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火柴的小女孩 》 3

更新时间:2023-10-27 14:43:49 阅读: 评论:0

闻人是复姓吗-打成一片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3
2023年10月27日发(作者:奖罚分明)

卖火柴的小女孩 3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解题。

2、教师设问:大家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吗?

3、学生老师共同简介作者的资料:

安徒生:这篇童话是19世纪丹麦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他一生共

写了167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5年,当时丹麦已经沦为英国的附庸。丹麦人

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剥削下,境况十分悲惨,文章反映了丹麦社会

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受到丹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听录音,引导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划出生字词,写出小节序号;

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懂之处。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出示:考考你

1、写出正确的读音。

1)小女孩的一只( )拖鞋也没有了,只( )好赤着脚。

2她忘不了 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却为了生计不得 不上街卖火柴挣

钱。

2、区别组词。

梗( 蹒( 跚( 蜷( 焰(

便( 瞒( 栅( 倦( 掐(

橱( 烁( 魂( 烘( 填(

厨( 砾( 魄( 哄( 镇(

3、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怎样)(在何处)的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

2、指导分段,概括段意。(课文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取暖、冻死可以分为三大

段。

第一段(1——4自然段):讲述在下雪的除夕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卖火柴的

小女孩仍然在大街上情景。

第二段(5——11自然段):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她所看到的幻

景。

第三段(1213自然段):讲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课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问题?

3、分析句子。

1)她从家里出来时,……穿的。

A、大雪天穿大拖鞋顶用吗?

B、这双拖鞋是谁的?

C、她自己有没有鞋?

2这一整天,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这个句子说明了()

3)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到这些。

4)他们头上只有房顶,……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4教师小结:小女孩过着穷苦悲惨的生活:大年夜有家难归,光头赤脚在雪地里走,

卖了整整一天的火柴,却没有得到一分钱,更不敢回家,还怕遭到爸爸的毒打,家里和街上

一样冷。

六、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接连不断地擦

燃火柴?

二、学习第一次幻景。

1、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这一小节作者是怎样写的?

(现实、渴望、幻景、结果四个部分。

2、再度思考:小姑娘眼前的现实是什么?她渴望得到什么?眼前出现什么幻景?结

果怎样?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小结:她向往温暖,但是小姑娘却生活在寒冷的现实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中,

更加凸现了小女孩的不幸。

三、学生自学二、三、四次幻景。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注重朗读的训练。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由朗读,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质疑:

1)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为什么作者写到小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2)为什么说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3)小女孩只是在幻景中看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一切,现实生活是残酷无情的,课文

中却说她曾经多么幸福

3、学生自学讨论,进行解疑。

4、分析重点句,加以理解。

句子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体会: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只有真正推翻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

和像她一样的穷人,才有可能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怀着这样的一

种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和痛苦折磨死了。

句子(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

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体会: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

样美好的愿望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这些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五、进行朗读训练。

小学六年级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3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

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锄禾》一课教学设计

《锄禾》是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十五单元的课文,它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感叹

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

劳动成果。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识字、写字和朗读为重点,通过师生平等互动,让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主要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自己的朗读实践中读懂课文,培养语感,发

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设计思路:

一、对话互动,披情入文

学习本课前,发挥学校地处农村的优势,布置学生留心自己的爸爸、妈妈或邻居的劳作情景,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导入新课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看到的和想

到的,让学生的心弦对话交流中被拨起。教师趁机引导:小朋友们,劳动是一件辛苦而又多

么有意义的事啊。唐代诗人李绅就写了一首关于劳动的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这么一来,整堂课就在师生、生生对话中铺开,达到以情入文的效果。

二、以读引路,整体感知

1、生自主选择方法读古诗。可自己拼读;可同桌互读;也可小组合作读。

2、指导学生读准古诗。为了避免朗读时的枯燥无味,我采用了老师参与读、抽查学生或小

组、接受老师挑战等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在一种融洽充满竞争的氛围中读书,无形中也培

养了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三、合作参与,多样识字

1、培养语感,听读识字

充分利用小学生听力强的心理特点,采用听读识字的方法。即教师边朗读古诗,边分别在

诗中相应位置贴上10个需要认读的字,以此引起学生注意生字。而后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

每个生字,然后教师再范读。经过反复听读,学生已对字的认识有了印象,在此基础上,教

师再让学生读文中识字,识字后又读文。这样后又读文。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2、拓展思维,想中识字

