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温度与温度计》(第1课时)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一级主题:物质
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三级主题: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是新课标中规定的20个必做实验之一。
(二)教材分析
《温度与温度计》是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内容,教材安排了“水循环”、“温度”和“温度计及其使用”三个部分内容,按照从现象→概念、规律→应用的程序编排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紧密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是源于人们的生存、生活需求而设立,属于学生必备的生活知识。作为热学的开篇,也是整个热学的基础。温度是后续学习内能、热量的前提,温度的变化是物态变化的主因,而温度计的使用是探究物态变化的保障。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题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了解水循环,建立温度的概念、用自制温度计比较物体的冷热;温度计及其使用安排在第二课时。下面说第一课时。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范文1)
2、学生知识经验
温度是每个人都熟悉而时刻感知的物理量,天气的冷暖、季节的变换,首先是从温度变化开始的。学生对温度及温度变化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但感性认识往往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要使感性上升为理性,零散变为系统,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⑴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水循环现象,并认识物态变化现象。
⑵知道温度的初步概念,能说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温度值。
⑶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体验,学会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⑵经历自制温度计比较冷、热水温度过程,领悟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⑶通过对自制温度计改进的讨论,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养成交流、合作、分享的习惯;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及确定依据: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它是常用温度计使用的基础。
难点及突破策略:液体温度计的设计原理。⑴热平衡原理;⑵转化原理;⑶放大原理。
三、说教学方法
教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体验、交流、合作、讨论;反馈练习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资源
(参考范文1)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水循环
设疑: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雨、云、雪,露、雾、霜,它们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呢?(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引起认知冲动。)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当
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物态变化
从人们熟悉的水的三态之间能发生转化,引导学生得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物理学中把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
启发:严寒冬天室外的冰不会化成水,而室温下的冰很快会化成水。可见温度在物态变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温度和温度的测量。
2、温度
活动:让学生用手摸装有冷水、热水烧杯的外壁,体验感觉。
启发:两杯水的冷热不同,冷水与冰的冷热也不同、热水与火的冷热也不同,物理学中为了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引入了“温度”这一物理量。那么,什么是温度呢?
引导学生得出温度的初步概念。
设疑:你们知道生活中的一些温度值吗?
请学生代表在黑板上记录一些温度值并进行试读:人体温、水结冰温度、水沸腾温度、室温等。
师生共同规范温度的记法和读法。(这里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介绍:摄氏温度的规定。
活动:把放在冷水、热水中的手同时放入温水,体验感觉。
启发:同是一杯温水,它的冷热程度是确定的,为什么双手的感觉不同呢?
学生交流得出:仅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
设疑:那我们怎样能较准确地判断物体的冷热呢?
学生不难回答:要测量(可类比长度、时间要测量)
(上述以活动体验、问题引领的层层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3、温度的测量
启发:测量就要用到工具,温度的测量用什么?(学生回答:温度计)下面请大家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自制一个温度计,并用它来比较两杯水的冷热。
器材:小药瓶、橡皮塞、粗细不同的玻璃管、输液锥、红色水等。
2人/组,学生自选器材,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
交流探究成果,开展小组互评(为了使交流的方向明确,用课件展示下列问题,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
⑴你是如何比较两杯水冷、热的?据此你认为这种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
⑵粗玻璃管与细玻璃管,哪种自制的温度计效果更好?为什么?
⑶用你制的温度计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吗?要把它变成一个实际的温度计,你认为还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
⑷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上述问题交流、讨论、解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液体温度计发明创造的过程,特别是对自制温度计的改进,如玻璃管外壁要有刻度、要有单位;玻璃管上端要封口;玻璃管内径要变细;玻璃瓶要变小、瓶壁要变薄等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的做是小发明、小创造。
这里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理解温度计的设计原理,如温度的高低转化为液面的高低;玻璃管内径越细放大效果越好;瓶壁越薄,达到热平衡时间越短等,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展示:实验室温度计
介绍温度计的构造:液泡、毛细管、玻璃外壳、刻度、单位等。
(用真实的温度计验证孩子们想法完全正确,此时学生欢呼雀跃,富有成就感。)
本环节的“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类似的研究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领悟方法,发展能力,体验乐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当堂检测,拓展提高
(参考范文1)
(四)课堂小结,感知内化
(参考范文1)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书面作业:
必做:题目选自于教材的课后作业。
选做:有一示数不准的温度计,当把它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4℃,当把它放入沸水中时示数为94℃,当把它放入液体中时示数为22℃,则该液体实际温度是多少?(目的是让学生对温度计的刻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2.实践作业:本周末利用家庭的寒暑表每隔一小时观察一次气温,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并画出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表。(目的让学生通过“做中学”的方式,了解生活环境的温度,将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上述作业的设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参考范文1)
六、说评价分析(参考范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