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工作研讨心得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班级建设中,如何找出班级中的问题根源呢?比如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问题,就是安全隐患的一种。如能正确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班级中的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的现象。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共同决定着学生相互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因此,班主任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根据他们对集体的影响结果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消极型。对班级有消极作用,但未越轨即未超出法律允许范围;二、正面型。和集体荣辱与共;三、中间型。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四、破坏型。破坏型与班级要求相悖,破坏性强,学生称他们为“不法分子”。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是学生主动要求找回自己生存空间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具体表现。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 80% 以上。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成一个小团体,有的是因为相同的地缘关系(如邻居、同乡)而形成一个小圈子,也有的是因为感情因素(如老同学或投缘)而聚在一起等等。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一些原因:
1.满足友谊。人皆有友情的需要,寻求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最后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2.追求认同。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取得一定地位,得到承认,使学生产生归属感。
3.取得保护。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有时想籍着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心理也是促成非正式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不过这种动机是消极的、被动的、
防卫的。
4.谋求发展。籍通过某一类群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成功达成自己的某些目标,这种动机是积极的,进攻的。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尽管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但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1.非正式群体内有较强的凝聚力。情感是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群体的自卫性、排它性等“抱团”现象,就是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的体现。
2.非正式群体内团体压力较大。非正式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规范。这种规范是不成文的、无形的,但其约束力很大,成员间的从众行为较为明显。
3.非正式群体内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且威信高,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影响力或支配力。
4.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有两重性。当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时,它会起积极
作用,成为班集体的辅助力量;当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发展目标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使整个班集体出现不团结不和谐的心理气氛。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集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由此,我们看出,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关系;没有固定的目标、计划、职责及任务。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群体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他们以其特有的精神导向和感情的一致性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并对组织的行为和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影响力。非正式群体是关系组织管理成败的重要客观因素。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学校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彼此之间必然产生交往,也必
然会产生合群的倾向,正所谓“人以群分”。因此,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产生有其必然性。在非正式群体的交往中,学生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的平行沟通,心情特别愉快,有利于消除紧张、疲惫,减轻各方面的压力与痛苦,有的还会提高学习效率。
一、对待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本质
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有效恰当地开展学生的管理活动,人而使师生关
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溶恰,崇高的境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感情需要,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人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位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活动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对待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转化方法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希斯尼克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非正式关系中的地位,对其心情与举止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在满足学生合群需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结果导致消极的小团体的产生,使得班级的组织纪律松散无序,班集体的凝聚力受到冲击。因而,班主任应该做好疏导、教育工作。
1.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情动人。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互相切磋、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尤其是在困难时,互相帮助,起到了补充作用。从这一角度上说,那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应该以鼓励为主,促使其不断进步。但是,学生毕竟社会阅历浅,人际经验缺乏,要想把握好交往的尺度,确非易事。把握失度,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那些被轻视、被遗忘、被厌恶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班里难以有知心朋友,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其他同学交往,但常受到冷遇。他们希望在班级里取得较高的地位,有的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的注意,有的则因不满自己的处境而结伴逃学,有的甚至去街头伙伴中寻找同情,有的则时常表现出无理取闹、借故起哄、逃避集体活动等反社会倾向,被社会、学校、家庭称之为“难以管教”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如果由于不走正道而形成群体,极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班主任应不让他们过从甚密,以松散型为宜,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同时,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需要。要知道,这些有反集体倾向的学生虽然是少数,但其影响极大,应与家庭、社会配合,关注其交往群体,敦促他们远离不良群体。对于那些家庭造成不幸的学生,应帮助他
们走出那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分散自己过多沉湎于痛苦中的精力,多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交往与接触,把家庭的不幸,用勤奋的学习和对远大的理想的追求来替代,走出阴影,走向阳光。
2、多方配合,加强群体交流与合作
一个凝聚力很强班级,并非简单的群体之和,是一种整体大于局部的整合。在这方面,我们应注意不能因自己的先入为主思想,刻意把学生公开划分为三六九等而导致人为的隔阂。各种非正式群体形成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局限于自己的那几个人形成的圈子内,与他人、其他群体之间交际相对少。特别是那些具有消极倾向的小团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严重,只顾群体成员的利益而妨碍班集体的利益,这种群体则应以疏散。因为他们
之间也许因为一时冲动而走到一起,长此下去,必然会削弱整体——班集体的力量。因此,就内部而言,我们应注重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内部效应,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课堂中来创造机会;利用群体的内部帮助,纠正老师无法一一纠正的错误;利用群体的内部竞争,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就群体外部而言,应引导学生多进行群体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提高其表达、理解、评价、综合、协调等方面能力。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把群体的积极的共同的认识,转化为全班的共同认识;通过群体互助,纠正群体的局部性错误;通过群体竞争,促进群体共同进步。而不是把班级瓜分为几个孤立的部落,彼此之间互不往来,各自为阵,造成班级的硬伤。
3、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转化核心人物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有其公认的代表、智囊,在某一群体中有着领袖的地位或核心作用。该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威望与他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有时会不一致,也就是说,这些“领袖”在班级里不一定是班长、团支部书记,也许连小组长都不是,但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认可。因而,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必然会受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我们不妨经常与这些同学接触交谈,通过他们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呼声。你会发现,利用他们去做好其他成员的工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有意识安排这些同学到班级的管理层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联络方法。因为,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
有一些突出的,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果他们在正式群体中是一个“干部”,两种群体间就会和谐合作,并充分发挥功能。倘若把他们排斥于班集体的各级领导层外,稍不留神便会造成两种群体领袖间的对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工作安排交由这些非正式群体学生去完成,编小报、研究性学习、各类比赛等,会发挥他们的群体优势。当然,还要注意打消这些核心成员的“出头椽子先烂”的思想顾虑,通过他们,带领一大批的同学融入到班级体中来,朝着整个班级的目标共同前进。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么?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对待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对于如何教育管理好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尚有待今后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与同行共同探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根据不同形势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办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把学生教育管理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