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的鼎盛时期,福建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经济再度繁荣,政治相对稳定,文化明显发展,从而涌现出一大批医家,尤其是闽西北和闽中地区,其中较著名的有明代的熊宗立、聂尚恒等,清代的陈修园、黄庭镜、邓旒、陈恭溥等。现将1997-2008年对明清时期福建医家的研究综述如下。
1明清时期福建医家及其著作的总体研究丁春[1]
对福建古代儒与医的身份转换问题进
行探讨,从规模看,明清是福建医家总人数和儒医转换者最多的时期。从转换类型看,从医到儒者有之,如明代医官林元真;儒医相兼者有之,如清代名医卢见田。从转换原因看,政治与伦理观念的相通使儒生在学而不得仕时,常把从医作为一种兼善之道,并且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如清代医家赖用贤。家学渊源和早期医疗实践是从儒转换到医的客观条件;统治者的默许与支持,缺医少药与医学人才不足则是儒医转换的外在原因。
刘德荣[2]
对民国以前福建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进行评述,认为明代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按主方统类方的方法,由表及里排列原方并逐一附以议论,从方、证、药三方面论述阐发,对临床运用《伤寒论》方药颇
有启发。明代熊宗立《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是对《活人书括》和《伤寒图歌活人指学》二书的续编和补充,熊氏还撰有研究运气学说与伤寒六经辨证关系的《伤寒运气全书》。明代童养学《伤寒六书纂要辨疑》一书,对《伤寒六书》进行重纂删订,去繁补阙,对伤寒和温热病的临床证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和辨析。童氏撰《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对《伤寒图歌活人指掌》补注辨疑,是临床较好的参考书。清代医家陈修园著有《伤寒论浅注》和《伤寒医诀串解》等,极
力反对“错简重订”,是宋代以后伤寒学派中“维护旧论”影响最大的一家。《伤寒医诀串解》融诸家学说,提纲挈领地勾画出伤寒六经的辨证要领,是其研究伤寒学的代表作。清代陈恭溥著有《伤寒论章句》,依《伤寒论》每章每节之义细加阐发论述,对每句每读逐一注释解疑,该书后有附方及方解。
刘德荣[3]认为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体现了其对《伤寒论》方剂的研究,着重辨证心法,以阐明方义为首务。《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是熊宗立有鉴于《难经》文句古奥,用浅显易懂的文句注释而成,对初学者颇有帮助。《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则是熊氏在《南北经验医方大成》的基础上扩充、分类编辑而成。聂尚恒《活幼心法》是一部论述痘疹的专书,汇集历代医家所长,并进行利弊比较,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后世重视的痘疹专著。肖京《轩岐救正论》全面体现其重视元气、固本扶元的学术思想,系统论述其“元气中心论”的渊源及其特点,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该书又对医界补偏救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周易等[4]介绍了清代福建医家较重要的医著。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为我国历代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黄庭镜的《目经大成》是一部眼科总结性著作,既善继承,又敢创立新说,是中医学术史上重要的眼科著作。邓旒的《保赤指南车》以介绍儿科杂证诊治为主,对麻痘叙述尤详,兼内外妇科,病证治疗既采民间之长,又收经验诸方,足资临床参考。陈恭溥的《伤寒论章句》词简义明,对伤寒原著析疑启奥、节解句释的研究方法,为后人学习《伤寒论》提供了启示。陈修园的《南雅堂医书全集》包括的著作内容涉及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临床较好的参考书。郑奋扬的《鼠疫约编》由《鼠疫汇编》删减调整,增入自己临床经
1997-2008年明清时期福建医家研究述要
井运梅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建福州350108)
关键词:明清时期;福建医家;医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R-09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8)05-0070-03
收稿日期:2008-06-28
作者简介:井运梅(1984—),女,2007级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闽台中医药文献研究。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October 2008,18(5)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18卷第5期70
验而成,系统论述鼠疫的预防、辨证和治法,附有医案和验方。陶思渠的《十二经方议秘要》是经络理论与辨证选方相结合的医书,结合历代医家名方与个人经验,论述经络病证治疗方药,对研究十二经病证诊治有指导意义。
2明清时期福建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著作
