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的名称来源介绍
最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一书中,就记载了指南针的原型——司南,“先王立司南
以端朝夕”;并在东汉王充《论衡》中便记述了司南的具体形制,“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且,指南针不但最早为中国发明,并随后演变成罗盘并应用于航海事业上。北宋朱彧
所著《坪洲可谈》一书中,最早记载了航海中使用指南针的情况,“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观指南针”。其后,南宋福建路市舶司当时管理对外贸易的政府机关
提举赵汝适在所著《诸蕃志》中提到,“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
厘之差,胜似系焉”。
就在这一时期北宋末南宋初,约为1180年左右,中国的指南针或者说罗盘通过阿拉
伯商人传入欧洲。此后,罗盘在世界航海事业上被广泛应用,因此才有15世纪-16世纪欧洲人的世界地理大发现。这一切,按照中国官方的历史教科书来看,由于这一渊源关系,
欧洲人的指南针亦是应来“指南”。
后来查了一下大英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指南针词条,才发现事情远非“指南”一说这么简单。
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有两个不同的词条来解释:
第一个词条为“direction determinants”,即方向指定仪器,解释如下:“中国古
代四大发明之一,有磁指南和机械指南两种,磁指南发明于公元前3世纪,称为‘司南’……机械指南仪器为指南车,约在3世纪发明……”
第二个词条为“compass”,译为“罗盘”,即通常意义上用于航海的指南针。解释
如下:“航海或勘测时在地球上使用的基本测向仪器,……最老、最常用的罗盘为磁罗盘,……12世纪,显然中国和欧洲的航海家都各自发现,一块天然磁石,一种自然界存在的磁性矿石,漂在水中木棒上时总是指向北极星方向……”
两个词条其实是对指南针作了区分。一种是在陆地上、较简单的指南仪器,源于中国
司南也应该仅仅使用于出产在中国的指南针,另一种是用于航海和勘测上、较专业的指北
仪器,欧洲和中国同时出现,无先后之分。
分歧就这么出来了,对比这两个词条,发现大英百科全书似乎把“中国是最早发明指
南针”这一说法完全给推倒了,因为在欧洲历史上,罗盘才是真正的“指南针”,并在欧
洲人发现新大陆、争霸海权和开拓殖民地等近现代历史的决定性事件中,与火炮和航海术
一样扮演了功不可没的角色。对“中国古老的指南针”不但否定,而且用了两个不同的词
条加以区分。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也有指南针和罗盘磁罗盘两个词条,但不论是对指南针的解释,还是对罗盘的解释,都最终追溯了到战国的“司南”,这两种不同的指向仪器是同源关系,而没有像欧洲观念中区分的如此泾渭分明。
因此,康熙的说法和佩雷菲特对其的嘲笑便有了答案——显然,康熙认同指南针和罗
盘同出一源,用来指南,而作者佩雷菲特则按西方人的观念,认为指南针显然应该是罗盘;佩雷菲特则认为,罗盘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与中国的“司南”没有必然联系,罗盘用来
指北,而中国的司南则用来指南。这似乎是一种不同文化背景上的误解。当然,罗盘和
“司南”到底什么关系,还是各有各的说法。
此外,佩雷菲特对康熙固执地认为指南针用来指南作了解释。他认为,康熙之所以认
为指南针用来指南,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南是四个方位中最尊贵的方位,皇帝的御座、宫殿、陵墓,寺庙,甚至紫禁城,一切尊贵的建筑物都朝向南方。他继续写道,“虽
然皇帝是来自北方的满人,他的论据却是始料不及的:‘在北方,一切活动在凋萎,在衰亡。吸引磁针的力量怎么可能来自北方呢?’……‘力量、精气和繁荣都在南方’”。
听佩雷菲特一说,似乎也不无道理。但,中国史书上对司南的记述确实为“其柢指南”,并没有因为后来“南”变成了一种皇帝尊贵的象征才改的方向。这位曾先后六次访
问中国的法兰西学院院士,用这种说法来解释康熙认为指南针指南是合理的这一固执的想法,到底算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是误解呢?
