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阴晴圆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月有阴晴圆缺”中的月相变化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有关月球的问题,对月相的形成他们也有很多的猜想。本课可从学生的猜想说起,再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了解月相变化,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月球变化的成因。
本课包括一个活动:“月相变化”,活动旨在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记录以及分析和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形成原因,继续训练学生根据获取的事实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月亮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充满着神奇和幻想,学生非常想了解有关月球的秘密,月相虽然是学生每天都看到的现象,但是大部分学生不能描述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规律。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力求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六年级的学生对实验感兴趣,我们的科学教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会用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月相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它是反射太阳的光。
2.知道月球绕地球公转,在公转的过程中形成了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会用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月相的变化。
2.知道月球绕地球公转,在公转的过程中形成了月相的变化。
评价任务
1.能对月相变化的原因提出猜想。
2.通过做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月相变化的图像资料、篮球、明暗球(将1个较大的球一面涂成黑色,一面涂成白色)、粉笔、记录纸、笔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谜面:圆似白玉盘,弯似银镰刀。借太阳之光,与星星争辉。
2.学生猜测。
3.出示几张不同的月相图片。
4.提问: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说一说我们的猜测。
二、活动:月相变化
1.提问: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面积有变化吗?
2.过渡:我们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学生明确两点:(1)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之所以是亮的,那是它反射的太阳光。(2)月球是绕着地球公转的。
4.阅读教材75页上面的图,明白:手电筒当“太阳”,篮球当“月球”。
5.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只让手电筒发出“太阳”的光(并不需要模拟太阳的公转和自转),篮球也只需要在原地自转即可(暂不模拟月球的公转)。选取大号手电筒并注意调整与篮球的距离……
6.学生实验,引起疑惑:既然月球总有半个球面是亮的,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有时是这样的,多数时候却不是这样的?让我们来做“月相的形成”的游戏吧!
7.了解实验的情景(教材第75页下面的图):画在地面上的2个同心圆,内圆代表地球、外
圆圈代表月球的公转轨道;明暗球代表月球(白色的一面代表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黑色的一面代表背着太阳的部分);黑板代表太阳。
实验方法:实验时,让1个学生举着“月球”绕“地球”公转,在公转的过程中持球的学生要注意始终让“月球”的白色部分始终对着“太阳”(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其余学生站在内圆(“地球”)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月球”上的明亮部分的情况。当“月球”依次通过“公转轨道”上的8个位置(事先标记好)时,让站在“地球”上的同学全力观察球的白色部分(“月相”)并把它及时画下来。
8.学生实验。
9.组织学生分析、交流各自画下来的“月相变化图”,并与课开始时教师出示的月相图片进行对照,同时联系自己的平常所见,总结出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
10.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月球几历法的相关知识。
三、拓展活动:观察月相的变化
连续观察并记录农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对照游戏记录分析。
教学反思
宇宙领域,对于学生而言,充满神秘,但又让人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块内容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的学习心态,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十分重要。
月相的成因主要是和月球本身的特点及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有关的,这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不可作为。课上,我和学生请同学来演示一下,这是模拟实验,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经常用到的办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与月球的运动有关吗?这么一引导,学生顿时来劲了,纷纷在小组内交流起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边演边讲解自己的理解,和我想给他们看的演示基本一致,学生大致的意思是月球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相是它反射的太阳光,而且它还不透明,月球围绕地球转,转的过程中,由于阳光照到月球的大小面积不同,所以形成了月相。所以说对天体研究并不一定只是科学家的任务,并不一定要借助精密仪器才能完成,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用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探索宇宙奥秘,解决天文问题,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