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中的“野”怎么读?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对这首民歌中前后两个的“野”字的读音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1.呼声最高的说法:认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读”yǎ”,“天苍苍,野茫茫”里的”野”读“yě”。
理由是:《敕勒歌》是东魏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演唱的一首敕勒民歌,原文是鲜卑语,后翻译成汉语,由民间传唱流传至今,在传唱的过程中经过民间文人的加工,流传下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读”yǎ”,但是“天苍苍,野茫茫”里的”野”读“yě”的音,这是有据可考的。现在我们使用的许多教材和参考书中都约定俗成地采用这种说法,许多人表示高考复习时也是这样强调的。
2.据理力争的说法:认为两个“野”字都读“yǎ”。
理由是:①如果我们对照上下文,就会发现,前一句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天”显然就是后一句“天苍苍,野茫茫”的“天”,可见这同时出现了“天”和“野”的前后两句是呼应的,前后两个“野”所指意义是一致的,那么它们的读音就应该相同。②在关于一本蒙古发展史的书中也收录了这首《敕勒歌》,并且给这两个“野”字明确标注“yǎ”的读音,这说明两个“野”古音就读“yǎ”。③“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读”yǎ”和上句“敕勒川,阴山下”中的“下”字押韵。
3.最具说服力的说法:应该用普通话(今音)读古诗词,两个“野”字都读“yě”。
主张“古音今读”,其理由如下:首先,古音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语音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它不像文字、词汇那样能留下供我们查考的可靠材料。今天,谁也无法证明自己读得“古音”就是标准音,因为古人无法留下录音资料,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其次,由繁到简,也是语音演变的一种规律。古音今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实生活中,此类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例如,成语“叶公好龙”古读“Shè公好龙”,而今人们统读“Yè公好龙”;“衣锦还乡”中的“衣”古音读yì,现统读yī;地名“百色”原来读作“Bó色”,而今均读成“B ǎi色”;“阿房宫”读作“Ēpáng宫”是不争的事实,可曾几何时,一些影视片
中,纷纷读成“Āfáng宫”了。再者,今人读古诗,目的是汲取古代文化艺术营养,提高自身文学素质,并不是去学习古音的。由于语音的不断发展变化,古诗词中的那几个“古音”,好多人早就改读“今音”了,而且习以为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在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古诗词中,凡涉及多种读音的字(通假字除外),往往不注古音而改注今音(普通话标准音)。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衰”字原读cuī,现改读shuāi);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字原读xiá,现改读xi é),北朝民歌《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野”字原读yǎ,现改读yě)……
我个人认为:古音今读,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也一定会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所认可、所接受、所欢迎。旗帜鲜明地支持语言学家苏培成教授和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观点:“我们今天怎么去读古诗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普通话读。可是这样一来就变得不完全押韵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语言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后人无法左右,只得接受。”“我们并不要求大家用古音来读《诗经》,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读《诗经》主要是了解它的诗意,不是学习它的用韵,所以仍旧可以用今音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