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古诗大全精选【六首】

更新时间:2023-06-10 11:22:11 阅读: 评论:0

七言绝句古诗大全精选【六首】
【篇一】七言绝句古诗大全精选:小儿垂钓
唐代诗人: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
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
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
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
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
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
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
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
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能够想
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
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但能够知道小儿选择钓鱼
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
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但仅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
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
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
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
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
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
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
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不过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
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
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
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篇二】七言绝句古诗大全精选:枫桥夜泊
唐代诗人: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
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
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
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
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
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
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
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
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
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
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
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
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个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
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能够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
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
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能够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
茫茫的江面,能够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因为周围昏暗迷蒙
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
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
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
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
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
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
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
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
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
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
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
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
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所以,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
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
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个笔,
“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
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
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
很多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
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篇三】七言绝句古诗大全精选:望庐山瀑布
唐代诗人: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本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
平寰宇记》)。不过,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
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
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但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
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
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
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
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
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能够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不过,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
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
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个形象。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
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
银河落九天”这个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
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
如一个“生”字,不但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
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
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篇四】七言绝句古诗大全精选:小池
宋朝诗人:杨万里

本文发布于:2023-06-10 11:2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367331712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言绝句古诗大全精选【六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言绝句古诗大全精选【六首】.pdf

标签:小儿   诗人   景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