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典
审美意蕴,体现出了渐江“性本爱秋山”的文人画精神境界和追求。除此之外,他的作品题材亦多是幽谷深山、山丘芦蒲之类,皆具此特色。
从渐江的画作中能感受到他对自然取景的选择和画境表现是有思考和用意的,他格外重视对“景”的取舍及画面的构图布局。画作中或村野松林、竹岸屋
舍,或寒林幽谷、荒寒萧寺,皆有可行、
可居、可游、可望的审美旨趣,使观者由
此画而向往画中的景致,甚至感受到身临
其境的代入感和意境美,这也是山水画追
求的理想境界。在渐江的《长林逍遥图》
中观者可以体会到幽冷宁静、萧疏孤寒的
禅意画境。其画布局疏简,用墨雅淡,也
少晕染皴擦,这种画风朴素幽静。画中近
景缓坡岸边绘有数株枯树,墨色简淡,笔
触内强而有力,树枝略作皴擦,树梢短线
勾画,枝头落叶飘零而下。画中题有诗
句:“春木抽柔条,秋老惊摇落。百年强
近半,世味亦索莫。何如长林间,逍遥自
清 渐江 古槎短荻图
纸本水墨 61.9cm×3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渐江 长林逍遥图
纸本墨笔 203.5cm×70.5cm 安徽博物院藏
解缚。荣枯听时序,动息任吾乐。写此林峦意,萧然远城郭。静致若可耽,慎哉勿耽搁。”[1]95从“百年强近半,世味亦索莫”句可以感受到渐江心态已趋于平静,世间的纷争也无所动容,或者说不想置身其中。“何如长林间,逍遥自解缚”则表达自己还是向往隐逸在这长林间,逍遥自在地享受美景,摆脱
一切束缚,让心态归于平静与无为的状态。此种诗境在其画作中也相应地有互文性阐释。此画中溪水静谧平缓,并无船只、人影绘于其间,营造出幽静、浩渺的淡然境界。岸边高崖直壁,大块岩石错落有致,笔墨点画离披,逸笔撇脱,时断时续的枯笔顿生萧疏变化之妙境。用笔虚实得当,蕴藉深沉。山中有山泉飞流而下,动静相间,生发出虚静萧疏的画境,也体现出诗境与画境的互文性审美意蕴。画中表达出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世无争、淡无所为的精神境界。二、诗境、画境、心境的互文性审美意蕴
渐江无疑是明末清初最有特色的山水画家之一。他在绘画上的造诣及其风格不能概括地用遗民画风、命意幽远、荒寒冷寂等词语描述。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作和他的画作都值得探讨,也是遗民情结、禅宗哲理、山水性情、苍古荒寒与孤静闲逸心态在画中融为一体后的心境阐发。渐江虽是继承宋元画风,却展现了其独特的疏淡冷寂、荒远萧索的绘画意蕴。可谓学宋人的精致而舍其描画繁缛,取元人笔墨之所长而得其内在风骨,形成了荒寒萧疏的意境、廓然无累的胸怀、杳然无皴的用笔、蕴藉的艺术风格。他山水画的审美意境是与自然山川形貌、画家思想感情的个性特征不可分割的,又是与时代所赋予的特殊经历、作品的艺术境界紧密相连的。
渐江的部分诗作表达了对前朝的怀
清 渐江 长林逍遥图(局部题跋)
地表现在画境中。如其《峭壁竹梅》《绝涧寒松图》《峭壁孤松图》《黄海蟠龙松图》《梅花书屋图》《林泉出山图》等画作,多呈现出孤傲、宁静的审美意境。其山水画作品没有出现浓墨的渲染,也没有大面积墨笔皴擦的用笔。画面笔墨清逸简淡,墨韵冷峻,充满了萧疏冷静、古朴荒寒的气韵,表达出一种宁静清逸的意境。渐江在画黄山及松树时题道:“黄海有松呼如意,灵曜烟霞永护呵。”(渐江《峭壁孤松图》题诗)在画梅花时题道:“雪余冻鸟守梅花,尔汝依栖似一家。”
清 渐江 绝涧寒松图
纸本墨笔 116.6cm×51.2cm 上海博物馆藏
清 渐江 峭壁孤松图
纸本墨笔 120.3cm×53.2cm 藏地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