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敕勒歌教案

更新时间:2023-06-10 06:55:49 阅读: 评论:0

幼儿园敕勒歌教案
【篇一:《敕勒歌》教案】
◆周海生《敕勒歌》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亲近敕勒大草原
1.听歌赏景,激情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学生边听边看,感受草原的壮美。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
2.了解《乐府诗集》的相关知识。
教师:上课之前,同学们都积极地了解了有关《乐府诗集》的知识,下边请同学们把你收集的知识展示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2:《乐府诗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学生3:《乐府诗集》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学生4:“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二.诵读诗歌,感受敕勒歌的韵律之美
第一步:读准读顺
1.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老师引导学困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字音提示:
停顿提示: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板书)
2.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读准读通诗句。组内互助,小组长听读,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第二步: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指导: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那么,敕勒川这首民歌,应该怎样来读?
1.学生自由朗读品味,交流朗读所要注意的事项。
教师引导明确:敕勒歌,主要是对敕勒川这个大草原的歌颂,它是在辽远壮阔的大草原上纵情歌唱的歌,具有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粗犷、豪放,同时要读出敕勒人对家乡大草原的热爱与自豪的情感。(多媒体投示)
2.学生按照要求,揣摩着朗读。
3.教师放录音,学生听读、跟读,感受并把握诗歌的韵律。
4.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出韵律。(两分钟)
5.教师点读(学生3人,三个层次),教师引导学生点评,感受敕勒歌的音韵美。
第三步:汇报朗读,当堂背诵
1.学生自行背诵2分钟,然后组长指导组内学生的熟练地背诵,并能基本体现诗歌韵,并选出本组最佳朗诵者。
2.找3人单独背诵,及时指导评价。
3.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教师及各组长组成评委,选出班级最佳朗诵者!
三.吟诵远眺,赏析敕勒川的景色之美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了敕勒歌高亢、粗犷、豪放音韵之美,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敕勒川为我们展现的景色之美。
第一步:吟诵明确,理解意象
问题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
1.学生抑扬顿挫自由吟诵诗歌,在文本上划出所写的景物;之后思考并在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写这些景物的作用,从而初步感受诗歌所展示的敕勒川的美景。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评价肯定。
学生1:我看到了:阴山、天空、草地、牛羊等。
学生2:我还能想象得到:有一座座蒙古包、骑马放牧的人们。
问题2: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意象)?
学生思考简单交流,然后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评价肯定。
★学生1:一句“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说明人草原的壮阔雄伟。
★学生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极目远望,天野相接,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写天空是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敕勒川的辽阔的。
★学生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从俯视的角度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写出了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情境,表现了敕勒川的美丽富饶。
第二步:诵读想象,赏析美景
问题: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的色彩?共同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笔写出来或者画出来。
教师指导: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多媒体出示)
1.学生闭目诵读,想象并赏析草原美景,之后讨论明确。教师参与讨论活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予以积极评价展示。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
★学生1:青黛的阴山,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翠绿的牧草,五彩缤纷的花朵,苍茫的草原,白色蒙古包,黑白黄相间的奶牛,白色的羊群,穿着鲜艳的敕勒族小伙子。----画面色彩斑斓。
★学生2:敕勒川,坐落在雄伟的阴山脚下。站在这个大草原上,环顾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蓝蓝的天空上漂浮白云朵朵,点点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翠青色的大草原上,极目远望,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这时一阵清风吹过,茂盛的牧草随风轻伏,一群群牛羊闪现出来了。看,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伙,在悠闲自得吃着草。骑着马的敕勒族小伙子,一边抽着响鞭,一边纵情地唱着《敕勒歌》,那苍劲豪放歌声随风飘扬,引得一些牛羊也在侧耳倾听!
★学生3:展示自己根据诗歌所画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教师评价肯定。 教师小结:(多媒体出示)
“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色彩斑斓的壮丽图景。
四.揣摩理解,体会敕勒人的乡情之美
过渡语(引导思考探究):敕勒歌这首诗通过阴山、天空、草原、牛羊等简单意象,为我们展现了敕勒川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壮丽富饶的美丽景色,那么在这些意象和美丽的画面中,抒发着敕勒族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品出来的?
教师指导:(多媒体出示)
从诗歌的意象下手,来揣摩蕴含的情感。即:这些“象”有何“意”?
1.学生研读诗歌,思考,交流讨论探究,最后展示。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或引导或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
★学生1:“阴山下”,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显示了敕勒川的壮阔雄伟,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壮阔雄伟的赞美与自豪!
★学生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写天空之大,是为了表现敕勒川的辽阔的,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苍茫辽阔的赞美与自豪!
★学生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草地的丰茂、牛羊的肥壮,为的是表现敕勒川的美丽富饶,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美丽富饶的赞美与自豪!
教师小结:(多媒体出示)
这首诗歌,通过大山、天空、草原、牛羊的意象,敕勒人歌颂了家乡大草原的壮阔雄伟、苍茫辽阔、美丽富饶,歌颂了悠闲富足恬静的美好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敕勒人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
五.品读想象,感受敕勒诗的意境之美
过渡语:敕勒川壮丽富饶的草原美景,我们看完了;敕勒人对家乡炽烈的赞歌,我们听完了。那么,同学们,你还知道有关《敕勒歌》的哪些知识?展示出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如何?
学生展示发言,其余学生听,识记。老师补充肯定。
★学生1: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铁勒、高车、丁零(丁灵、狄历)。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在冒顿单于时臣属于匈奴。
★学生2: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
★学生3:《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是牧人的歌唱。 ★学生4: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教师小结并引导思考:刚才几位同学的说的真好,我们从他们的展示中知道了敕勒族的演变,敕勒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那么,这首诗歌蕴含了怎样的意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感受一下。
教师指导:(多媒体出示)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艺术境界。
揣摩感受诗歌意境的思路一般是:意象+意象的特点+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1.播放腾格尔演唱的《敕勒川》。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敕勒川的独特的景物,之后品读诗歌,组内讨论探究,品味感受敕勒歌的意境。
教师巡视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
★学生1展示: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壮阔雄伟、辽远苍茫。
★学生2展示:“风吹草低见牛羊”展示了草原的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特点,营造了敕勒人悠闲自得生活富足的意境。
★学生3展示:腾格尔的吼唱,让我感觉到了诗歌有一种慷慨激昂,粗犷雄放的意境!
教师小结:三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很准!
(多媒体出示)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描绘了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的青翠,无边无际的天宇,如
【篇二: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并能体会我国北方辽阔草原的美丽景色。

本文发布于:2023-06-10 06:55: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351349710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幼儿园敕勒歌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幼儿园敕勒歌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学生   草原   敕勒   诗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