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
须正视的问题。而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前沿的班主任工作,更应该重视和正视这个问题。
(一)、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
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
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我国现有在校的中小学生有近2.5亿人相当于美国人口的总数。如果按照美国4000
到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标准我国中小学就需要五万多名专职的心
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我国目前的状况即使每个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一百年时间内也不能满足目前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可见按照目前我国的状况中小
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来完成,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我们有稳定的
班主任工作制度以及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
育的基本队伍。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自觉地、有意
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
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学校,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是班主任,学生受班主任的影响
也最大。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班主任工作
中进行是完全可能且十分必要的。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心理辅导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和矫治性心理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是指施教于未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和个别差异进行心理
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
矫治性心理辅导是指施教于已然,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乃
至对有关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治。
(2)、在自然情境的过程中展开。班主任主要是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有利条件,
在日常工作的自然情境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班主任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调查,当前不少学生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精神健康”
等方面心理压力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应力差、群体性差、意志薄弱、对人冷漠等心理问
题。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原因。不同学生的气质、体质、身体健康、生理发育、智力水平、生活
经历等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有的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甚至产生心理
疾患。
(2)、学校的原因。虽然当前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实行“减负”政策,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
学校还存在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倾向,这必然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教师教育方法的
简单粗暴,学生个体间产生的矛盾,家庭对学生不恰当的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
使部分学生厌学,畏惧交往,产生自卑,不能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等情况。
(3 )、社会、家庭的原因。社会发展迅猛,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新的理念还没形成,家庭
结构的变化,家长教育思想的陈旧,教育方法的单一,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也有
些家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子女的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等原因,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
1
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四)、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对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潜能得到开发,生活上能自理,行动上能自
律,心态上能自控,评价上能自省,情感上能自悦。因此班主任要配合学校开展多种形式活
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要发挥班级、家庭、社会的综
合、整合的功能,开展以关心帮助学生成长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原则。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处理好
三个原则:
(1)、“普遍性与针对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统一、有共性,要着眼于全体
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整体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师和家长一
直把关注学生学习的集点放在学生的分数上,分数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体现,被赋予了
太多的内涵,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了学生沉重的十字架,由此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当学
生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分数时,学生体验到的就是一种失败感,渐渐地就形成一种期待性焦
虑,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无奈感,学习起来觉得索然无味。学习主动性降低。针对这个问题,
班主任应该利用班会或课余时间和学生多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
探究的过程。
(2)、“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广大学生心
理素质提高,同时重视学生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
有差异的人,而且他们的差异表现有多个方面,既有智力差异,又有心理品质的差异。教师
只有善于发现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正
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时期,过早地用单纯的“好”或“不好”来划分他们的等级是不利于他们身心
健康发展的。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均等的发
展机会,对学生一视同仁、施予博爱。切忌歧视、偏心。
(3 )、“尊重与理解”原则,即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与感受。学生的身心虽然
还处于发展时期,可现在的学生个性、自尊心都特别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教师不
能无视学生的个性,随意践踏他们的自尊。然而教师又常常不由自主地想把学生纳入自己的
教育模式中,而忽视他们自身性格、个性发展的要求。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就
得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内心信念。
同时,我们也应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学会选择,让他们在实践中自我锻炼、自
我学习、自我成长。
班主任在学校的工作中,直接组织、管理、教育着学生,班主任在班级的工作中要用心
育的眼光对待学生,积极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建立“理解、交流、平等、关爱”的师生关系。
要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稳定的健康精神状态,以饱满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
学工作中去。班主任每天都与学生接触,要处理大量的班级事务。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态
度、方法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所以,班主任要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特别是在日常教育
管理学生的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班级群体对管理目标在心理上的认
同。注意心理换位,以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心理相
容。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严格意义上,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班主
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当然以上仅是我的一些粗浅探讨,
那么如何在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和实践。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07:4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4500612253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班主任C证论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班主任C证论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