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需求分析报告
打从接触产品管理至今已有8年了,中间也换过一次行业,深觉一旦掌握基本技能加之恰当的方法,行业壁垒没有想像中那么大,毕竟都是IT产品相关的工作,还是大同小异的。我是一直在产品管理的路上乱闯乱跳,工作经验积累的已经不少,但总是觉着没有任何提升,没有自信就容易否定自己。所以,痛定思痛,还是沉淀一下,仔细总结总结历往遇到的问题和那些没能完美跨过的坑。没有总结的人生,永远都是瞎混。所以,先从需求入手,聊一聊需求分析那些事儿。
需求分析可以分这几个阶段:需求收集-需求调研-需求梳理-需求评审。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思路,也有对应不同的输出物。
一、需求收集
在这一点上,通信、传统IT项目可能有别于传统互联网,需求的产生和提出,通常会有其发起的业务部门,即业务Owner。业务Owner需要深度参与到项目中来,要对需求负责,要协调业务流程梳理,要进行业务测试,并决定是否上线。运营商行业的业务Owner我接触比较
多是信息化部、业务支撑部。原则上讲,业务Owner需要提交一份业务需求,但有时也只是口头传达有个什么样的需求,具体调研时候再来谈。
1、需求的接收
业务Owner会有哪些需求通常都是提前预知的。打个招呼,会有个什么类的需求要找你做。可能暂时无法接收,可能业务Owner还没能想好,那么可以约定相关需求的提交时间。大家都比较忙,作为接收人,要提前排好接收时间,同时到约定时间前也提前提醒一下对方。
对于项目背景、建设目标、需求提出部门、业务负责人、用户群及使用量,可以提前做些功课,收集信息,收集的途径可以多方,适当时候也可以收集一下类似的需求/产品。
如下信息尽量在需求分析前先搞清楚:组织架构、职责、角色、使用人员的梳理。
2、需求的主动收集
互联网产品往往没有业务Owner,产品做成什么样子,需要产品经理主动去了解。基于此
背景,需求的收集可以有用户访谈、意见收集、问卷调查等等。这里我经验有限,就不展开来讲了。日常用的最多的就是各种竞品分析,哈哈
二、需求调研
向客户和相关部门开展调研工作:了解业务、现状、痛点、角色责任人等;
1、需求调研需要覆盖如下人员:业务负责人(主要负责整个系统的建设)以及关键人群(日后使用者,可能包含多部门的多人);
2、对于业务需求,要发扬刨根问底的精神,了解业务到底要干什么,这么做到底为什么。
3、如果是系统改造或新建系统与其他系统有关联,以下事项不可或缺:对本系统或其他系统的影响评估;本系统或其他业务系统的痛点问题分析;
4、不能忽略异常流程、人员组织机构变动的实际情况;
这里重点再说一下第二点,发扬刨根问底的精神。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跟我们打交道的人都是IT出身,这些技术爱好者们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跳过业务需求,直接
告诉你怎么实现,头疼不已,一定不要让他们牵着鼻子走。可以探讨技术实现,但是一定记住这不是主要目的,业务部门的人立足于当前的自身需求,考虑的实现一定不是全面的、合理的、满足产品规划的。如果让业务部门的人直接决定,那要需求分析人员干嘛呢,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需求调研时,秉承一个原则,技术实现问题,下阶段再讨论,我们专注于业务。
至此,本阶段结束时,输出物应该有初版的业务需求书。
三、需求梳理
根据客户需求输出系统方案,包括:业务流程、业务规则的确定、系统功能架构、功能描述,以及与外围系统间关系。这一阶段,是思考和创作的阶段了。说几个重要的输出物:
1、完整的业务流程图,需要表示出正常和异常流程;
2、需求说明书,功能点业务逻辑写的尽量详细,要保证文档的质量,check一下原来讨论的结论;
3、页面原型DEMO,提供给业务部门确认,为业务UI的设计提供依据,对于前台的要求可体现在原型中;
4、列表数据的展现顺序,尽早确认,以免后续频繁调整频繁复测;
5、状态转换图,可帮助设计人员更好的考虑异常,也方便指导开发;
此阶段可提前与业务部门约定,对于业务不清晰、职责不明确的需求,考虑后续迭代
四、需求评审
完成需求内部评审及用户最终确认,这一阶段需要进行需求收敛,切忌发散。
1、召集内部评审,根据评审的结果进行调整;
对于重大变化提前与相关人员确认,预料到的问题不要等到需求确认时再提。评审之前一定要内部达成一致,一定要内部达成一致,一定要内部达成一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对于需求/DEMO版本的迭代,内部评审时因为版本太多大家看的不仔细,每版都要描述一下有哪些重点变化。
2、与用户进行最终确认,确定上线要求及是否需要分阶段;
邮件确认的话,时间要预留一周;往往复复的,需要几轮。对于需要分阶段的,不急着给出下阶段时间,因为有些需求,等下阶段再评估的时候很可能已经不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