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香会友——苏轼与黄庭坚的禅意人生
作者:余淼盈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0期
摘要: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时期。在这时期,涌现了大量咏香诗文和爱好熏香的士大夫,苏轼和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二者皆喜爱香道,在香道历史上还留下了唱和的诗作。在其特有的历史环境下,通过香道,二人的精神世界桥梁也被打通了。禅宗文化始终贯穿于二人的香事对话之中,也存在于他们的人生中,从而促成了苏、黄特有的处世哲学。
关键词:香道;苏轼;黄庭坚;禅宗
香道自先秦伊始,贯穿于中华文化,于士大夫中尤显。傅京亮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香文化》中曾把中国用香的历史分为六个阶段: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一、文人雅好——“香道”
先秦,香大多为祭祀所用。人们认为升腾的烟雾能将自己的心愿带上云霄,是对未来美
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诗经》、《尚書》等先秦著作中都有对古人用香的描述。到秦汉,熏香的风气已经开始流行开来,西汉司马相如所作的《美人赋》中就有对熏香的描写——“金鉔熏香,黼帐低垂”。到了六朝,虽然政治动荡,朝代更迭频繁,但思想文化领域活跃异常,香文化也得到了重要发展。道教与佛教的兴盛,赋予了香文化独有的庄严肃穆。等到隋唐,国泰民安,河清海晏,香文化走向精致,文人开始大量用香,咏香诗文大面积浮现。
而宋代,则以其特有的政治经济条件,成为了香文化史中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究其原因,其一,宋朝经济发达,海上贸易繁荣,香料的进出口十分频繁,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宫廷用香和对外贸易。其二,香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从使用主体来看,使用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从使用的场合来看,祭祀、宴飨、读书、静坐、烹茶、抚琴等等都要用香。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一家名叫“刘家上色陈檀拣香”的店铺,闹市之中存在这样一家店足以证明宋时人民对香的喜爱和追求。最后,宋代文人尤为喜香,开始自己研究香品,促使了香文化迅速发展。文人好香,也喜写香。欧阳修曾书“沈麝不烧金鸭冷,笼月照梨花。”,李清照也感叹过“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除此之外,辛弃疾、蒋捷、陆游、晏殊、柳永等人也都在诗词中写到过香。但其中佼佼者,
当推苏黄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