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日常生活,诗歌走过
论当代诗歌的生活流倾向
邓欣
(吉首大学文学院学生,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车延高、杜冬生的诗歌涉及到一个诗歌书写的话题:诗 久经验性的真理的求索一
意地栖居。即诗歌与生活的调度。诗歌到底能给予我们什么,使诗
人们孜孜不倦地创作。在对抗不再成为艺术精神的时代里,诗歌创
作流向两路:一路是介于“诗意”与“敌意”之间的“灰意”书写.着力
现实的真;一路是向往温暖。期待日常中打开生活的“暖意”,挖掘 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
情意的美。这是继八十年代朦胧诗之后兴起的一大转向:由少数职
业作家的意识流转向大众化的生活流。其实.如何让生活流创作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
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
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
得已。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
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日
“在其平衡美学与情感依恋及其政治学中达成平衡”.是每一个诗
人遭遇上的艺术命题 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与激情有着敏锐的认识。冬生的诗歌,还不是那
关键词:生活流;灰意;暖意;平衡美学
“谨慎地生活”似乎意味着怀有自我意识和自觉地生活,对一
种靠艺术技巧取胜的什么流派,伴随着技艺的炫新与不着边际的
现代人的愁绪与苦恼,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路走来。一路感慨,一
路记载。从这一点来看,诗歌与诗人是互证互现的伴生物,他将自
己的命运寄存在诗歌里.交给诗歌来整理。无论是自我放逐的漂泊
(《寻找爱情,我来到异乡》、《梦的落处,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还是
中图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l1 1(2012)02--0022_03
不要以为能写几首诗歌.就忘了怎么过日子,把个情感世界搅
得个稀巴烂。联系诗人对待自己的苛刻,从“古来圣贤皆寂寞”到八
十年代末海子的自杀,顾城的剑走偏锋,似乎都是一条道走到黑,
似乎世俗生活的幸福诗人是主宰不了的。所以,翻开冬生的新诗集
诗歌失语的四年乡镇生活(《下乡小结》、《一位年轻镇长的民心工
程》);无论是被小人诋毁的命运({2OO6年末叙事》),还是与农村父
母的分分合合(《等车时的一场竞赛》);无论是与爱妻的悲欢聚散
(《我多想这样离去是最后一次》),还是与儿子的剖心与对白(《写
给贝贝》系列),可以说,冬生的诗歌就是曰常生活,是普通的平民
《倾听花开的祝福 “,生怕诗人经受不住世俗与情感的煎熬,做一
种非常态的发泄。结合热沸的“羊羔体”。我真想掰开了心,对亲爱
的读者说一句:与诗歌相比,生活更重要,宁愿不那么快乐的生活, 在人海经历的折腾与冷暖。基本上对于“非生活”的东西是排斥的,
也不愿忍受诗歌打开的最终通往更痛苦的道路。可是,诗人像中了 不予理睬的,当然也没有构成政治话语的对抗,介乎于“诗意”与
邪乎似地,偏偏以此煎熬为乐。因此,不得不追问:海德格尔“诗意 “敌意”之间,在对抗不再成为艺术精神的时代里,“灰意”便大行其
地栖居”到底是生活话题呢还是艺术命题?
1.谨慎地生活与诗歌的灰意
先看冬生的诗歌。是诗人,就能从倾落而下的满树叶片儿里领
悟到叶片的爱恋、蝴蝶高高在上的爱情以及大树芳心的开闭(《叶
片儿跟着我没人人流》);是诗人,就会在春天选择离开,“春天借我
一
道,贴近底层,上演一幕幕的“生活流”。
无独有偶。闻鸡做诗的车延高,在宦海沉浮中也“把自己丢
了”.“丢在时间的疏忽中/-t-在比脚印遥远的城市/丢在欲望编织
的梦幻里/丢在不断长大的人群中/”,直到“碰到镜子里的皱纹”日,
才开始想家的倾诉(《刻骨铭心的熟悉》)。在诗歌里,其实他跟当代
很多诗人一样,是一位生活的行吟者,具有人间情怀的赤子,丝毫
读不出高官的应酬与作秀.依然念想着为救落水孩子而把灵魂交 条河流,往内心流淌”;是诗人,有时固执得近乎顽劣,明明知道
是一个错误,还是“一直把别人当作自己的痛”,让“一株桃红模糊
给了水塘的“那个洗衣服的人”(《那个洗衣服的人呢?》),依然关注
着脚手架的事故致使建筑工人“陪伴他的是一丛丛无人问津的野 了视线”。诗歌就是这样子的,瞄准日常生活的一片叶、一株桃、一
草/只有秋风可以听懂他一语不发的哭声”(《回到脐带剪断的地 点情绪,在诗歌的语言里,做整体的有机的情感加工,告诉你,生活
方》),依然体谅乡亲盲目羡慕的眼神,“城里不是种钱就能长钱的
地方”(《怕乡亲盲目羡慕的眼神》)。还有写给5・l2大地震背儿子 其实,我们的文学.无论是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还是虚构性的
尸体回家的《父亲的庄稼》:“移一棵树作记号/爹百年后,这就是咱
们会师的山头/那时.你用灵魂背我老了的灵魂/咱们一同去看那
些新建的村落/一同用风吹动稻穗和高梁/在血已经开成花的地
着“是这样的可爱”。
小说也好,都逃不脱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恐怕是与“真实”的接
触。大多数人都情愿让这种体验使自己保持清醒,并为之触动,而
不是被转瞬即逝的幻象弄得晕眩和迷惑一尤其诗歌,是要保持这
种闪电呢还是勤于对现实的探索?亨利・戴维・梭罗表明了他对持 方/对视而笑.一起说/好/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如果不是心中有
作者简介:邓欣(1989-)女,湖南张家界人,土家族,吉首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文学界・ 22
本文发布于:2023-10-27 15:2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3913121982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日常生活,诗歌走过——论当代诗歌的生活流倾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日常生活,诗歌走过——论当代诗歌的生活流倾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