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
【魑魅魍魉】是一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宣公三年》。原文是“故民人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
【魑魅魍魉】原指古代传说中山里和湖泽里面的妖怪,而后被用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泛指一些邪恶之人。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多用于书面语。
【魑魅魍魉】的成语故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城旁的洛水时,为了炫耀武力,竟公然在周王室的境内陈兵示威。
周定王怕出什么事,忙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根本没把天子派来的使臣放在眼里,无礼地问王孙满道:“你们王宫里珍藏的鼎的大小轻重如何?”
鼎,是周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王孙满心里明白,楚庄王特意问鼎,显然是藐视周王朝,并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于是他机智而又含蓄地说:“鼎的大小轻重取决于德,而不在鼎本身。从前夏朝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天下的长官进贡青铜,用来铸造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这样万物都具备在鼎上了,也可以让百姓认识神物和恶物。所以百姓进入山林川泽,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就不怕出什么事,魑魅魑魉这些鬼怪也不会遇到,因此能使上下和谐,受到天下的保佑。成王将鼎固定在王城,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命令。现在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但天命并没有改变,所以,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魑魅魍魉】的另一种说法
魑魅魍魉代表二十四种鬼怪,分别是:
1、魑(chī):指山里的妖怪。
2、魅(mèi):比喻老物精,也被说成是经历漫长岁月后所幻化成的妖怪。
3、魍(wǎng):和魉是一种鬼怪。
4、魉(liǎng):魍魉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川精怪。有人说它是疫神,是颛顼的儿子所化。出自《孔子家语·辨物》等著作。
5、鬽(mèi):会在深夜吸附人身,吸食人血的妖怪。
6、魁(kuí):中国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
7、魃(bá):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怪,也有传说是僵尸修成妖之后,变为魃。变成魃之后的僵尸能飞,也称飞僵,据说可以杀龙吞云、行走如风。
8、魈(xiāo):传说深山里有许多的山鬼,这些山鬼只有唯一的首领,就是魈。
9、鬾(jì):传说中的小儿鬼。
10、鬿(mèi):北斗七星加第六星旁的一颗星和北斗勺端的招摇星。
11、魀(gà):鬼神资料不详。
12、魆(xū):鬼神资料不详。
13、魊(yù):又称“国鬼”,指一国之中最有名的冤死者,如春秋晚期吴国的伍子胥,他就是吴国的国鬼。
14、魋(tuí):古书上说是一种毛浅而赤黄、形似小熊的野兽。
15、魌(qī):古代驱疫鬼时扮神的人所戴的面具。
16、魉(liǎng):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川精怪
17、魐(gān):鬼怪资料不详。
18、魒(piāo):古代星星名。
19、魓(bì):斗星名。
20、魕(jī):一种鸟怪。
21、魖(xū):古书上指能使人财物虚耗的恶鬼。
22、魆(xū):古书上指能使人财物虚耗的恶鬼。
23、魋(tuí):一种神兽。
24、魖(xū):能使财物虚耗的鬼。
最早关于“魑魅魍魉”的记载是下面这个传说,魑魅魍魉是由山泽中的木、石、禽、兽变化而成的,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魍魉:是“山精”,是“木石之怪”。
传说大约在四千多年前,黄帝在阪泉之战中大获全胜,炎帝败落,蚩尤看到这个形势后,也跳出来与黄帝炎帝争夺天下。炎帝由于年老体弱,又刚刚吃了败仗,战斗力已经不行,又不忍心再让自己的百姓无辜遭受伤害,因此并没有参与此次战争。
黄帝则不一样了,刚刚打了胜仗,士气正旺,又加上年轻气盛,便积极迎战。蚩尤见状便召集了自己的八十个兄弟,带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一同对抗黄帝。
蚩尤与黄帝在涿鹿展开激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将黄帝的军队包围起来,眼看胜负已分,蚩尤正准备赶尽杀绝时,黄帝却借助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在毒雾中辨明了方向,最终指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
没有料到黄帝能破解此阵,蚩尤有些惊慌失措,继而派出魑魅魍魉去作战,而黄帝则命令军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龙的声音,魑魅魍魉听到后十分害怕,竟纷纷逃跑,最终黄帝的军队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