即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后,仔细观察每个字,想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而后在小组里

商量讨论。如编顺口溜:孙悟空按住牛魔王的头(午);利用偏旁记:汗、滴;用组词的

方法记:盘、辛、苦;用联想识记法:天气真好,小字弟弟高兴地上山腰练倒立(当)

3、自主参与,游戏识字

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学生不仅感到有趣,而且印象特别深刻。因此,识字中我让学生做

游戏我当小老师。即让学生按照老师平时的教学方法教生字,其中渗透组词的训练。如:

请大家跟我读‘午’‘中午’的‘午’用这种方法识记字形,趣味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

识字能力兼而有之,很有吸引力。

四、品读感悟,自主学文

1、看一看,蕴情入诗

学生观看.课件画面,教师描述:中午,火红火红的太阳公公坐在家门口高兴地欣赏着天下

美景,可风伯伯受不了了,浑身发热,赶紧躲起来。此时,一位老爷爷正在密密的庄稼地里

一下一下地锄着草,满头的汗水像下雨似的从他脸上滴下来。小朋友们,看到老爷爷这么辛

苦,你们想说什么、做什么呢?

待学生畅所欲言后,让他们带着对老爷爷的感情,把全诗朗读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2、读一读,体会诗意

在学生还沉浸在对老爷爷产生的不同情感中时,鼓励学生自己推荐自己上台朗读,让其他学

生当小评委,评选出小诗人,教师适时给予奖励。

3、演一演,感悟诗境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表情。如:锄禾可作劳作状;汗滴可引申为擦汗状,

表示流了很多汗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诗中的意境。

4、背一背,内化诗情

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如何在语文课堂实现有效设问

有效设问,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有效设问的方法:1.有效设问,要构建大

的设问话题;2.有效设问,要构建能深入文本内涵、有探究价值的设问话题;3.有效设问,

要构建不同形式的设问;4.有效设问,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关键词 有效设问 构建大话题 有价值设问 不同形式设问 深入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67-02

有效设问是一种艺术。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

之门的钥匙,是一个激起千层浪的石子,一个好的设问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如何让我们的设问更有效呢?我翻阅了很多的教育书刊,查阅了无数相关的资料,认真钻研

了有效设问的奥秘,受益匪浅,也有了点滴收获。

一、有效设问,要构建大的设问话题

有效设问,就是要摒弃过去满堂问的教学,高瞻远瞩,设计大的统领全篇的设问话题,

让问题更具研究性,更让学生充满兴趣。就具体课文而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统领全文,是

解读全文的支点,支撑起整堂课的教学,为整堂课的情感和内容奠基,不应该是琐碎的、凌

乱的。这个问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是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它

在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中的地位犹如一个国家的领袖。

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备课初,我一共精心设计了五个小问题,可谓是一段一问,

集体备课时,有同事说:为什么不把这四个小问题凝聚成一个大问题呢?这样学生学习起

来更有兴趣。在他的指导下,我把四个小问题浓缩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

出的爱国工程师?课堂上,学生带着这个大问题自主学习,互相合作,课堂气氛融洽,取

得了较好的效果。

可见大问题的构建,可以纵向或横向地建构整个课堂,使课堂大气实在,这样的设问应

该是有效的。

二、有效设问,要构建能深入文本内涵、有探究价值的设问话题

我们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决不能提一些没有思考价值,学生不用思考就回答的问题,这样

的设问只会减弱学生思考的兴趣,事倍功半。

在《江苏教育》杂志上,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

课,在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他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谁

和谁之间的生离死别?他们最后的的结果如何?2.印度洋在哪里?3.克勒松和皮埃尔之间是

什么关系?请同学分组讨论。我们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质量:第一个问题学生一读书就知道,

答案就是将书本内容搬个家,其中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隐含在第三个问题题目中;第三个问

题读了课文只用2个字就可以概括:夫妻。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这几个问题都浮于表面,远离文本内涵,没有探究价值,没有思维

含量,学生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就会找到答案。其实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围绕最后一句话质疑,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反弹琵琶向课文的纵深处挖掘,带着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字

处读书,批文入境,在探究的过程中释疑,在释疑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思维始终

处在最近发展区,让课堂上绽放着智慧的火花。

由此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增加问题的思维含量,这样的设问才是有效的。设问应遵循

