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

更新时间:2023-10-26 18:02:10 阅读: 评论:0

英语演讲比赛英文-一万工资扣多少税

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
2023年10月26日发(作者:教育评价)

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

作者: **

来源:《科普创作》2020年第02

一、绘本的基本概念

绘本这个名称来自日文えはん,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就是绘本,意思是画出来的

,指那种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的目标读者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

成人,但无疑它更适合幼儿和少儿。

绘本起源于西方,最早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

国际出版界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

在亚洲,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绘本发展得比较早,台湾的绘本发展是20世纪60

代开始起步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渐入佳境。在中国大陆,现代意义上的绘本应当说是从

21世纪才开始起步。

为什么说现代意义上的绘本呢?因為要论图画书,我国还是有悠久历史的——从明清戏

曲剧本、小说中的木版插画到20世纪50-60年代流行的连环画,都是以文配画画配文

形式呈现的,但那些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绘本的概念。

绘本不仅可以通过绘画讲故事,帮助儿童学知识,而且具有多元智能训练、人格培育的功

能,可以全面帮助孩子构建精神世界。近二三十年,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少儿的时尚活

动。

二、本文管窥的范畴

绘本有许多种。按大类可分为知识类和虚构故事类。这两大类还可以细分,如虚构故事类

就有童话故事类、科幻故事类等。

因为绘本起源于西方,发展了一个多世纪,在诸多发达国家,自然有着极为丰富且优秀的

绘本资源。我国绘本出版的起步也是从引进版开始的。

前面说了绘本按大类可分为知识类和虚构故事类,儿童科学绘本大体属于知识类,再细

分还可分为百科知识类、科普故事类、科学文化类、人物传记类和动手类等。十几年来,我国

出版界引进了大量世界优秀的儿童科学绘本,如从英国引进的《DK儿童迷你百科》(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版)和《DK儿童穿越时空的旅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

版);从美国引进的《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百科》(安徽少儿出版社2013年版),《你好,科

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神奇校车》(四川少儿出版社);从日本引进的《生命的

故事》(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版),《加古里子身体科学绘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社)和《恐龙大陆》(南海出版社2009年版);从德国引进的《德国精选科学图画书》(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和《皮卡西随身百科》(测绘出版社2010年版);从法国引进的《亲亲科学

图书馆》(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等。当然,以上举例难免挂一漏万。

这些来自发达国家的儿童科学绘本,在文字内容和绘画质量上都很高,深受家长、教师和

小读者喜爱,同时,它们也为我国原创儿童科学绘本提供了范例,推动了本土原创作品的产生

和发展。

本土原创儿童科学绘本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引进版绘本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它们立足

于本民族优秀文化,更接地气,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中国儿童欣赏、理解和接受。因此,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基于高度科技发展水平创作的儿童科学绘本,确有较高的质量,但它们还是

不能取代本民族、本土原创的儿童科学绘本。

十几年来,在我国儿童科普作家和绘本画家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意义的本土原创儿童科学

绘本从无到有、长足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本文就以此管窥视角,谈谈近十年来原创儿

童科学绘本的特点、成就与尚存的不足。

三、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

原创儿童科学绘本的一大任务就是讲好中国自己的科学故事。从现代科学来说,应当承认

我国现代科学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我国有自己优秀的科学家,有自

己灿烂的古代科学传统,有近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这些故事,只能由我国的作家、画家、

出版家来为孩子们讲。

(一)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绘本的一个分类就是科学家传记故事。不少出版社出版了此类图书,而颇具代表性

的,当属入选2019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北京少

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版,下称《丛书》)。

《丛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

提供学术指导,作者主要是采集工程年轻的研究学者,他们与国内新锐的绘本画家合作,历

时两年创作而成。

中国的优秀科学家很多,首辑出版的《丛书》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八位——竺可桢、钱学

森、何泽慧、吴征镒、刘东生、梁思礼、袁隆平和屠呦呦,通过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为孩子

们树立人生的楷模。

儿童绘本的页数较少,叙事空间有限,因此,传记绘本只能非常简练地描述主人公的故

事。《丛书》选取科学家一生中的闪光点,以适宜儿童的方式讲述一个个励志故事。如气象学

家竺可桢自幼热爱观察自然、记录自然,一次偶然,从水滴石穿的现象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力