中国人认为指南针指南,欧洲人认为指南针指北,皆合理。因为现在的指南针为棱形,指针两头均衡,并非如“司南”只有一个杓柄,指南指北之争,似乎徒费口舌。
指南针作为一种指向仪器,在我国古代军事上,生产上,日常生活上,地形测量上,
尤其在航海事业上,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代航海业相当发达。秦汉时期,就已经同朝鲜、日本有了海上往来;到隋唐五代,这种交往已经相当频繁。而且同阿拉伯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已经很密切。到了宋代,这种海上交通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庞大的商船队经常往返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
线上。海上交通的迅速发展和扩大,是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分不开的。在指南针用于
航海之前,海上航行只能依据日月星辰来定位,一遇阴晦天气,就束手无策。唐文宗开成
三年公元838年,日本和尚圆仁来中国求法,后来写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文,描述
了在海上遇到阴雨天气的时候混乱而艰辛的情景:当时,海船的航向无法辨认,大家七嘴
八舌,有的说向北行,有的说向西北行,幸好碰到一个波绿海浅的地方,但是也不知道离
陆地有多远,最后只好沉石停船等待天晴。
而在指南针用于航海之后,不论天气阴暗,航向都可辨认。史籍中最早记载到指南针
用于航海的是在北宋。朱彧yù在他的《萍洲可谈》一书中评述了当时广州航海业兴旺的
盛况,同时也记述了中国海船在侮上航行的情形,说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
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时海上航行还只是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日子里才用指南针,这
是由于人们对靠日月垦辰来定位有一千多年的经验,而对指南针的使用还不很熟练。随着
指南针在海上航行的不断应用,人们对它的依赖也与日俱增,并且有专人看管。
南宋吴自牧在他所写的《梦粱录》中说道:“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
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由此也可以看出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地位和作用。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仪器了,不论冥晦阴暗,都利用指南针
来指航。而且这时海上航行还专门编制出罗盘针路,船行到什么地方,采用什么针位,一
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
指南针的发明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辛勤研究和不断的改进,逐渐发展
而制成的。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河北邯郸武安磁山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山
一带一带。据史书记载,最初人们发现天然的磁石能吸铁,继而又发现磁铁利用地磁吸引,总是指向南端,从而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年代,人们用天然磁铁矿琢磨成当时称为“司南”的指南针。还发明了一种车上安装木头人,车子里边有许多齿轮,无论车子如何转动,木头人的手总是指向南方的“指南车”。公元一世纪初,即东汉初年,王充在《论衡》中
记述了磁勺柄指南的史实。但“司南”等由于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容易失去磁性,使用
起来既不方便,效果又不很好。在北宋时,著名的科学家沈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物理
方面又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利用人工磁化法制成了使用方便、效果较好的指南针,就是
用天然磁石上磨擦后带磁性的钢针来指南。此法制成的各种指向性的仪器,虽然在形状上
和装置方法上有新的发展和差异,但其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
到了宋代,劳动人民掌握了制造人工磁体的技术,又制造了指南鱼。指南针的发明是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极具实用价值的指南针。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磁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人认为,磁石吸铁,有如慈母怀子,因此在先秦的许多文献中,多将“磁石”写
作“慈石”。战国后期的哲学家韩非的著作中,不但有关于磁现象的记载,而且有把磁性
用于辨别方位的记载。这表明,在那时人们已开始用磁石来制造最初的罗盘。
到了西汉时期,中国古代磁学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
曾有过这样的记述:“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说明,作为指南针前身的司
南在当时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材料:缝衣针、蜡烛、铁丝、冷水、透明塑料瓶、铁锤、细木棒
制作方法:
1.用铁丝缠住缝衣针,然后放入火中烧红,之后马上浸入冷水中冷却。要记住:浸的
时候一定要把针按南北方向摆放,这样针才能变成小磁针。还有,你一定要小心别烫着!
2.把塑料瓶剪去口,用铁锤在底部的中央扎一个孔,然后把细线一端拴在小磁针的中部,再把线从孔中穿过。倒立塑料瓶,使小磁针慢慢静止,这时你会发现,小磁针的一端指向的是南方,另一端指的是北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