵修建的目的和过程。教师可首先提出问题:秦始皇

为什么刚刚即位就急忙要修建自己的陵墓?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

简要介绍:古时候,由于人们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认识十分有限,

对于许多自然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在人的生与死问题上,

乏科学的认识。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将依旧存在。所以即位后不

久,嬴政就令人设计、修建了自己的陵墓,以便继续享受无上尊严

和荣华富贵。秦始皇陵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临潼

县附近骊山北麓,因此又名骊山陵。(此时,教师可出示《陕西省

地图》或自制陕西《关中地区形势简图》,指出陵墓的大致位置,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关于秦始皇陵的修建。首先,教师可悬挂《秦统一形势图》或

出示相关课件,与学生一道回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简要过程。

接着,依据教材简介秦始皇陵修建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公

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21(即从嬴政即位到统一六国)前后大约

26年时间。此时期可称为陵园修建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

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

基本格局。第二阶段,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0(即从秦统

一到秦始皇37),前后大约11年时间。这一阶段可分为前后两

个时期,9年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

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经过10万人历时9

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上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在后来的2年时

间里,主要是从事陵园的收尾和覆土工作。尽管陵园的建设长达

37年之久,但整个工程仍没有最后完工。公元前209年,秦朝发

生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距陵园

不足一公里的戏水(今临潼新丰镇附近)时,面临大军压境,咸阳危

急之时,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霜的新皇帝惊慌失措,情急之下,招来

群臣商讨对策。少府令章邯建议秦二世:释放骊山刑徒,组成修陵

大军,以抗击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始皇陵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内部结构复杂,它凝聚着广大劳动

人民的聪明才智,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也是

封建统治者压榨人民的历史见证。秦始皇陵的修建者有工匠,也有

刑徒和农民。史籍记载,参加修陵的先后多达七十万人。在皇陵区

发现了修陵人的墓地,墓中人骨杂乱堆积,没有棺椁和随葬品,他

们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在皇帝棺椁和随葬品安放好之后,为

防止机密泄露而被迫成为殉葬品的无辜工匠。

2.秦始皇陵的历史地位。教师可先用教材上的结论提问学生:

“为什么说秦始皇陵是全国各地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什

么说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为什么

说秦始皇陵是封建统治者压榨人民的罪证?”等,让学生思考、

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并适当补充资料加以

分析说明。

第二目 “‘事死如生’的陵园”

本目教材主要讲述了秦始皇陵的概况。教学中应讲清以下三点

内容。1秦始皇陵的建制布局。2秦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3

始皇陵园的地下宫殿及陪葬墓等。

1.秦始皇陵园的建制布局。教师首先说明:中国古代都城的外

缘均有城墙23层环绕,在城墙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开

有城门,城内的建筑严格规整(可出示有代表性的几个都城平面

)。依照“事死如生”的原则,秦始皇陵园的建制布局,模仿了

都城的格局样式。此时,可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秦始皇陵园平面

布局示意图》对秦始皇陵园的建制布局进行简要介绍,突出其“事

死如生”的布局特点。

2.秦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教师结合《秦始皇陵园平面布局示

意图》对秦始皇陵地面建筑进行简单介绍。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

证明,秦始皇陵园中有中国陵寝史上建造最早的寝殿,但经过两千

多年的历史风雨和秦末战火的频繁蹂躏,除封土和南部的内城城垣

仍有局部残留外,秦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几近荡然无存。但是,根

据秦始皇陵覆盖土层的高度,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寝殿应该是相

当宏伟壮观的。在此,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瓦当》的插图,介绍一

些有关秦代建筑和砖、瓦等知识。

3秦始皇陵园的地下宫殿及陪葬墓等。在介绍秦始皇陵地下宫

殿时,教师可将《史记》中有关秦始皇陵地宫的记载内容打到电脑

屏幕上,让学生阅读、思考: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

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

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

度不灭者久之”并指出,近年来在西安交大地下发现了类似于“天

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相,下部则

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

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用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现代科

技的发展为验证秦始皇陵地宫中确有水银的说法提供了条件。我国

地质学家曾多次到秦始皇陵采取土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秦始皇

陵封土土壤样品中确有“汞异常”的现象。而相邻其他地方的土壤

样品中几乎没有汞的含量。因此, 《史记》中有关秦始皇陵中埋

藏有大量汞的记载是可考的。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

秦始皇仍旧有着“君临天下”的权威,他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

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然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