由低到高的原则,对基础知识性的问题,可以单刀直入、一步到位;对综合性的问题,则宜

化整为零、层层深入。

三、有效设问,要构建不同形式的设问

疑是学之始,提问的形式:不应只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这样能激

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的生成,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

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出示开头和结尾两段话,让学生自己读读,看能产生

哪些疑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

理,整理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1.吴王刚开始还固执,为什么后来改变主意了?2.吴王为什

么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他们兴趣盎然,乐于探究,效

果很好。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

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

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

往。

四、有效设问,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要让设问有效,不能忽视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的解读,只有教师自身对文本准确的把握,

才能在课堂上设计或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

解读文本,包含三个过程。一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独立解读的过程,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解

读文本的过程,三是学生面对文本自我顿悟,触景生情,升华创新的过程。第三个过程是教

育者期盼的过程,是教育者追求的终结目标。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得取决于第一、二个过程

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准确度。教师与文本的先期对话要做到四个深入1)深入理解文本

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等心中有数;2)深入领会文本中心,准确洞察作者写作文本

的背景和其中寄予的主旨;3)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问题等了然于

心;4)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即充分设想本文应着重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便于教材

中有的放矢。

记得我校李老师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她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

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牛郎、织女、老牛、王母娘娘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你

最喜欢谁,要在课文中找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她值得你喜欢。这一个问题抛出后,学生批文入

情,与文本对话,15分钟后,学生的汇报很精彩,都能从课堂中找出理由证明自己喜欢的

人物值得喜欢,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一堂精彩的课和李老师课前深入解读文本,精心设

问是分不开的。

师生品读法教学设计

重点与难点:

1.学习文章中论述精当、批驳有力而又丰富的语汇,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领悟本文以批驳敌论论据为突破口展开论证,进行层层批驳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文的语言,除与一般议/论文一样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之外,

还特别富有感情色彩,有强烈的战斗性。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令我们罄竹难书,

当今的日本极右分子却不顾历史事实而信口雌黄,别有用心地捏造谎言的可耻行径令人发

指。而无论是什么谎言,都是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体会驳

/论文的语言特色及其论证手法。

二、预习课文

让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等手段理解课文,并做如下练习:

①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A.纠葛:

B.无辜:

C.赎罪:

D.混淆

②解释下列词语

A.惨绝人寰:

B.信口雌黄:

C.丧心病狂:

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解题思路:

A.葛:这里组成词纠葛的意思为纠纷;纠缠不清的事情。B.“含有背弃违背

的意思。辜负、辜恩背义不要混淆。C.“另外意思是用财物把抵押品(也包括人在内)

换回来。如赎身。此意不要跟抵消混同。D.混淆的意思为:混杂;界限模糊(多用于抽象

事物)两字同义,是同义词连用。

A.注意:不要把写成;和惨无人道都形容惨毒残酷,但在程度上惨绝人

较重,一般形容景象,不形容人。B.也作口中雌黄信口开河都有随口乱说的意

思。但信口雌黄含有掩盖真相,抹杀事实,恶意陷害的意思,多用于批评,诬蔑。C.也用

来形容丧失人性,残忍可恶到了极点。不能定成,作贬义用。D.前车之鉴都有

吸取教训的意思。但前车之鉴多指明过去的,别人的失败,引为教训。前事不忘,后

事之师多指从自己过去的事中吸取经验教训。

三、研读课文

①若干学生依次朗读课文一遍,边读边正音、解词,解答前面的两个练习题。

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课文结构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修正。

明确: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把日军侵华当作历史教训,希望不再重现(第1段)

第二部分:揭露批驳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无耻谬论(第2段)

用事实揭露日军屠杀中国无辜的罪行(第3段)

用事实批驳丧失良知的国会议员石原(第4段)

揭露石原编造谎言的可耻行径(第5段)

论证石原与日本国主张中日友好的宗旨相悖(第6段)

第三部分:警告少数的石原之类嘲弄历史者必将为历史嘲弄(第7段)

四、归纳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并主动发表各自的感想和体会,感想与体会主要是依据学习课文、参观、

查阅资料等活动的感受和所得。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师生品读法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

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孩疝气治疗最佳时间-捡的拼音和组词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3

本文发布于:2023-10-27 14:4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3890291981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 卖火柴的小女孩 》 3.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 卖火柴的小女孩 》 3.pdf

上一篇:赞美植物作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向往温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