量,便立志一生为祖国观察和记录气象;吴征镒从小喜欢观察植物,每朵花、每片叶、每颗果

都能使他入迷,读高一时就举办了有上百件植物标本的展览,日后成了贡献卓著的植物学家;

屠呦呦少年时患病休学的经历,使她立下治病救人的志向,中年时研究抗疟良方的不屈不挠,

甘当小白鼠接受人体试验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隆平从小好奇心就很强,喜

欢刨根问底,6岁时参观园艺场的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一个田园梦,长大后他成为杂交水稻

之父,就是从这个梦开始的。

这八位科学家大都出生于20世纪初,从小有较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他们共同的特

点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自然、热爱科学,有奉献社会的精神。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爱国。从小爱折纸飞机的钱学森,青年时立下航空救国

之志,放弃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执意回国报效;“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为了抗日远赴

德国学习弹道学,归来后为我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代航天人梁思礼,

少年时因日本侵略学业受阻,便立下工业救国之志,后来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质学家刘东生的故事则是一个中国人与黄土地的故事。为了让黄土高原的人民过上好日子,

他决心弄懂黄土,为提高西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做出重大贡献。

这些都是非常感人、非常励志的中国科学家故事。

作为一套优秀绘本,《丛书》的绘画也很优美、很有特色。如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主人

公一生中几个典型场景浓缩于同一画面,增加了故事的历史感(《为大自然写日记》《中国第

一代航天人》);用拼贴手法,虚实结合,将历史资料的影像有机地融于绘画中(《揭开黄土

的奥秘》);在画面中加入小窗或浮窗,既带动了读者阅读的节奏,又扩展了阅读空间(《一

粒种子改变世界》)。在绘画风格上,《丛书》采用的是与科学家传记题材颇为契合的写实风

格,颜色的选择也很考究。如《第191号的发现》中描绘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量使用了象征

植物的绿色;而《揭开黄土的奥秘》则通篇是黄土地的黄色。

(二)讲好中国科学文化的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科学技术遗产是应该被继承的;我国独特的物候、地理、动

植物及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生产技术,也是值得书写的。在这方面,原创儿童科学绘本有很好的

尝试。如由于大武创作的绘本《一条大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版),就以中华民

族的母亲河黄河为主题,包含丰富的地理、人文、民俗与风情;《中轴线上的城市》(连环画

出版社2012年版),描绘了北京的历史变迁与风物,帮助孩子们了解有关中轴线周围的结构

美学和建筑艺术。再如,焦洋和刘远冰的《东方大航海》(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以

上丝绸之路为背景,描绘了古人的航海探索。洋洋兔的作品《我们的中国》(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社2017年版)是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地理。余丽琼作文、朱成梁绘图的《记事情》(明

天出版社2014年版),从结绳记事、仓颉造字、蔡伦造纸一路下来,演绎了中华几千年来的

文字记录史。于虹呈的作品《盘中餐》(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描绘的是稻米耕

作,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

这些融入了浓厚中国文化元素的绘本,不仅有利于儿童获取早期教育所需的知识,而且有

利于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与了解,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承与发扬。由保冬妮作文、王俊卿绘图的《二十四节气旅行绘本》(接力出版社2019

版),可以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经验的总结,是中

华民族智慧的结晶。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赞誉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如何将这笔宝贵的文

化遗产传承给孩子们呢?绘本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契合点——旅行,跟着节气去旅行。

作者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带着小姑娘贝儿一家走遍中国。每个节气一册,展现了中国

24个城市和乡村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和传统美食,其间穿插了历史故事、农耕文化、名胜

古迹和各地民俗,给孩子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和自然教育。

例如,雨水节气在天津田问拔羊角葱、数大雁归;惊蛰节气在杭州听春雷、挖雷笋;春分节

气在美丽的广西梯田看农户采春茶、炒春菜;谷雨节气在天府之国看人们采桑养蚕,织造美丽

的蜀锦;小暑节气在兰州看九曲黄河、莫高窟;白露节气在鄱阳湖看候鸟飞;冬至节气去广州观花

海,体验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冻;小寒节气在福建漳州种水仙,游客家土

……

24册书,边玩边走,边走边看,给孩子以节气的通识教育,兼具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