2.1明代医家
2.1.1聂尚恒:陈代斌[5]认为聂氏所著《活幼心法》对麻疹各期证候的描述尤为肯綮,所拟治则、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推崇。根据书中有关麻疹治疗禁忌的内容,总结出治疗麻疹“四忌”:忌荤腥生冷风寒,忌骤用寒凉,忌误用辛热,忌用补涩。2.1.2熊宗立:陈国代[6]研究熊宗立刊刻医
书情况,认为其身兼医家与刻书家,著述、校注和刻印的中医著作达20余种,出版医书之多是源于明代闽北建阳刻书业和造纸业的发达。马茹人[7]分析熊宗立家族刊刻中医古籍的概况与特点,认为其刊刻医书侧重于医经、运气、医方及妇儿科等方面,具有芟繁择粹、从俗易解,继承传统、图文并茂,芟证类方、便于临床的特点;并通过介绍熊氏刊刻的《新编名方类证医书大全》、《瑞竹堂经验方》,说明其所刻书籍在我国雕版史上的重要地位。林慧光[8]就《〈妇人良方〉校注补遗》来评价《妇人良方补遗大全》的内容,探讨熊宗立在妇产科学的学术成就:①补漏会全,承前启后;②联系实践,新增验方;③针灸药并用,通权达变;④病证分类,纲领清晰。继承、发展了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丰富和发展了妇产科学。
2.2清代医家
2.2.1陈修园:刘德荣[9]研究陈修园《医学从众录》,认为该书以论治内科杂病为主,其学术成就是崇尚经典,论治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治证善撷前代名医之长,灵活变通,自成体系;重视收集推广民间简便灵验方药。崔为[10]探讨陈氏著作《伤寒医约录》,认为该书转载了龚廷贤、徐大椿等人的医著,也包含其自撰的韵文和医论,体现了其早期学术思想,其文献价值大于实用价值。崔为等[11]研究陈氏《医医偶录》、《医学逢原》、《家藏心典》、《伤寒医约录》,推断《医医偶录》非陈氏所作;后3本书虽非陈氏手订,但记录了他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是由他人编辑而成的陈修园医书。丁章森[12]认为陈氏《金匮要略浅注》不乏精辟论述及独到见解,文医一体,
不落俗套。王姝琛等[13]介绍陈修园《家藏心典》的版本特征、主要内容及编纂校订者的资料,初步认定此书是陈氏晚年学术遗产,他仅拟定编辑方针和体例,实际由别人执笔。该书是西医学传入我国以前最后一部大型综合性医书,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林慧光[14]认为陈修园《医学实在易》的特点是由博返约,从浅入深,对疾病分类简明扼要,系统辨证施治。郭选贤等[15]认为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特点有三:返博为约、深入浅出,以诗概要、易记精效,融汇百家、博采众长,是启发后学的重要著作。宿佩勇[16]认为陈修园治疟的临床思维与经验有独特之处,使用通治方时,注意在一般中兼顾特殊,明确掌握各个方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林慧光[17]认为陈氏对骨伤病症颇有研究,提出风、痹、痿证鉴别诊断,采百家之长,创制治腰痛新方。王姝琛等[18]对陈氏《家藏心典》运用八味地黄丸进行统计分析,认为陈氏精辟诠释了仲景八味地黄丸的内涵,并将八味地黄丸广泛应用于内科病症,及妇科及外科。赵富生[19]根据《医学三字经》,介绍陈修园将小柴胡汤用于治郁火咳嗽、疟疾、腹痛、胁痛、少阳病、产后病和呕、吐、哕证等,说明陈氏对小柴胡汤应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对陈氏学术思想的研究。林慧光[20]在校注《陈修园医书全书》之余,深感陈修园整理古医籍颇有特色,如注疏经典,衬注为长;返博为约,归类分析;编写歌诀,普及医学;纵评各家,采撷精华。并认为陈氏继承仲景“存津液”学术思想,对“亡津液”的病理、“存津液”的方法进行严密阐述,结合临床阐发自己独到见解,给后学以启迪[21]。2.2.2林开遂:黄素嫦等[22]以林氏《林氏活人录汇编》为对象,探讨其论治感冒的思想和方法。认为该书宗岐黄之训,集百家之长,以五脏辨病症,融五行论病机;感冒为肺金受病;冒风十死之辨;感冒之脉与治法。
2.2.3陈恭溥:相鲁闽[23]认为陈恭溥《伤寒论章句》一书是在清代医者重药轻针的情况下问世的,《伤寒针灸穴解》附于最后一卷,特点是在伤寒针灸腧穴各论中增加了穴解,用中医理论解释腧穴的功能和应用范围,阐明针灸腧穴治疗疾病的道理,使理、法、方、穴、术成为一体,学术意义在于通俗的指导学习《伤寒论》各种针灸法。林恩燕等[24]介绍了恭溥的生平及《伤寒论章句》,认为该书是注释发挥仲景学术著作较突出的一部。陈氏以《伤寒论直解》和《伤寒论集注》为基础,按照伤寒六经条文的章句,结合自身行医经验,详加注解,并附六经经气经脉的理论,解释《伤寒论》的每个处方,
第5期井运梅:1997-2008年明清时期福建医家研究述要71
附以伤寒的各种针灸心法,内容比较简明。2.2.4雷少逸:林慧光[25]探讨雷少逸治妇人时病的特点是:时病经行,必审先后以辨寒热;妊娠时病,胆大心细祛邪护胎;产后时病,脉证合参当分虚实。认为雷氏不仅善治时病,尤能抓住妇人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脉证合参。
2.2.5邓旒:陈贻庭[26]认为邓旒虽为儒医,但乐于接受新学,是福建最早掌握应用牛痘法的医生之一。其著作《保赤指南车》论治麻疹详尽具体,切合实用。该书介绍了数十首方剂及出疹后的保养调理等知识,对麻疹发生机理和治则亦有独到认识,同时谈及痘症的预防和诊治。此外,采用诗词歌赋记载医学知识,是《保赤指南车》的一个特色。2.2.6力钧:林恩燕等[27]介绍力钧生
平。青少年时治儒习医,成年后悬壶济世,医术精湛,名震八闽,中年后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及创办学堂,治病兼用西药,晚年移居北京。他极力主张中西医学理“宜兼求并进,不可偏执”,成为近代中西医结合的先行者和佼佼者,并嘱咐儿子要将中医书籍翻译成西文供欧美学者研究。
