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1篇】
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主要定位在诵读和理解诗意上。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仅仅限于读正确和理解诗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努力实现意义到意境、意蕴的跨越,所以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上。
教学中,我紧抓住诗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这首诗到底抒发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中找出一个字吗?”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愁”,什么叫愁?(烦恼)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愁呢?他为什么发愁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乌鸦悲戚地啼叫,整个大地都被寒霜笼罩,江边的枫树,点点渔火,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切都让诗人感到孤独、凄凉、寂寞。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猜诗人为何而愁,学生猜测: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他可能是忧国居民等,然后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落榜的小故事,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孤独、寂寞。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2篇】
学校总是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各种办法为我们教师搭建张扬个性、提升自我的平台,我认为学校的每次教研活动更是我们每位教师相互学
习、取长补短的大好时机。
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大多时候都会把阅读教学作为公开课或竞赛课的首选。由于本次教研活动时,我班的教学进度的关系,我大胆尝试进行了古诗教学,讲的是《枫桥夜泊》这首诗,也想通过本次活动与领导、同行们探讨古诗教学究竟怎样进行,通过精心的课前准备,我认为本节课的可取之处在于:
融方法于潜移默化中
按常理,这仅仅28个字的一首诗,学生读读背背,按注释理解诗意,哪能用上40分钟,然而,我将引导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在悄无痕迹地渗透给学生,激趣导入,板书课题,直接强调“泊”在本课的读音,提问还有哪个音,只是强调,学生便很自然地熟记了这个多音字,并动笔积累在书上,然后,引导学生看着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接着初读感知,我引导学生自由反复读诗,直到读流利。再如:当学生没能很好地读出韵味之时,我采取了与学生合作读诗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了读这首诗的节奏、语气、语速。一切都不用多说,全靠学生心领神会。再如最后:引导学生把学会的同类的诗句归纳到一起,做到熟记于心,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积累。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3篇】
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习惯性地问孩子们作者是谁?其中班长刘脱口而出“张续”,其他孩子便滥
竽充数异口同声地答道:“张续”。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向心力很强啊!同时也反映了大部分孩子不自信,
缺乏质疑的学习态度。于是,我便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敢于向权威挑战。作者张继是一位失意的诗人,他的这首诗将一位落榜之人漂泊在外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霜天残月,江枫渔火,每一处景物都是灰暗、凄凉,处处都透着寒气,整首诗笼罩着深深的愁。这首诗的文眼是“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围绕这个字,诗人描绘了一幅秋夜羁旅图,表达了孤独、郁闷、惆怅的心情。
但二年级刚升三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到什么?在备课的时候,我很担心学生根本不能体会到“愁”,因为孩子那么小,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候,但出乎意料的是个别孩子通过了解诗人张继的背景资料和诗中的意象,学生便自觉体会到当年张继在枫桥边的感受了。
这突然让我想起在教《学会查“无字词典”》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在我简单的引导下学会分析文章,这次孩子们从这首诗的题目简练的题目中读出“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看来课堂更重要的不仅仅是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孩子的学习意识,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机智地面对学生的回答,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提问,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要干什么。不能过分重复学生的话,而是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