正如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汤锐所说,这套地理科普图画书融入了作者对增强传统文化知识

传播的理解和思考,它既是舌尖上的中国,也是足尖上的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姚颖说,此书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儿童科学故事绘本,体现了科学

性、人文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巧妙结合。童书评论人徐榕说:顺天时,遵物道,讲节气,

这是我们应有的中国范儿,也是我们的祖先与时间默契交流的智慧。这套绘本重新构建了

个尺度,一个通道,让眼睛和心灵慢慢打开,拥有更多的看见的能力

同时,这套书用了300幅手绘水墨国画,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风,绘画与内容相得益彰。

(三)应运而生的抗疫科普绘本

2020年年初,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打响,作家、画家、出版者用自己

手中的笔参战,一批原创抗疫科普绘本随之诞生。

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编著,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王福生院士团队担任科学顾

问的原创科学绘本《人体王国保卫战》(科学普及出版社2019年版),通过25个生动有趣的

小故事带孩子们走进人体免疫学的世界,帮助孩子们认识病毒,了解人体免疫力,做到知己知

彼,和大人一起抗疫。

《妈妈要去打怪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版)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以

医务工作者妈妈的口吻告诉孩子们,病毒怪兽究竟是什么,它会造成什么危害,又是哪些

人在勇敢地保护我们。

疫情肆虐,身处抗核心区的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克服创作周期短、時间紧、绘图设备

不全等重重困难,作者、绘者、编辑三方齐心,为孩子们火速创作出一本呈现医务人员爱心传

递的绘本——《等爸爸回家》(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版)。

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美术教师彭云创作的抗疫亲子绘本《不一样的鼠年》和《大战新

年兽》,为孩子们介绍了病毒、隔离、防疫等概念,讲述了打败新年兽的英雄医生妈妈凯旋

的故事,鼓舞孩子们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两部绘本用的是最简洁的铅笔画形式,融

入了年兽、京剧等传统文化元素。

著名国画品牌《中国娃娃》的作者、画家杨莹莹创作了童心感人的《抗疫娃娃组画》。谈

起创作缘起,她说:“2020年早春,我拿起笔,从孩子的视角看疫情,把我的所感、所想通过

中国娃娃表达出来。”“在这次疫情中,孩子们经历了人间的大悲,也看到了人间的仁爱。他们

天真无邪,童心异趣,充满为人之初的真善。我用画笔记下这段特殊的日子。

这些都是非常感人、非常励志的中国科学家故事。

作为一套优秀绘本,《丛书》的绘画也很优美、很有特色。如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主人

公一生中几个典型场景浓缩于同一画面,增加了故事的历史感(《为大自然写日记》《中国第

一代航天人》);用拼贴手法,虚实结合,将历史资料的影像有机地融于绘画中(《揭开黄土

的奥秘》);在画面中加入小窗或浮窗,既带动了读者阅读的节奏,又扩展了阅读空间(《一

粒种子改变世界》)。在绘画风格上,《丛书》采用的是与科学家传记题材颇为契合的写实风

格,颜色的选择也很考究。如《第191号的发现》中描绘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量使用了象征

植物的绿色;而《揭开黄土的奥秘》则通篇是黄土地的黄色。

(二)讲好中国科学文化的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科学技术遗产是应该被继承的;我国独特的物候、地理、动

植物及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生产技术,也是值得书写的。在这方面,原创儿童科学绘本有很好的

尝试。如由于大武创作的绘本《一条大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版),就以中华民

族的母亲河黄河为主题,包含丰富的地理、人文、民俗与风情;《中轴线上的城市》(连环画

出版社2012年版),描绘了北京的历史变迁与风物,帮助孩子们了解有关中轴线周围的结构

美学和建筑艺术。再如,焦洋和刘远冰的《东方大航海》(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以

上丝绸之路为背景,描绘了古人的航海探索。洋洋兔的作品《我们的中国》(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社2017年版)是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地理。余丽琼作文、朱成梁绘图的《记事情》(明

