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分析的3个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也好,Y方法论、Z方法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一些思考框架和方法,如何把握需求、提炼需求,还是需要我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多聊、多看、多做。
无论是市场营销还是产品设计,“需求”这个词,是最频繁被提及的词汇。
在市场营销领域,无论是新的产品的研发设计,还是制定推广活动方案,我们需要做的是“消费者洞察”。所以市面上有大量的调查公司,帮助品牌通过问卷、焦点小组访谈等方式,收集用户反馈,以求获得insight。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行业兴起和产品经理岗位的火热,“需求”一词有反复被提及,需求分析成为产品经济的必备技能之一;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搜索8,226条结果。
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也好,Y方法论、Z方法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一些思考框架和方法,如何把握需求、提炼需求,还是需要我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多聊、多看、多做。
需求的第一个层次:需求的忠实记录者
腾讯推崇产品文化,其有一个著名的「10/100/1000法则」:即每位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 10 个用户调查,关注 100 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 1000 个用户体验。
于是,很多产品经理,特别是刚刚进入产品领域的新手,每天将“用户需求”、“使用场景”这些词挂在嘴边,并践行腾讯的「10/100/1000法则」,每天都在记录用户的反馈和槽点。
能坚持倾听用户反馈并记录用户需求,固然不错,然而这还不够。
举一个小例子。早些年,针对B端广告主制作视频素材的需求,做了一个小工具,小白用户选定模板之后按规定上传图片或者视频,就可以渲染出一支质量还凑合的视频,并且可以直接推送到投放后台。然而,很多广告主在后台留言,希望能开放下载功能。这个时候,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否需要开放下载?
需求的第二个层次:需求的挖掘机
多问一句Why,发掘需求背后的动因。通常情况下,用户通过语言或者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最直接的功能指向。
每一个功能指向背后,都暗藏着一个刺激因素,这个刺激因素才是用户真正希望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挖掘出需求的来源,那么产品经理基于此设计的解决方法,也不会真正解决用户问题,或者给用户的解决办法不是最优解。
接着上文提到的开放视频下载功能为例。用户希望下载视频,而不是我们此前设定的生成→推送的使用路径,必然是在这个链路中某(几)个出了问题,并提出了以下2个假设:
视频质量不及用户预期,用户下载下来之后,会进行重新剪辑;
视频推送到投放后台的时候有问题,导致用户希望绕过这条链路。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去看了用户最后使用的视频素材,发现并没有二次加工的痕迹,即下载下来的视频是什么样,在投放时还是什么样。也就是说,视频质量并不是造成用户希望开放下载的原因。
于是,我找了有类似需求的用户一一聊,问他们下载下来之后,会有哪些操作。
答案竟然出奇的简单:下载之后,对视频重新命名,然后重新上传,因为在投放后台中视频素材量级非常大,之前推送之后,经常无法跟已经在库中的视频区分开来。
需求的第三个层次:系统地思考需求
每一个产品都可以视作一个小的系统。系统由元素、元素间的关联和目标构成。
当我们收集需求的时候,更多地是在关注元素,经常会忘记元素间的关联和整个产品的目标,也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们针对用户的反馈,做出了完善的解决方法,然而基于该方法的功能上线之后,会不会影响到其他功能?会不会有其他连锁反应?
苹果一向被视作设计的标杆。然而其一款鼠标的充电口却在鼠标下方,导致充电的时候无法正常使用。当然,有些人视作是为了追求极致的美观,但是牺牲用户体验的美观,是否是最优选择?
再比如我们经常吐槽的家庭中的插座,两孔与三孔的插孔经常不能同时使用。
上次我在网购时,吊起某支付软件时,我突然想起要买另外一个商品,于是双击Home键想回到电商App中,结果指纹识别成功成功付款了。
这样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