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简析与教学指导
继5年级先后重点训练了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的探究能力之后,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重点训练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能将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转化成语言并能有条理地叙述,能够及时修订、完善自己的假设和计划,比较熟练地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并能用于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实验、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科学模型和科技作品。这一切,将为下学期进行完整的科学探究以及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6个单元22课书,其内容分布情况、探究能力目标、科技史特色分别见下列三个表格。
湘版《科学》6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布
湘版《科学》6年级上册探究能力培养目标
湘版《科学》6年级上册科技史的呈现方式、功能、内容细目表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本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带领学生研究植物适应
环境的几个特性,同时激发他们继续研究的热情;接着以植物为例并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知道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由此推广到在不同环境里生存着的不同动物,它们的身体也都具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结构;再以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池塘群落)为例研究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重点研究食物链;最后站在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观察、调查、阅读科技史等。
第1课,是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这一特性。前3个活动的研究内容在结构上是并列的,研究方法也类似且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植物向性运动的效果,第4项活动则扩展到自然界中的其他植物看看是否也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第2课,通过调查、阅读资料等方法使学生初步类推理解各种生物都生存在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里,促使他们关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3课,将引领学生探寻动物之间最重要的关系——食物关系,即食物链,并通过制作和观察生态瓶来表现生态群落里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的。
第4课,站在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包括“假如大树全部倒下”、“树林与温度”、“树林与土壤”、“破坏森林的危害”、“让家园更美好”5个教学活动。
教学提示:
(1)本单元将采取实验、观察、调查等多种方法展开探究性学习,由于部分实验持续时间较长,所以本单元教学中,必须事先做好计划,在每课书前段的实验指导和后续的实验情况汇报之间,可以适时穿插其它单元的学习内容。
(2)本学期探究能力的训练重点是“推理判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训练重点设计教学。如第1课在前3项活动中,如果教师只提供了1种菜豆种子和1株植物的幼苗,那么除了汇报时的第1次归纳之外,还得利用活动4(自然界中的植物)进行第2次归纳,从而形成结论。如果前3项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不同植物的种子和不同植物的幼苗,那么关于这些实验情况的汇报,就能够完成本课的归纳过程,至于活动4,则可以成为学生演绎应用的过程。
(3)教师可适时补充一些资料供学生查阅。
本单元结构体系
第2单元营养与健康
在五年级已经了解了有关人体呼吸器官、血液循环、神经系统和成长的足迹等问题后,本单元围绕营养与健康逐层递进地研究人体的消化系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检测营养成分的简易方法,食物的营养在身体中怎样被吸收的,如何做到合理饮食等。主要的学习方法是问题驱动、实验、调查、测量等。
第1课,将围绕“我们从食物中可以获得哪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营养”展开研究,引领学生确定课题、查找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实验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对照食物金字塔解决实际问题。
第2课,将引领学生依次学习发生在口腔中的消化作用、人体的消化器官、小肠构造对营养吸收的重要性等问题。
第3课,学生将要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促进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提示:
(1)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是原“自然”学科中实验之一,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课更强调的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无论知识的获得是来源于教师的讲授,还是自己查找的资料),学生再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2)吸收营养的主要是小肠,教材中将显微镜下的小肠绒毛的图片展示出来,目的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其构造,并通过用文字或画图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小肠内表面的构造记录下来。如果教师能够提供处理过的新鲜猪小肠则效果会更好。
(3)营养均衡,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也是本单元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其中,“我的体重正常吗?”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在关注学生健康的同时也将检验学生综合研究的能力。
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
本单元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重点介绍了引起地表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使学生懂得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过程。本单元中有多处训练学生进行推理判断的环节。如: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发生的变化,推想喷发过后的火山山体外形,推测煤的形成等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整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遵循自然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
第1课,首先让学生依据一定的事实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发生的变化,从而了解到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事实,让学生做出自己的推测并说明推测的理由,然后通过搜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资料及了解本地区历史上发生的地表重大改变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自己的推测是否存在,同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认知上的基础。
第2课,在学生已经了解到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介绍由于地球内部原因而引发的地震,让学生了解地震现象。
第3课,先为学生提供有关火山喷发时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在获得事实的基础上推想画出喷发过后的火山山体外形图。然后用指南车信箱介绍火山的基本常识。活动“‘火山’喷发了”让学生通过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同时验证前面的推想。最后让学生认识火山的喷发对人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
第4课,以岩石也变化为中心,介绍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编排的内容涵盖了引起地表变化的几种外力作用,分别是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但教材处理在较浅的层次上,平行的安排了温度、水、植物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让学生可接受可理解,认识到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都有破坏作用,认识到这些自然力量在对地表的改变发生作用。
第5课,先让学生意识到矿产与人类密切相关,之后让学生走近矿产,通过观察矿物标本,了解矿物的特性;然后选择典型的矿产——煤,让学生根据资料推断其形成过程,落实本册的能力训练点。
第6课,让学生了解,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在影响地表变化外,人类自身的活动也是影响地表变化的重要力量。筑坝截水,填海造陆,用城市和高速公路覆盖原本是田野的地区……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深度、广度还在不断增加。
教学提示:
(1)要注意到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对地球的内部及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化石的形成却不甚清楚。需要教师简单介绍一下,达到学生认识到“某地区发现某种生物的化石,就说明这个地区原来生存过这种生物”即可,从而为学生后续的逻辑思维推理提供支撑。
(2)了解地震、火山的成因,除了音像资料,还应让学生动手做模拟实验,并做好如何避震的教育。
(3)教师可适时补充一些资料供学生查阅。
本单元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