2.2.7黄庭镜:邹淑凡等[28]介绍了清代眼科大家黄庭镜所著的《目经大成》中的针灸疗法,认为其图文并列,首明经穴;治法详实,疗效快捷。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福建涌现出很多医家,近年来对这些医家的研究多集中在总结其医学著作和治疗经验,从而探索其学术思想,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丰富了福建古代医学发展的研究。但是,由于福建名医数量相对较少,加之大量医家未有医著存世,这给明清福建医家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今后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对现存古医籍孤本、珍本深入研究,对未予研究的医家及其学术思想加强挖掘探讨。
参考文献:
[1]丁春.福建古代儒医转换问题的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52-54.
[2]刘德荣.民国以前福建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2):46-47.
[3]刘德荣.明代福建5部重要医著评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5):50-52.
[4]周易,刘德荣.清代福建医家编撰的部分医籍述评[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1):53-55.[5]陈代斌.明代医家聂尚恒麻疹“四忌”浅识[J].中医药学刊,2003,21(9):1469.
[6]陈国代.熊宗立刊刻医书概述[J].中华医史杂志,2003,33(1):27-29.
[7]马茹人.杏林种德,杏苑留芳——
—熊宗立刻书概况与特点[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6):20-21.
[8]林慧光.熊宗立在妇产科学的成就初探[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7,7(1):4.
[9]刘德荣.陈修园《医学从众录》的学术成就探讨[J].中华医史杂志,2000,30(3):169-171.
[10]崔为.《伤寒医约录》钩沉[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3):132-134.
[11]崔为,苏颖.陈修园著作真伪辨疑[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15-1716.
[12]丁章森.论《金匮要略浅注》的学术特色[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6):452-453.
[13]王姝琛,崔为.陈修园《家藏心典》探赜[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76-77.
[14]林慧光.《医学实在易》学术特点探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2):37-38.
[15]郭选贤,张留超,吴毓敏.评介《医学实在易》的特点及价值[J].河北中医,2003,25(1):77-78.
[16]宿佩勇.刍议陈修园治疟[J].吉林中医药,2005,25(2):3-4.
[17]林慧光.陈修园论治骨伤病症经验举要[J].中医药学报,2002,30(5):50-51.
[18]王姝琛,崔为.陈修园《家藏心典》八味地黄丸运用举隅[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5):266-267.
[19]赵富生.从《医学三字经》看陈修园应用小柴胡汤的经验[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8):44-45.
[20]林慧光.陈修园整理古医籍思路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5):7-9.
[21]林慧光.陈修园对《伤寒论》存津液的发挥[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1):46-48.
[22]黄素嫦钟秋生.《林氏活人录汇编》论感冒简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7):1135-113
6.
[23]相鲁闽.陈退翁与《伤寒针灸穴解》[J].中医文献杂志,2000,18(1):36.
[24]林恩燕,陈炬烽.清代福州名医陈恭溥与《伤寒论章句》简介[J].中医文献杂志,2007,25(1):54-55.
[25]林慧光.雷少逸治妇人时病特点初探[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7,7(3):38-40.
[26]陈贻庭.清代闽北儿科名医邓旒和《保赤指南车》[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4):50-51.
[27]林恩燕,郭永新.中西医结合的先行者力钧[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6):374-375.
[28]邹淑凡,邹卫宁.《目经大成》中的针灸疗法[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1):3.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第18卷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