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的叙述主体及其特征分析] 市场主体登记是什么意思
一 叙述主体又称为叙述者,是指叙事作品
“陈述行为的主体”。①叙述者讲述故事会用不同的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在叙述学上被称
为叙述声音,它是记者出现在通讯叙事文本中的标志。
根据叙述声音的强弱可以把叙述者分为不同的种类。美国叙事学者查特曼把叙述者分为
三类:缺席的叙述者、隐蔽的叙述者和公开的叙述者,他们的声音在文本中的强弱不同。缺
席的叙述者和隐蔽的叙述者几乎是不带任何痕迹地存在于叙事文本当中,这两类叙述者在通
讯中是非常少见的。而在通讯当中,记者一般情况下是以公开的叙述者身份出现的,只是他
讲述的声音强弱不同。
所谓公开的叙述者是指我们能够在文本中听到清晰的叙述声音。②公开的叙述者的声音
分为三类,即描写、概述和评论,但是这三者声音的强弱程度也是不同的,以评论最重。描
写和概述可以很好地隐藏叙述者的观点,只有评论是叙述者观点的流露。
二
一般情况下,在通讯中叙述主体呈现的是两种状态。
第一,记者作为公开的叙述者。这种情况下记者是主要的讲述者,读者可以明显地感觉
到记者在进行讲述。
首先,记者通过描写告诉读者他所看到的情况,包括所见到的客观现场,也包括人物的
言行和动作,这种方式的采用使记者的叙述声音比较弱。例如,新华社1980年11月21
日的通讯《在被告席上》,记录“四人帮”接受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情况,主要记录了江青、
姚文元、张春桥等人在法庭上的神态动作。
江青“身穿黑色上衣,脚着黑绒棉鞋,头发照旧梳得溜光,鼻梁上架着一副深色宽边眼
镜,一举一动还保留着她惯有的那种矫揉造作的姿势……在众目睽睽之下,故意抬着头,把
脚步放得很慢,作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③
张春桥在法庭上“一直歪着脑袋,不是歪到这边,就是歪到那边,始终没有摆正。他的
两个嘴角向下撇着,两只眼睛左右斜视,还是群众形容的那副‘奸臣相’。他坐的是被告席
左侧的第一个座位。他多次把身子歪靠在椅背上,呆若木鸡”。④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
感到是记者在描述当时这几个人在法庭上的表现,记者的讲述就像是摄像机在进行拍摄,显
得非常客观,没有记者主观情绪的明显流露。
有一些通讯是直接的场景描写,记录人物的对话和现场的活动,这样的讲述能够增强报
道的现场感。比如,《北京有个李素丽――21路公共汽车1333号跟车记》,从题目可以看出,
是有一个人向读者讲述他看到的情况,但是全文由李素丽在工作的场景组成。现选取一个场
景:
车厢里。一位中年妇女走到李素丽身边:“姑娘,你太累了。我看你的脸色不太好。”
李素丽莞尔一笑:“大嫂,我挺好的。”
“可要保重身体呀。”大嫂说着把一大把鲜荔枝塞进李素丽手里,说:“这是新鲜荔枝,
听说吃了补身子。”
李素丽难为情了:“大嫂,这怎么行呢?”
“怎么不行!”大嫂说,“吃吧,我看着你吃。”
李素丽被逼无奈,吃了一颗。
大嫂爽朗地笑了,笑得那么开心。⑤
这一段,以李素丽和乘客的对话为主,读者被对话吸引,似乎可以看到当时感人的场面。
以记者为主体叙述者这种方式,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使通讯有较强的现场感。
其次,叙述者通过概述的方式对事件或者人物进行必要的介绍。与上面的描写相比,文
章中的概述可以知道事件以后的进展,并且有一点记者主观感情的流露,记者的声音又稍微
的强了一点。1981年3月26日《光明日报》刊登的《追求》,记述的是优秀知识分子栾�
为了祖国的事业而鞠躬尽瘁的事迹。文章开头中有一段对他情况的概述,讲的是栾�入院后,
仍然要按时完成出版社的出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对栾�作了介绍,“是的,‘这些书
是他需要的。而他,更是祖国需要的。1949年,正在台湾大学读书的栾�,怀着对即将诞
生的新中国的热烈向往,逃离了当局对他的迫害,从台湾回到了大陆。31年来,在他那既
有过欢乐,也有过痛苦的生命历程上,布满了追求真理的足迹;在他那火热的胸膛里,始终
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⑥讲述者对栾�的经历作了一个短小的概述,使读者对他有了一个
初步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这段概述在整个通讯的开头,对下文起了一个铺垫的作用,于
是读者知道,文章紧接着就会写到栾�对真理的追求和他的赤子之心。
最后,叙述者通过评论的方式对事件进行评价。评论是三种形式中叙事声音最强的,记
者通过评论,或对事件进行评价,或对事件作出简单的分析,它带有叙述者的主观色彩,尽
管这种评论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讯属于新闻报道的一种,新闻是以事实说话的,评
论在通讯当中也很少运用。但是这些评论往往是点睛之笔。《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中
的通讯就有很多这样的议论,它们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往往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例如,在《孤
儿院不是我家》这篇通讯里,记者了解到福利院里被认养的孩子与认养家庭之间出现了很多
的问题,记者也产生了深深的疑问:“是什么阻断了孤残儿童与社会的交融?是什么使他们
觉得金钱更胜于亲情?是什么使他们和世人产生这样的隔膜?我们决定到他们中间去,到他
们成长的环境里,到看着他们长大的老师那儿,甚至到他们被捡来的那个地方,去寻找答
案。”⑦这段疑问明显地使读者感受到记者是在思考并且要去寻找答案。记者在了解了儿童
福利院里孩子们的身世后发出一段由衷的感慨:“如果不是孩子们身上一眼可见的残疾,如
果不是后来知道了他们的身世,如果不是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他们的世界,你会觉得他们和所
有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一样,拥有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太阳。然而,他们眼中的蓝天和太
阳,是另一种颜色的。”⑧这段评论引起了读者对孩子们的强烈同情。
在通讯中,记者讲述声音的强弱是不同的。描写和概括很好地隐藏了记者的观点,而作
为通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议论明显地表现出记者的存在,在通讯中记者应尽可能地减少这
种声音。
第二,多个叙述者的交叉。多个叙述者的交叉,有两层含义:首先,记者与事件的主人
