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钙素与骨质疏松
王 兮 综述 郑明慈 审校
骨钙素(osteocalcin,OC)是含量最丰富的骨非胶原蛋白,由成骨细胞分泌,其功能尚未完全明了。OC水平与成骨细胞活性成正相关,可以反映骨形成与骨转化的情况,在各型骨质疏松症中都有特异性的改变,比其他生化指标敏感、特异性高,常用来指导骨质疏松症治疗及疗效观察。
标签:骨钙素;骨质疏松;成骨细胞
OC是由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特异性非胶原蛋白。血清中OC水平变化,直接反映成骨细胞活性,是成骨细胞功能和骨质矿化的特殊标志物,作为骨转换标志物逐渐被临床运用。骨质疏松症(osteope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易发生于老年人。低骨量、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变、被破坏是其特征。OC作为骨代谢的标志物之一较易测量,可用于骨质疏松及其他骨病的诊断及药效的监测。
1 骨钙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征
1.1 骨钙素的理化特征
骨钙素(OC)又称骨г-羟基骨蛋白(BGP)或骨依赖维生素K蛋白[1],是由成骨细胞及肥大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含49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5.8ku。其等电点为pH=4.0,荷负电时pH=8.9的强酸性蛋白质。由于它的负电荷密度和小体积,在20%和10%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pH=8.9时可做电泳分析,比移值分别为0.57和1.0[2]。OC的分子结构特征包括:①其17,21,24位有3个羧化的谷氨酸残基,为Ca 2+ 结合氨基酸。②Gla螺旋:为Ca依赖的紧密α螺旋结构,这种构象使Gla突向同一方向排列,以促进其与羟基磷灰石的结合。③羟基末端折叠:潜在的与细胞受体和细胞外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OC是在骨中含量最丰富的胶原蛋白,约占骨非胶原蛋白的15%~20%,占骨总蛋白的1%~2%[3]。
1.2 骨钙素的生理功能
OC的生理功能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化学结构可以提示其与羟基磷灰石具有相互作用。早期研究认为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抑制异常的羟磷灰石结晶的形成,抑制生长软骨的矿化速率[4]。体外研究显示OC为成熟骨细胞的标志物,当骨组织矿化和成骨细胞分化增加时,OC也随之特异增加[1]。抑制前矿化新羟磷灰石结晶的形成和血清钙离子
和磷酸盐向骨的流动是骨钙素保持正常矿化作用的机理[5]。
近期研究发现破骨细胞的趋化与分化也受到骨钙素的影响, 骨钙素的羧化末端对破骨细胞的前体有化学诱导作用,可能具有调节骨吸收的作用[1]。实验表明人成骨细胞确实表达骨钙素受体,属于G蛋白耦连受体超家族成员,通过与成骨性谱系细胞的骨钙素受体结合而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6]。以上两点说明OC不仅调节成骨过程,而且可以诱导破骨细胞活性,所以OC的生理功能尚待进一步明确。
1.3 骨钙素的表达调节因素
OC的表达受到体内激素、维生素和细胞因子等的调控[1]。多种激素可调节OC的表达,如维生素D、维生素A、维生素C、甲状旁腺激素(PTH)、生长激素等可通过不同途径促进OC mRNA的表达。而糖皮质激素则可以下调OC的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K对OC的调节,OC是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蛋白,当机体维生素K摄入不足的时候循环中将出现羧化不全的OC(ucOC)。有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当维生素K摄入量低时,妇女髋部骨折危险性增高,血ucOC浓度升高,而补充维生素K可以降低循环中的ucOC,髋部骨折的危险性也降低[7]。这项发现可用于指导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
2 骨钙素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osteoperosis, OP)的特点为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 易于发生骨折, 矿物质与骨基质等比例减少[8],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内分泌因素、营养因素、骨细胞调节因子及药物影响等因素均可导致发病。OC可以反映骨形成与骨转化的情况,故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及选择治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型,继发型和特发型三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占90%,又分Ⅰ型和Ⅱ型。Ⅰ型: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明显下降, 故骨形成虽快, 但破骨更快, 属高转换型; Ⅱ型: 老年人骨量丢失缓慢, 属低转换型。绝经后妇女约历时5~10年, 随着增龄也进入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占9%~10%,是因疾病、药物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如柯兴综合征、糖尿病、性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肾性骨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肝素、抗癫痫药物及酒精中毒、风湿病、类风湿病、太空失重状态等。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少见,多有遗传史。
2.1 骨钙素与原发型骨质疏松
蔡桂英等[10]在其实验中证实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血清骨钙素(S-BGP)水平较高,表明该阶段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其骨转换率,特别是骨形成率明显高于成人,自20岁以后S-BGP水平明显下降。随后逐渐趋于稳定,表明该阶段骨吸收与 骨形成渐趋缓慢 ,并形成动态平衡,随年龄增长,40岁以后S-BGP水平略有上升,特别是女性因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刺激破骨细胞活性,骨转换率增加,在绝经后十年更是如此。60岁后S-BGP水平又渐趋下降,该阶段骨吸收基本保持一定水平,而骨形成下降,男性明显的骨量丢失出现在65岁以后绝经后妇女血清E水平下降,E与BMD呈正相关, 说明雌激素缺乏是绝经后骨质丢失的重要原因。绝经后妇女血清AKP,BGP水平升高,FCa/Cr比值亦升高,BGP与AKP、FCa/Cr比值呈正相关,BMD随YSM增加而下降,以绝经早期为显著[11]。雌激素与雄激素在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正常人性激素作用于骨组织使骨组织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老年人成骨和破骨反应均有降低。 老年人S-BGP水平较低,而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S-BGP较正常老年人高[12],说明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在骨质吸收的同时亦有骨质的合成,S-BPG的升高是成骨细胞对骨质吸收的代偿反应。