天出版社2014年版),从结绳记事、仓颉造字、蔡伦造纸一路下来,演绎了中华几千年来的

文字记录史。于虹呈的作品《盘中餐》(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描绘的是稻米耕

作,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

这些融入了浓厚中国文化元素的绘本,不仅有利于儿童获取早期教育所需的知识,而且有

利于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与了解,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承与发扬。由保冬妮作文、王俊卿绘图的《二十四节气旅行绘本》(接力出版社2019

版),可以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经验的总结,是中

华民族智慧的结晶。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赞誉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如何将这笔宝贵的文

化遗产传承给孩子们呢?绘本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契合点——旅行,跟着节气去旅行。

作者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带着小姑娘貝儿一家走遍中国。每个节气一册,展现了中国

24个城市和乡村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和传统美食,其间穿插了历史故事、农耕文化、名胜

古迹和各地民俗,给孩子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和自然教育。

例如,雨水节气在天津田问拔羊角葱、数大雁归;惊蛰节气在杭州听春雷、挖雷笋;春分节

气在美丽的广西梯田看农户采春茶、炒春菜;谷雨节气在天府之国看人们采桑养蚕,织造美丽

的蜀锦;小暑节气在兰州看九曲黄河、莫高窟;白露节气在鄱阳湖看候鸟飞;冬至节气去广州观花

海,体验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冻;小寒节气在福建漳州种水仙,游客家土

……

24册书,边玩边走,边走边看,给孩子以节气的通识教育,兼具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

正如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汤锐所说,这套地理科普图画书融入了作者对增强传统文化知识

传播的理解和思考,它既是舌尖上的中国,也是足尖上的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姚颖说,此书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儿童科学故事绘本,体现了科学

性、人文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巧妙结合。童书评论人徐榕说:顺天时,遵物道,讲节气,

这是我们应有的中国范儿,也是我们的祖先与时间默契交流的智慧。这套绘本重新构建了

个尺度,一个通道,让眼睛和心灵慢慢打开,拥有更多的看见的能力

同时,这套书用了300幅手绘水墨国画,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风,绘画与内容相得益彰。

(三)应运而生的抗疫科普绘本

2020年年初,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打响,作家、画家、出版者用自己

手中的笔参战,一批原创抗疫科普绘本随之诞生。

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编著,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王福生院士团队担任科学顾

问的原创科学绘本《人体王国保卫战》(科学普及出版社2019年版),通过25个生动有趣的

小故事带孩子们走进人体免疫学的世界,帮助孩子们认识病毒,了解人体免疫力,做到知己知

彼,和大人一起抗疫。

《妈妈要去打怪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版)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以

医务工作者妈妈的口吻告诉孩子们,病毒怪兽究竟是什么,它会造成什么危害,又是哪些

人在勇敢地保护我们。

疫情肆虐,身处抗核心区的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克服创作周期短、时间紧、绘图设备

不全等重重困难,作者、绘者、编辑三方齐心,为孩子们火速创作出一本呈现医务人员爱心传

递的绘本——《等爸爸回家》(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版)。

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美术教师彭云创作的抗疫亲子绘本《不一样的鼠年》和《大战新

年兽》,为孩子们介绍了病毒、隔离、防疫等概念,讲述了打败新年兽的英雄医生妈妈凯旋

的故事,鼓舞孩子们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两部绘本用的是最简洁的铅笔画形式,融

入了年兽、京剧等传统文化元素。

著名国画品牌《中国娃娃》的作者、画家杨莹莹创作了童心感人的《抗疫娃娃组画》。谈

起创作缘起,她说:“2020年早春,我拿起笔,从孩子的视角看疫情,把我的所感、所想通过

中国娃娃表达出来。”“在这次疫情中,孩子们经历了人间的大悲,也看到了人间的仁爱。他们

天真无邪,童心异趣,充满为人之初的真善。我用画笔记下这段特殊的日子。

话题作文600字-自己写自己

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3-10-26 18:0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3145301973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