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张继途经寒⼭寺时,写下的⼀⾸羁旅诗。在这⾸诗中,诗⼈精确⽽细腻地讲述了⼀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孤⾈客⼦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此外,这⾸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处乱世尚⽆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下⾯是⽆忧考分享的枫桥夜泊古诗带拼⾳版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枫桥夜泊古诗带拼⾳版翻译
fēng qiáo yè bó
枫桥夜泊
zhāng jì
张继
yuè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
⽉落乌啼霜满天,
jiāng fēng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
江枫渔⽕对愁眠。
gū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
姑苏城外寒⼭寺,
yè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
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译⽂
⽉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忧愁⽽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古寺,半夜⾥敲钟的声⾳传到了客船。
赏析/鉴赏
这⾸七绝以⼀愁字统起。前⼆句意象密集:落⽉、啼乌、满天霜、江枫、渔⽕、不眠⼈,造成⼀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点点,羁旅客⼦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静⼀动、⼀明⼀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
物的⼼情达到了⾼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落、乌啼、霜满天。上弦⽉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约是因为⽉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声啼鸣。⽉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的感受:深夜侵肌砭⾻的寒意,从四⾯⼋⽅围向诗⼈夜泊的⼩⾈,使他感到⾝外的茫茫夜⽓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句,⽉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这⼀切,⼜都和谐地统⼀于⽔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可以看出诗⼈运思的细密。
此外,也有⼈认为第⼀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鸟叫了,⽉亮下⼭了,天亮了,到处都是⽩花花的霜。⽽后三句采⽤倒叙⽅法,写诗⼈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诗的第⼆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的感受。在朦胧夜⾊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种推想,或者是选⽤“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湛湛江⽔兮上有枫,⽬极千⾥伤春⼼”,“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的联想。透过雾⽓茫茫的江⾯,可以看到
星星点点的⼏处“渔⽕”,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注⽬,动⼈遐想。“江枫”与“渔⽕”,⼀静⼀动,⼀暗⼀明,⼀江边,⼀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写到这⾥,才正⾯点出泊⾈枫桥的旅⼈。“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确有孤孑的旅⼈⾯对霜夜江枫渔⽕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件事:卧闻⼭寺夜钟。这是因为,诗⼈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寺的夜半钟声。⽉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孤⾈
客⼦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显⽰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位。⽽静夜钟声,给予⼈的印象⼜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且揭⽰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诗⼈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中了。
这⾥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寺”。寒⼭寺在枫桥西⼀⾥,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曾住于此,因⽽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化的⾊泽,⽽显得更加丰富,动⼈遐想。因此,这寒⼭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以⼀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诗⼈之所以⽤⼀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因。有了寒⼭寺的夜半钟声这⼀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平上,⽽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平,更不⽤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扩展阅读:张继经典古诗阅读
1、郢州西楼吟
连⼭尽塞⽔萦回,⼭上戍门临⽔开。
珠栏直下⼀百丈,⽇暖游鳞⾃相向。
昔⼈受险闭层城,今⼈复爱闲江清。
沙洲枫岸⽆来客,草绿花开⼭鸟鸣。
2、登丹阳楼
寒皋那可望,旅客⼜初还。
迢递⾼楼上,萧疏凉野间。
暮晴依远⽔,秋兴属连⼭。
浮客时相见,霜雕朱翠颜。
3、春夜皇甫冉宅欢宴
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情。
兴因尊酒洽,愁为故⼈轻。
暗滴花垂露,斜辉⽉过城。
那知横吹笛,江外作边声。
4、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
寂寂讼庭幽,森森戟户秋。
⼭光隐危堞,湖⾊上⾼楼。
禹⽳探书罢,天台作赋游。
云浮将越客,岁晚共淹留。
5、题严陵钓台
旧隐⼈如在,清风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钓⽯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6、清明⽇⾃西午桥⾄⽠岩村有怀
晚霁龙门⾬,春⽣汝⽳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惭时辈,垂丝学衔獭?
旧游⼈不见,惆怅洛城东。
7、洛阳作
洛阳天⼦县,⾦⾕⽯崇乡。
草⾊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
贫贱⾮吾事,西游思⾃强。
扩展阅读:诗⼈张继简介
张继是唐朝时期的⼈物,是⼀个知名的诗⼈,张继的诗随着时间的流逝留存作品甚少,在时间的长河中消亡了。张继的诗读起来朗朗上⼝,情感激越,不需雕琢事理双切,对后世的影响较⼤。
张继知识渊博,张继在唐代的名声并不⼤,不能称为⼀流的诗⼈,张继留存⾄今的作品共约40⾸,其主题均是赠别诗,纪实类偏多,⽽且均以五⾔律诗,七⾔绝句为主。张继的诗语⾔⾃然简单,没有修饰雕琢之感。
张继的诗主要是忧国忧民之感,将底层⼈民的⽣活进⾏了真实的反映,是⼀个⼈道主义的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张继那超脱的思想境界和⼈物性格,实乃⼀个有个性的诗⼈作家。
张继在当官的时候就病死在岗上,这个事情在刘长卿的诗中均有体现,张继为官期间,清廉正直,深受刘长卿的佩服。张继死后没多久,其妻⼦也去世了。张继的⼀⽣中有⼀部名叫《张祠部诗集》⼴为流传,其中⼀⾸《枫桥夜泊》让张继名声⼤噪,这⾸诗也被⼴为传阅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