2.2 骨钙素与继发性骨质疏松
Graves’病患者骨代谢紊乱,在过量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发生变化[13]。甲状腺素可直接刺激破骨细胞增强对骨的吸收,使骨的破坏大于骨的重建表现为骨质疏松[14]。有实验证明Graves’病患者血清BGP与T3,T4,FT3,FT4 呈正相关[13]。糖尿病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病,但是由于病情发展缓慢往往未能引起临床足够重视,有的直至发生骨折方才得到关注[15]。胰岛素受体存在于成骨细胞,胰岛素作用于此受体可以促进PTH、1.25-(OH) 2D 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对成骨细胞的作用使其活性增加。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减少,所以成骨细胞活性降低,血清BPG下降[16]。肾性骨病是慢性肾衰常见的并发症.慢性肾衰者肾实质破坏、肾的1.25-(OH) 2-D 3的生成减少,致使钙磷代谢异常,发生高血磷、低血钙和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TH水平增高可刺激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产生、分化和成熟,使两者活性增强.从而造成骨的高转换性损害。慢性肾衰患者的S-BGP较正常人升高[10]。
3 骨钙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骨钙素作为成骨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异性蛋白,一方面能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但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骨转换[17]。碱性磷酸酶(ALP)曾经作为骨形成重要指标,但由
于血清ALP是多种同工酶的总和,易受骨外因素影响,反映骨特异性低,而血清OC更能精确反映骨形成过程[18]。各型骨质疏松患者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血清OC均有特异性改变。因此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监测中,血清OC的测定有着更大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刘红,廖二元,伍贤平.骨钙素与代谢性骨病[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4):239-240.
[2] 郑樱,纪树荣,周红俊,等.骨钙素与脊髓损伤[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56-58.
[3] 齐振普,张秀明.血清骨钙素测定技术与临床意义研究进展[J].中国厂矿学,2001,14(2):156-157.
[4] 李恩,薛延,王洪复,等.骨质疏松鉴别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4.
[5] 李安荣,周婴,周晓琳.骨质疏松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25.
[6] BODINE P V,KOMM B S .Evidence that conditionally immortalized human osteoblasts express an osteocalcin receptor[J].Bone,1999,25:535-543.
[7] VERGNAUD P ,GRNERO P,MEUNIER P J,et al.Undercarboxylated osteocalcin measured with a specific immunoassay predicts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women:the EPIDOS Stud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7,82:719-724.
[8] 刘学军.骨质疏松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1):1668-1670.
[9] 贾建成,石银华.骨钙素检测的临床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02,24(10):602-603.
[10] 蔡桂英,葛雪琳,魏玲,等.血清骨钙素水平的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学杂志,1999,5(2):29-32.
[11] 董建军,王桂兰,蒋玲,等.绝经后妇女血清骨钙素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4,3(1):27-30.
[12] 罗南萍,杨道理,齐法莲,等.男性健康老人性激素、骨钙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J].男性学杂志,1996,10(1):42-43.
[13] 屠丽萍,张春燕,王玲珑,等. Grave s’病患者血清骨钙素测定及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6,19(3): 181-183.
[14] 甄东.甲状腺功能紊乱患者骨代谢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19(3):1-5.
[15] 朱世英,朱志勇,王桂芹.糖尿病人血清骨钙素的变化与骨质疏松发病机理的初步探讨[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5,12(2):65-67.
[16] 崔裕祥,陈慧,倪安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与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6,32(4):23-25.
[17] 黄江渝,胡汶竹.血清骨钙素水平检测的临床应用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9):1674-1675.
[18] 李立人,戴耀宗,梁敏文.健康人与代谢性骨病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2,15(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