介绍秦始皇陵地下出土的铜车马的情况:在秦始皇陵园地下,还埋

藏有丰富的奇珍异宝和大量的随葬品。1980年冬天,在清理秦始

皇陵西侧的车马坑时,出土了两辆大型彩绘铜车马──安车和高

(教师可结合教材的有关插图或运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彩色的铜

车马图片,学生边看,教师边进行介绍)。秦铜车马,大小约为真

人、真马的一半。它们造型生动,构造精美,装饰华丽,制作工艺

复杂,表现了秦代我国劳动人民在青铜冶炼和雕塑、彩绘技艺方面

的卓越才能。接着,让学生看《秦始皇陵园平面布局示意图》,教

师对秦始皇陵围墙外侧的马厩坑、跽坐俑和兵马俑合坑的情况进行

简要介绍。最后,教师结合秦朝以后历代帝王陵墓的建制格局,

明朝十三陵、清朝东陵、西陵等(如有条件,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将

有代表性的帝王陵园布局图展示出来),强调指出,秦始皇陵开创

的以陵寝、地宫和陪葬墓为基本格局的帝王陵寝制度,伴随着历代

皇帝而延续不断。秦始皇奢华的陵墓,开创了后代帝王厚葬之风的

先河。

第三目 “揭开神秘的兵马俑坑”