公都进行讲述,都可以作为叙事者,文章中有记者的声音,也有当事人的声音;其次,通讯
中可以有多个人物进行讲述。
在这种情况下,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公开的叙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与记者同时出现在
通讯当中,人物的讲述使通讯的感染力增强。例如,《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讲的是当年的北
京知青王春英的故事,她留在了陕北。故事主要由王春英和她的丈夫进行讲述,故事中间有
一段是几个北京知青向记者倾诉他们的痛苦,全是人物的话,七嘴八舌,让人感慨不已。通
过他们的讲述,读者知道这些没有回北京的知青有很多的苦恼和委屈。
说起来都管我们叫知青,我们还算是知青吗?再过几年,都要退休了。在这儿安了家,
死,也是这儿的鬼了,凑合着过吧。等将来娃大了,我们也就完了。
我们这些人,有的在北京就和父母挤在一间小屋里,有的父母都不在了,回去没有地方
住。我们的婚姻,当初家里都不同意,现在孩子回去,家里都不爱带。我们就好像被人遗弃
了一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⑨
值得注意的是,人物讲述者一般是通讯中的一部分,是在记者作为主要讲述者的前提下
进行的。
三
通讯的叙述主体有这样的特点,即通讯叙述主体的变化是为了增强通讯的真实性和客观
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记者虽然是叙述者,但是他有意识地弱化自己的声音,用各种叙述方法隐藏自己
的观点。在通讯中,存在大量的描写和概述,而评论只是在一些关键的地方才出现,记者虽
然是叙述的主体,但是他有意识地弱化自己的声音,让整个通讯显得更加真实客观。
其次,叙述者的多元化趋势。记者让较多的人物亲自讲述自己的经历,而
不是自己代劳。这样做可以增强整个通讯的感染力和真实性,人物的讲述给通讯增色不少。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中的通讯很好地体现了通讯在讲述上的特点。通讯《钢琴神童
和他的父亲》写的是钢琴神童郎朗成才的故事。记者让郎朗和他的父亲两个人作为故事的主
讲人,讲述郎朗学习弹钢琴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神童的经过。阅读整个通讯能够感到是
郎朗父子在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许多动人之处催人泪下,使整个通讯的感染力大为
增强。比如,郎朗的父亲亲自讲了一个帮助郎朗树立坚定信心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我们
可以感觉到郎朗的父亲在教育郎朗成才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思想斗争。
“老师不教了,郎朗有些灰心丧气,有一节课竟然跟同学出去玩了。我那时情绪不好,
想刺激一下孩子,要不然就完了。我孤注一掷,把一瓶毒药扔在桌上,板着脸对他说:‘现
在你有3条路可走:一是吃药自杀,二是爬到学校11层楼顶跳下去,三是回沈阳。’郎朗
惊呆了,他知道我向来说话算数,眼泪刷地掉下来,哭着求我:‘爸爸,我再也不这样了!’
我内心难受得很,我们父子俩孤身在外,相依为命,这样折磨他真是于心不忍。但我仍然凶
着脸。郎朗认为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了,就含着泪水,考虑起那3条路。回沈阳对他来说根
本不可能,他的自尊心不允许。他打量起那瓶药。那是交沙雷素,杀白血球的,药性很厉害,
他打开盖子,眼瞅着就要吃了,我赶紧故意上别的屋,他一下子就醒悟过来了,把药一摔说:
‘我不吃了,怎么的吧!’我心想,再弄下去他要成神经病了,赶紧适可而止吧……”{10}
通过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郎朗的父亲在郎朗成功的过程中,也一样经受了巨大的考
验和痛苦的洗礼。
“……决赛完了,我一个人躲到一个角落等待宣布名次。主席从第五名开始念,念到第
三名还没有郎朗,我想完了,我咋也不敢想郎朗会在前两名里,结果最后一个念到郎朗。我
眼泪刷一下就流了出来,这是一个没人认识我的角落,我也不控制自己了。这么多年不记得
流过多少眼泪。郎朗的奋斗被承认了。这是国际上的承认,你再白眼、嘀咕、不满都没有
用。”{11}
通过这一段,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感觉到郎朗的成功是付出了多少努力,需要克服多少困
难和挫折啊。郎朗的成功的确不易!在通讯的最后一段,记者这样写道,“我知道郎朗还会
回来的,他们父子这样说过。”{12}没有议论但是已经很能说明记者的主观感受了,给全文
作了一个精彩的结束语。
让人物进行讲述,增强整个通讯的感染力,人物的感情真实地流露,一些想法和认识远
比记者说出来要好得多。
注释:
①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6页。
②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25页。
③④辛华:《新时期中国优秀通讯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68页、69页。
⑤⑥丁柏铨、胡素华:《通讯范文评析》,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88页、39
页。
⑦⑧⑨李大同:《冰点――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精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版,253页、255页、22~23页。
⑩{11}{12}李大同:《冰点98――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年版,92~93页、95页、99页。
(作者为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
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发布于:2023-10-26 21:20: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3264521975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通讯的叙述主体及其特征分析] 市场主体登记是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通讯的叙述主体及其特征分析] 市场主体登记是什么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