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作者:路文燕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5期
摘 要:设计既不是依赖技术的科学,也不是表达审美的艺术,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合规律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设计利用了科学的内在和艺术的外在,借助两者中的共性这一载体,走出第三条路。这种共性即实用性。科学技术最接近设计的实用性目的,而设计又是一种实用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是实用这一因素将科技、设计、艺术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科学技术;审美艺术;设计;关系
一、科学技术最接近设计的实用目的
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即为人造物必须把实用功能放在首位。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阴。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而科学技术在此扮演着功不可没的角色,科学技术的本质规定性与设计的实用性不谋而合。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和艺术就是携手共进的。科学技术是艺术存在的真正基础,而艺术
也是在技术中生长起来的。从原始社会时代敲打出石器工具开始,人类的文明史就已揭开。它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又是造型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的造型各异彩陶,在选材、成型和艺术加工方面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是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结晶,可以说是实用与美观兼得。
(1)古代。“材美、工巧”的造物观,说明设计依赖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六艺”中的御,即驾车技术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内容之一。造车的技术在人类长期演化积累中完善,设计日臻实用。《考工记》中“轮人为轮……毅小而长则作柞。大而短则挚。……凡幅,量其凿深以为辐广。辐广而凿浅,则是以大机,虽有良工,莫之能固:凿深而辐小,则是固有余而强不是也。故站其辐广以为之弱,则虽有重任,毅不折……”若辐条过宽而桦眼过浅,辐条便容易摇动。若桦眼过深而辐条过窄,辐条便容易折断。工匠们对辐条的宽度和桦眼的深度作了精确的科学的研究后,设计出的车子既能负重,又不损坏轮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