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街空间设计的案例1
密尔顿肯尼斯商场(Milton keynes Center)所采取的整合方式,就是根据购物街的主要结构体的系统韵律,来将模距统一。该商场以结构框架主钢柱其精确的6公尺×6公尺格子为基础,组成密斯式的结构系统,并延伸到购物街的二侧。分割出租店面的隔户墙,就对齐著这些柱子的位置,空间较大的承租店面,面宽可以横跨好几个柱距,在柱列的主框架里,购物街的玻璃框架,成为第二层的架构系统,从底到顶,贯穿整条购物街。 这一种设计方式的问题在于,以购物街主架构为主,屋顶架构及店面分割模具为辅的设计,为了使三者的分割模矩达到整体和谐性,主架构必须作出某些牺牲,而且,这种设计方式,并不一直是无往不利的。从完全相反的角度来看,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是, 找出后二者分割模矩的水平带秩序,以它来发展出购物街的建筑特色。休士顿与达拉斯的盖乐瑞雅购物中心,就是采用这一种形态;在这二个商场当中,整条购物街最主要的架构,就是抢眼的水平带,购物走道为悬臂式,悬挑在贯穿商场中央的挑空周围,而各层楼面就从不同位置,架设横跨挑空的空桥。支撑这些楼板的结构柱,隐藏在商店正立面的后方,商店正立面被视为水平楼面的装饰带,玻璃拱顶则覆盖在挑空的最上方。在这一种设计手法的营造之下,二个商场出现一些出挑极大的悬挑走廊(在9.1公尺的结构格子中,悬臂梁的出挑部份甚至长达7.6公尺),使购物街宽敞的水平尺度,达到相当戏剧化的效果。 假使一般人认为,密尔顿肯尼斯商场,将垂直的结构元素与商店正面重叠在一起,并减低店家个别单元感觉的设计手法,以及盖乐瑞雅购物中心将主要的结构柱列,隐藏在店面后方的设计手法,的确解决了出租单元的分割方式与主要结构之间,潜在的设计冲突,那么,第三种设计手法,将会是把垂直结构拉到商店的前面,让两个系统各自表达其分割秩序,但是却互不冲突。除了某一些早期被保存的建筑物,其主要结构太过于突兀挡著店面之外,目前这一种设计手法,已经变成标准的设计原则,特别是在设计多楼层的购物街中层或上层楼面的时候,上层的购物柱廊夹在结构体与商店正立面之间,同时其独立的圆柱结构,也为商场空间形塑出一个强而有力的视觉秩序。 依顿商场是第一批完全采用此设计
手法的商场之一,粗壮的主结构,连接了中央空间的墙面,其比例与中央空间的尺度,十分相称。该商场的柱列采用圆柱,在较低的楼层部份,圆柱与商店正立面结合在一起,并装上透明玻璃门,以免遮住了圆柱造型。圆柱的顶端有一条大梁,上面加盖了一长条的圆弧拱顶,也是一个独立的轻钢架结构。 多产的美国规划设计专业者——RTKL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事务所(RTKLAssociates),在其所设计的一系列近作当中,将这种清楚展现三种购物街系统之设计方式,发扬光大,并做了多方面的诠释。
位于巴尔地摩的欧文斯麦尔斯市镇中心(Owings Mills Town Center,1986年开幕),可说是圣路易斯购物中心结构系统的『简单版』,该商场的设计采用二层楼的购物街,方柱柱列从低层楼起,往上直接撑著横跨上层走道的短梁,而接在柱头上面的结构体,是一连串长方形透空的钢桁架,以支撑购物街的屋顶。类似的语汇,在也被运用在西雅图的西湖购物中心(Westlake Center,1988年开幕)其中央购物街的四个楼层中。 圣路易斯购物中心里的柱列,其背后所隐含之后现代主义的古典意象,在RTKL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另一个购物中心案例——位于路易斯安那州肯那(Kenner)的游憩场购物中心(Esplanade,1985年开幕,1986年陆续完工)当中,更清楚直接地表达出来, 在该商场里,二层楼购物街之『中殿』空间的柱列,目前与二侧的结构体,完全脱开,只支撑著中央空间的屋顶。该商场以颜色特别绿的『牌楼』式结构体,来设计这些中央柱列;这些『牌楼』式结构体,是以模子铸出来的、富装饰性的成品,内藏著细长形、内嵌式的照明灯具。在这个设计案当中,一项很有趣的特色为,嵌在墙上之半圆柱的次要韵律,它呼应了中央结构体的大柱子造型,但是以较小的尺度呈现,该元素用来装饰承租店面之间隔户墙之墙厚露在店面上的部分。