本目教材重点应该注意讲清三点内容。1秦兵马俑坑的发现和

挖掘。2.秦兵马俑坑的概况。3.秦兵马俑坑的结构特点和坑藏文

物。

1.秦兵马俑坑的发现和挖掘。教师可运用《秦始皇陵园平面布

局示意图》并结合教材引言进行简要介绍。19743月,陕西省

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瘠的砂石地上挖井时意外地发现了

兵马俑坑,经陕西临潼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初步确认,农民发现的陶

俑为秦代陶俑,后来经考古专家研究确认,它们是秦始皇陵陪葬的

兵马俑。19785月,一号兵马俑坑开始正式发掘。在8年时间

里,考古学家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考古发现证明:一

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埋藏陶俑6 000多件,总面积

14 260平方米。后来还发现了二号坑、三号坑和四号坑。出土

的文物有陶马、木质战车、青铜兵器及门道和隔樑等俑道的建筑遗

迹。

2秦兵马俑坑的概况。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有代表性的

图片并结合教材《兵马俑坑平面图》对四个俑坑的概况进行介绍。

通过20多年的发掘,初步证实秦兵马俑坑共有四个。它们均为通

道式的地下土木建筑结构。其中一、二号坑因遭火焚而坍塌,三号

坑因人为破坏而坍塌,四号坑可能因秦末社会动荡,导致工程中断,

坑中没有发现什么文物。从坑内出土的文物进行分析判断,上述兵

马俑坑大约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开始修建的,到秦末农民大起

义时才被迫停工。前后持续了大约10年的时间。从形状看,三个

兵马俑坑各不相同。从已出土的文物看,三个兵马俑坑共出土兵马

俑大约八千余件。其中,各类武士俑七千余件,陶马俑六百余件,

战车一百余辆,这些兵马俑在坑内排列有序,体现出严密的组织。

3.秦兵马俑坑的结构特点和坑藏文物。首先,教师可结合教材

《一号坑的全景图》,并适当补充材料,精彩介绍一号坑的发掘、

结构特点和出土文物。一号兵马俑坑的正式发掘开始于19785

月,经过8年间的两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秦代遗迹、遗物。如陶

俑、陶马、木质战车、青铜兵器以及门道和隔樑等俑坑的建筑遗迹。

其中,陶俑、陶马就多达六千件,战车五十多辆。另外还出土了大

量的青铜兵器等。然后,结合教材《二号坑平面图》和《二号坑兵

马俑出土现场》两幅图片,对二号坑的发掘、结构特点和出土文物

进行简要介绍。二号坑是从199431日开始正式发掘的,经

过三年多紧张有序地发掘,二号坑第一阶段的发掘工作已圆满结

束,取得了丰硕成果。发掘表明,二号坑的面积大约有六千平方米,

比一号坑要小得多。坑的外形像曲尺,里面有四个兵马俑方阵:包

括弩兵方阵、车兵方阵、骑兵方阵和由车兵、步兵、骑兵三个兵种

组成的混合方阵。其中有武士俑九百多个,包括跪射俑、立射俑和

骑射俑等。还有四百多个战马俑,八十多辆战车。武士俑所用兵器

种类较多,包括弓、弩、戟等。相对于一号坑,二号坑的内容较为

丰富,算得上是兵马俑中的精华。接着,教师结合教材【学思之窗】

所附两幅图片:《三号坑全景》图和《三号坑复原》图,介绍三号

坑的发掘、结构特点和坑藏文物情况:三号坑的发掘开始于1988

1217日,经过历时九个多月的发掘工作,三号坑的全貌展现

在了世人面前。三号坑在秦陵兵马俑坑中面积最小,只有大约五百

平方米。据认为,坑内安置的是兵马俑的指挥部,坑内仅有战车一

辆,武士俑68个,然而却没有统帅。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让学生

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并试着回答问题。最后,教师指出:依据与古

代军队的编列习惯对照,一、二、三、四号坑可能分别是右、左、

中军和指挥部的象征。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

兵马俑军阵,生动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此时,教师可

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其一,秦始皇陵陪葬墓中为什么要

用大量的兵马俑,而不用活人、活马来陪葬?其二,秦兵马俑的排

列为什么都面向东方,而不是我们想象的坐南面北方向?以开拓学

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目 “塑造艺术史上的奇葩”

本目教学,教师可围绕三点内容进行。1秦兵马俑的制作。2

兵马俑的艺术特色。3.秦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秦兵马俑的制作。教师可用秦兵马俑复制纪念品作为教具,

或结合教材中的兵马俑图:《将军俑》、《铠甲武士俑》等,对秦

兵马俑的工艺制作过程进行简要介绍,也可用多媒体手段制成课

件,演示兵马俑的制作流程:泥土分体陶胎套合、粘接塑制陶瓷细

(五官、须发等) 焙烧彩绘。兵马俑的制作,工艺精湛、细腻,

俑体匀称,神态逼真,生动传神。秦兵马俑制作所用的陶土和制作

地点,科研人员认为,应该就在秦始皇陵附近。

2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5幅武士俑插图

做简要介绍。武士俑头上梳有各式发髻,身披各式铠甲或短袍,手

执兵器,个个威风凛凛,神采飞扬。从服饰看,许多陶俑的服饰上

绘有彩绘,出土时还依稀可辨,只是出土后,因氧化作用,彩绘才

渐失绚丽,甚至模糊失色。从陶俑的面部表情看,反映了十分丰富

的内心情感。有的神色严峻,体现了威严的气质;有的表情镇

静,表现了沉着冷静的临战心理状态;有的注目凝思,似在考虑克

敌制胜的良策;有的充满稚气,表现出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

面貌。多达数千件的兵马俑,其面目表情竟各不相同,这表现了制

作者的高超技术水平和艺术素养。外形慓悍的陶马俑,更能显示出

制作者的水准,许多陶马、陶俑表现出强烈的动感,它们高昂着头,

竖起耳朵,圆睁双眼,大有嘶鸣之势,好像要飞奔起来,驰骋疆场,

去参加搏杀一般。在兵马俑坑中,除了大量的武士俑和战马俑出土

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兵器。如剑、钩、戈、戟、弓、弩等。此时,

教师可对这些兵器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等进行简单介绍。如能

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就更好了。令我们自豪的是,这些兵器的制

作工艺水平非常高,性能良好,青铜的用料配比科学恰当。令人惊

奇的是,有些青铜武器出土时,竟能发出黑色的光芒,表面没有丝

毫的锈迹。据检测,这些兵器表面曾进行过铬盐氧化处理,因而具

有很强的抗腐蚀性。铬盐氧化处理技术,德国人于1973年才发明

出来,而我国至迟在秦朝就已经发明并在实际中开始使用,前后相

差两千多年的时间,此项技术堪称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3.秦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首先,教师可提问学生:秦兵

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由几名学生分别回答。然

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概括说明:秦兵

马俑大型艺术群雕,反映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是我国

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葩。兵马俑艺术与其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

是一脉相承的。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雕,以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

艺术手法,真实刻画了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军队的兵种、

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

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秦陵兵马俑的出土,为我们研究秦

代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

要的实物资料。此时,教师应让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的资

料,说明秦兵马俑坑中出土青铜兵器的数量之多和科技含量之高。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秦始皇陵的修建”一目

教师可首先提出问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

巩固其统一的天下?这些措施对其统治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

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秦王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封

建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并希望其皇位一代代传下去,从而开创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

制度。秦始皇不仅生前独掌一切大权,还希望死后操控一切。为此,

他令人修建了气势恢宏,结构复杂的陵墓。由此导入本课教学。

学习本目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教材《秦始皇陵》插图,并运用

多媒体手段,将秦始皇陵的修建过程归纳出来,使学生对秦始皇陵

的修建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补充一些有关秦始皇陵的数据资

料和其修建所需的庞大人力(可与当时秦朝全国人口总数进行比

)物力和耗费的漫长时间(长达37年之久)以说明秦始皇陵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也是封建统治者压榨人民的历

史见证。最后,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辩论:秦始皇陵是一个充

满神秘色彩的文物宝库,就目前的文物保护水平而言,我们对其进

行大规模的挖掘利大还是弊大?

