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民歌
一、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多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多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二、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一、吴歌与西曲。
(一)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二)《乐府诗集》引《晋书·乐志》:“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又引《古今乐录》:“按西曲歌出于荆(湖北江陵县)、郢(江陵县附近)、樊(湖北省襄樊市)、邓(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可见:
1、这些民歌本是徒歌,乐府机构采集后才入乐;
2、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地区不同,音乐声节和歌唱方式上有差异;
3、时间上,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居
多。
4、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
二、南朝民歌内容较狭窄,多数是情歌(《乐府诗集》引《宋书·乐志》:“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原因:
(一)南朝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汉代采集民歌有“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的目的,南朝采集民歌完全为满足声色需要。汉魏雅乐至西晋之乱已渐散亡,其曲、辞也不能满足享乐需要,而此时南方民间已产生大量新声歌曲,尤其民间男女恋情歌唱,更适合统治者的生活情调;经统治者提倡,此类民歌更发达。
(二)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如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南朝民歌大部分是城市中的产
物,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三、现存吴声歌中,《子夜歌》(42首)、《子夜四时歌》(75首)、《华山畿》(25首)和《读曲歌》(89首)最重要,多为女性吟唱。(一)内容: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既得爱情的欢乐,相思的痛苦,坚贞不渝的爱情,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婚姻不自由的苦闷等。
(二)清新浅近的语言,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再现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西曲。
(一)产生于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城市。
(二)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离别之情,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且更多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描写爱情,风格也较为开朗明快。
五、南朝民歌艺术特色:
(一)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不雕饰。
(二)大量运用双关语:
1、同音异字,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等;
2、同音同字,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取散之“散”等,使语言更活泼,表情达意更加含蓄委婉。
六、抒情长诗《西洲曲》(收于《杂曲歌辞》中):
(一)内容: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穿插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二)可能经过文人加工,全诗基本四句一换韵,运用连珠格的修辞法,形成回环婉转的旋律和似断似续的效果,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沈德潜:“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
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一、北朝民歌大部分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一)横吹曲:《乐府诗集》:“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
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萧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
马上所奏者是也。”“横吹曲”原是马上演奏的军乐,因演奏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叫“鼓角横吹曲”,多半由梁代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故叫“梁鼓角横吹曲”。
(二)来源:
1、原多是北方少数民族歌唱,其中以鲜卑语居多,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敕勒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引《乐府广题》)。
2、其中也有北人用汉语创作的,有些则是经南方乐工加工润色,还杂有北方汉人的作品,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二、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一)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富有地方色彩,如北齐斛律金《敕勒歌》
(二)描绘北方旅人的艰苦生活,如《陇头歌辞》。
(三)表现北方民族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四)女子不让须眉的英雄豪侠的行为,如《木兰辞》、《李波小妹歌》。
(五)战争诗,如《陇上歌》等。
(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
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歌》)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剧命运。
(七)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思乡,如《陇头歌辞》、《折杨柳歌辞》。
(八)反映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如:“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雀劳利歌辞》)充满劳苦之人的愤激与不平。
(九)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不同,如:“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多半表现女子希望早嫁,如:“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歌辞》)。
三、风格特点:
(一)南北方生活环境不同,再加上北方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因此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跟南朝民歌有显著差别。(二)语言朴素无华,情调坦率爽朗,风格刚健豪放。
(三)北朝情歌直率而朴素,无忸怩羞涩态,与南朝民歌相比有直曲、刚柔之别。
四、《梁鼓角横吹曲》中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最初当为北朝民间传唱之诗,可能经隋唐文人加工。
(一)成功塑造了具淳朴与高洁情操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优秀品质的木兰的形象。
(二)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