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2课时
《枫桥夜泊》
【课时目标】
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解字读题
1.谈话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
2.理解诗题:“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3.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指导书写“愁、寺”。
“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笔捺变点,“火”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寺”要写得上宽下窄,“土”的竖和“寸”的竖钩要错开,不要对齐写。
2.初解古诗大意,读出韵味。
(1)理解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插图,想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诗的大意: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2)引导朗读:我们初步理解了诗句的大致意思,请大家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
能读准诗的节奏。
(3)指名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4)教师范读。学生试着划分古诗的朗读节奏。
(5)指名读,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通过听教师范读,划分朗读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诵中,初步体会诗句
描绘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想象场景
1.学生自由读诗。
思考:(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品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诗句)
(2)品读“乌啼”:“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啼叫)
(3)品读“霜满天”:什么时候会有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满天的霜?(“霜满天”其实写的是诗人的感受,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受,从侧面表现出天气很冷)
(4)品读“对愁眠”:“对”在这里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愁”在这里指诗人对着江枫
、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
(5)引导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月亮逐渐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感受到霜气降临。
课件出示:
所见:月落 江枫 渔火
所闻:乌啼
所感:霜满天
(6)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月落、江枫、渔火”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
(7)过渡语:在这静谧的深秋之夜,诗人还听到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