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频道•#!信%
由三首“寻隐不遇”诗说开去
□刘>
摘要:古代“寻隐不遇”诗,是窥探古代诗人们追求自由人生和诗意生活的窗口,通过这类诗作,能够更清晰地认识
诗人性格、诗歌艺术和传统文化风貌。研读“寻隐不遇”诗,可以发现这类诗构筑了“以实写虚”的三重艺术空间:诗境
幽雅,景色衬托寻者隐者;诗人寻隐,寻者隐者互证高妙;不遇而遇,寻者隐者心灵遇合。总之,“寻隐不遇”诗具有以
景写人、以人写人、以有写无的丰富艺术内涵。
关键词:古诗;寻隐不遇;以实写虚
寻隐:寂寂白云门,寻真不遇真
高考语文全国大纲卷和江苏省高考的诗歌鉴赏 在2014年都考了唐代诗人的三首诗,它们分别是: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 御不遇》、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仅 从题目上看,我们就发现这三首诗在主题上都是表 现寻访他人的,如果从内容上看,它们又有一个共同 特征是:寻人不遇。其实,把它们简单定位为“寻人 不遇”似乎还不够准确,应该定位为“寻隐不遇”题 材,以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为例:
九曰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 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诗人寻访的王侍御,云游在外,而居所环境清雅 幽静、寂寞寒冷,王侍御虽有“侍御”之名衔,但更具 有隐士幽人的特征与风神,所以,我们认为类似上述 题材和题目的诗可以归类为“寻隐不遇”诗。
所谓“寻隐不遇”诗,就是指以表现诗人为倾慕 隐士幽人、高僧羽士等人物而前往他们的幽居之所 寻访,但实际上却未能与寻访对象相遇的一类诗。检索中国古代诗歌库,我们发现此类主题的诗作数 以百计,历代不穷。这些诗如浪花朵朵,让人目不暇 接、令人赞赏不已。但众多诗作中,我们最熟悉的一 首,应该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 知处。
贾岛的这首小诗,虽然只有区区20字,但自从 此诗问世之后,千百年来便一直脍炙人口、妇孺皆 知。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寻隐者不遇》自身所具有 的典型叙事切面、小中见大的艺术张力、以实写虚的 接受美学空间,使得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定格为“寻 隐不遇”题材诗的经典之作。
蔚为大观的“寻隐不遇”题材诗的涌现,体现出诗本身“一本万殊”的多元艺术技巧和诗人不断追求 隐逸自由人生的精神境界。我们先看几首“寻隐不 遇”题材诗:
寂然空伫立,往往报疏钟。高馆谁留客,东南二 室峰。川原通霁色,田野变春容。惆张层城暮,犹言 归路逢。(唐代皇甫冉《福先寺寻湛然寺主不见》)闲来仙观问希夷,云满星坛水满池。羽客不知 何处去,洞前花落立多时。(南唐李中《访洞神宫邵 道者不遇》)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 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北宋魏野《寻隐者不遇》)入寺又逢曦未来,草荒庭院几生埃。黄华翠竹 无人问,只得僧房一梦回。(南宋李弥逊《崇安寺谒 归云老大不遇》)
忽闻春尽强登山,却笑孤云未是闲。惆张仙翁 何处去,寻真不见又空还。(金代李俊民集句诗《访 隐者不遇》)
诵经声隔竹林闻,知有禅房远俗氛。野水菰蒲 藏小艇,寒烟树木翳斜曛。不见故人归去晚,扁舟重 过雪纷纷。(元代钱惟善《翌日同袁鹏举过定香桥访 隐者不遇》)
杖藜徐步出荒原,漠漠寒云掩洞门。流水桃花 人不见,孤莺飞过绿杨村。(明代徐子瞻《寻隐者不 遇》)
白云满前山,山门乱溪水。幽人何处寻?立久闻 松子。(清代吴雯《访隐者不遇》)
历代众多的“寻隐不遇”题材诗,是窥探我国古 代诗人们追求自由人生和诗意生活的一个独特窗 口,有了它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一些古 代诗人性格、古代诗歌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风貌。
画境: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
61
摩语# 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