关于“‘事死如生’的陵园”一目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将《秦始皇陵园平面布局示意图》制成

动态课件,边闪烁其中的各组成部分边用简洁语言进行介绍。如有

条件,还可将古代都城的布局图进行展示和说明(如内、外城,城

墙、城门和城楼,宫城的位置等),以说明秦始皇陵园布局所体现

的“事死如生”原则。通过对陵园各部分的介绍,说明陵园的壮观

和规模的宏伟。

引述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介绍科技人员对秦始皇陵周

边土壤的测试,说明秦始皇陵建筑的精美、宏伟,地下设施的复杂,

坑藏文物的丰富(此时应结合【学思之窗】小字对《秦铜车马(高车

和安车图)》进行介绍),说明秦始皇陵所体现的高超艺术水平。

有条件,可将明十三陵和清朝东、西陵中有代表性的帝王陵平面图

用电脑打出,以说明秦始皇陵开创的帝王陵寝制度对后世帝王厚葬

之风的影响。

关于“揭开神秘的兵马俑坑”一目

教师可设法找到当年《人民日报》登载的有关秦兵马俑坑发现

的报道,将其制成幻灯片文件,对秦陵兵马俑的发现过程进行介绍,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物保护的意识。接着,教师可将一、

二、三号坑的平面图和有关的文物制成幻灯片,对教材内容进行提

炼,补充和润色,改编成文物解说词,以解说员的角色和口吻,介

绍三个兵马俑坑的情况。并穿插提出问题,如秦始皇陵为什么要用

大量的陶人、陶马陪葬,而不用真人、真马?为什么秦始皇陵的朝

向和兵马俑的面向都选择了东方?等等。让学生自由发言。

关于“塑造艺术史上的奇葩”一目

教师可找一两尊兵马俑复制纪念品作为教具,结合教材内容并

适当补充材料,同时辅以电脑课件,对兵马俑的制作过程进行介绍。

介绍时应注意强调武士俑服饰的艳丽色彩、面部表情的丰富和陶马

俑的神态动作特征等,表现兵马俑的丰富内涵和高超的技术与艺术

性。文化艺术是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状况。秦兵马俑为我们研究秦朝

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秦兵马俑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

和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堪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

它不愧是我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枝奇葩。最后,教师可将本课教参

《资料与注释》中“外国政要眼中的秦兵马俑”资料,展示在大屏

幕上,以加深学生对秦兵马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的认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开始本课学习时,可用下列问题导入:在西方史学家

眼中,世界古代曾出现过七大奇迹。同学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

吗?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补充说明:所谓世界七大奇迹,是西方历史

学家按照他们的观点和已了解的情况概括出来的七项重大的历史

成就或遗迹。这一概括显然是很不全面的。今天我们来给它补上第

的历史奇迹是怎样发现的呢?它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的

样子又是怎样的呢?由此导入本课。

案例二 在介绍秦始皇陵及其修建的情况时,教师可提出下列

问题: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简单过程怎样?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

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作为秦王和中国历史上

第一位封建皇帝,嬴政曾幻想长生不老,永享富贵豪华的生活。为

此他派人到东海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然而他也做好了一旦死去之后

的安排。早在统一天下之前的公元前246年,他就开始为自己修建

陵墓。修建陵墓的工作前后持续了37年之久,这一浩大的工程可

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嬴政役使的修陵人有刑徒、有服役农民,也有

官府和民间的工匠等。参加修陵的人员先后达到七十多万人。秦始

皇陵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教师应结合《秦始皇陵平面布局示

意图》并适当补充材料,对陵园的整体布局和各组成部分进行介绍。

案例三 介绍兵马俑坑时,教师可结合相关图片进行列表教学。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中的一组陪葬坑,它们的形状、大小、出土

文物的种类、数量和寓意不尽相同。请参考下列表格:

秦兵马俑坑发掘情况简表

序号 发掘时间 俑坑形状 相对位置 军阵类别

一号坑 1978 长方形 步兵、车兵方阵

二号坑 1994 曲尺形 东北 弩兵、车兵、骑兵和混合方阵

三号坑 1988 凹字形 西北 指挥部

四号坑 未完成

天气凉了-椹怎么读

高中历史: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教案(新人教版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10:1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4593951989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历史: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教案(新人教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历史: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教案(新人教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