这个如桥墩般的元素,由商场所有人统一提供兴建,但是算在承租店家的支付费用里,并附带在每一个店家的门楣上,加上一条细长带,让整体形成一条凹槽,以统一控制各家店面的设计,使其在视觉上从周围的主要结构中,突显出来,这样的设计手法,也运用在圣路易斯购物中心里。 在这几个案例当中,都采用轻钢架或铝框架的购物街屋顶;屋顶与支承屋顶之主要混凝土结构的格子系统,在尺寸上作整合,但是无论如何,屋顶与主结构还是各自独立的结构体;屋顶的特色,只局限在于屋顶顶层的区域。在西城阁商场(Westside Pavilion)的购物街当中,裘·杰帝(Jon Jerde)试著将这些主要结构与次要结构的元素,整合在一起,至少在视觉上让人感觉它们是一体的,他将玻璃屋顶的钢管构件,往下延伸,贯穿支撑梁的部分,然后,再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犹如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框著有钢梁穿过去的主结构体,因此,阳台的宽度大小,
就根据上面几个购物街楼层的边缘与店面间之距离而决定。其所产生的效果,不仅是将购物街空间里的二个结构系统,垂直地串联起来,同时,也运用二者之间的对比,丰富了购物街的视觉特色,并提供某一些尺度的元素,扣在主要结构体上(采用类似阳台与走廊的构件,在沿街建筑物的主要结构上,你可能常常都会看到这些附加的元素)。利用挂在次要结构上面的球体灯具、广告旗帜、以及挂招牌的架子,使这些次要的结构体,在空间中更加明显。购物街设计之案例(2)
在洛杉矶的核心广场/圣塔安娜商场(Main Place/Santa Aha,1987年开幕),杰帝更进一步地发展次要结构,使它就像主要结构的陪衬物。比较短的南北向购物街,从诺斯庄百货(Nordstrom)通到美食街,夹在极超大尺寸的柱列当中,横跨在上面的是非常醒目的桁架造型,以呼应屋顶的桁架结构。再一次,标志、铺面、与店面,在这个建筑语汇的对话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性角色。在长向、弯曲形的东西向购物街中,以一个不对称的结构体支撑著屋顶,并结合一些元素,这些元素令人想起西城阁商场的特色。在南向、店面装著角窗般的玻璃橱窗的那一侧,低楼层设计了混凝土圆柱列,然后直直地往上立起,穿过上面的高楼层,托著一根侧面开圆孔 的钢梁,就好像西城阁商场的斗拱一般,在这根钢梁上面,焊上一排钢管短柱,以支撑著覆盖著整条购物街、以格子状框架构成的轻钢架屋顶结构。南侧的这一片屋顶,往弧线形北侧屋顶的方向,斜搭过去,然而,北侧屋顶的支撑物则是钢制的双柱,直接从地面立起,直通最顶端,撑住屋顶。 一家开在伦敦坎纳瑞码头(Canary Wharf)的购物中心,展现了一种特别优雅俐落的设计手法,来处理购物街主要结构与次要结构的设计。在该商场中,低楼层的二层楼面,以独立的、有横楣的购物街结构体,上面支撑著从这些柱子再分支成好几根的钢管柱,这些较小根的钢管柱,也一样撑著上面高楼层的二个楼面,然后撑著顶端的玻璃屋顶。这个设计案,同样结合了RTKL联合事务所最有名的设计精华,就是利用一条退缩带,使商店店面与购物街结构体的内侧,可以清楚地断开来。 最后,在班哲明·汤普森所设计的、以混凝土与钢所构成的节庆式市集广场系列建筑物当中,无论是从巴尔地摩的港湾广场(Harborplace),杰克逊谷码头(Jacksonville Landing),同样的主题被发扬光大,使建筑物最后的完成面,达到更简洁的效果。举例而言,在湾畔市集广场(Bayside Marketplace)之市场仓库式建筑的中央走道空间里,购物街的二侧都各有一排弧形排列的混凝土圆柱,支撑著斜屋顶的超大钢结构。这个超大的屋顶结构里,还以小钢管支撑著屋顶框架。然后在这个简单的架构之上,再将一组次要的构件,用螺丝栓合在上面,诸如:
玻璃板、烤漆百叶钢板、内加钢丝网的保全门窗、帆布遮雨(阳)篷、招牌、指标、照明设备……等等。从这个设计手法所产生的简洁性、不正式性、与开放性的组合,使得主要结构与次要结构完整的面貌,还可以从其周围五彩缤纷、杂乱不堪的卖场空间,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