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的乐土——王维禅意诗的艺术

更新时间:2023-06-09 22:46:39 阅读: 评论:0

挣扎的乐土——王维禅意诗的艺术
方应天
  我们知道,王维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才考虑隐遁的,在终南山和蓝田辋川隐居期间,他常持斋戒,日日禅诵,过着居士的生活。“山中多法侣,禅育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①
  。正是王维当时的生活写照。尽管王维一生从未彻底出世归于田园,始终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但是当时的王维与当政者的距离越来越远,思想情绪完全成为一个隐士,在心理上他已是万念俱焚,锐意全消,只求一心一意归于空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②
  退朝之后,焚香独作,“以禅诵为事”③,谋求精神上的解脱,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以田园为乐,万事不关心”。但是,“净土”并非“乐土”,佛教禅理,空门旧林,决不是解决人生痛苦的唯一途径。而对于业已被禅宗教义毒害了的王维,却于无奈之中,视其为解决一切苦痛的一剂良药,深深地步入迷宫。作为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是王维世界观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胡应麟《诗薮》说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苑咸《酬王维》也有“莲花梦字本从天,华省仙郎早司禅”的说法。这些评论虽不十分恰当,但都注意到佛教信仰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禅宗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达到一种空灵的美。李梦阳《空同子》里有“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
  ,人心系则难脱”。这实在是会心之言。而王维的“禅诗”,则是他自己心领神会的禅悟包含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图景里,既含蓄隽永,又平淡自然,人们可以从中去欣赏具有美学意义的形象。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中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诗人搜寻山水胜境的那种兴致跃然于纸上,所以黄山谷说,王维“定有泉石膏肓之疾”④
  。然而,王维所求的不仅是泉石之美,他还在水穷、云起之中悟出了禅理
  ,告诉人们一切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具体地,王维诗中的佛理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在人世间他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他说,“朝焚林未曙,夜禅山更寂”⑤
  。“夜生空林寂,松风直似秋”⑥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⑦
  。空寂二字简直成了他诗中人之口头禅。《竹里馆》所写的完全就是一种空寂的境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做伴。他欣赏着环境的冷寞,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空寂的快乐之中。《鹿柴》也是这种心境的表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又寂的境界。《鸟鸣涧》以动态衬托静态,仍然是一片空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又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静的山涧里,芙蓉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知已几许寒暑,既无世人知道它的存在,它也不知道人世的变迁。这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去处。胡应麟说,《鸟鸣涧》和《辛夷坞》,“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⑧
  。李梦阳也说此类诗“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以俗人言”⑨
  。其实这正是王维自己苦苦追求的境界而已。王维诗中的佛理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他对于空寂的追求,有时连他自己的存在也遗忘了。如《戏赠张五弟湮》: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说:“动息自遗身。”就是这种无我的境界。他的另一首诗《山中示弟等》,更是融合着佛学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思想,表现了无我的境界。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吾丧我”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南郭子綦的话。“缘合”,“性空”,则是佛学中惯用的概念。而广成子的故事又出自《庄子·在宥》,他是黄帝时的仙人。在王维那里,佛与仙通过“无我”的教义融为一体了。王维在怡情山水的过程中,通过“顿悟”的方式,引发自己智慧的火花,在刹那间突破一点,进入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世界。在他一些禅意诗中,诗人将自己的主体感受与自然景物完全融为一体,再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一种恬淡澄净,空灵美妙的艺术境界就被创作出来了。而呈现给读者的就是那物我合一的恍惚迷离的艺术画面。无论何人在现实生活中都难免遇到烦恼和痛苦,在自然界的优美景色中摆脱这些苦痛,在空幻和寂静中去休整一下在世俗尘嚣中疲惫
或受了创伤的灵魂,使心灵获得暂时的轻松和愉悦是普遍需要的。故这类诗便产生了永恒的美,具有永久性的审美价值。也正因为如此,王维的这些禅意诗首先是现实的写照,先有现实之静寂,然后方表现为艺术之静寂,并非纯粹是他佛教观念的产物。当然,虽不能否认王维诗中依然存在包括佛理因素的主体意识的流露和显现,但这些却远远不能遮掩他诗中所创造的一种永恒的空灵静谧的艺术美感。当然,王维的禅意诗也有很多“卑者似僧”的。它们大都是禅学的枯燥说教,“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⑩
  、“空性无羁鞅,夙从大导师”等
  ,就是一些押韵的佛教讲义,即李梦阳所说的“僧诗”。王维把表现禅学的理论、概念的词语应用于诗中,这种办法违背了诗歌重主观抒情和形象描绘的原则
  ,像晋代的玄言诗、宋代理学家以诗谈性理一样 ,使诗成了文饰一种错误观念的躯壳。后来有很多人反对以偈、颂入诗 ,批评的正是这种倾向。如纪昀曾指出:“诗宜参禅味
  ,不宜作禅语” 。禅语作为宗教观念的表现形式,是与反映现实生活和真实感情的诗意格格不入的。如著名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首诗描写古寺风光,专用烘托,手法很别致,也颇有真情实感和生动意境。不通人径的古木丛林,不知来处的历历钟声,加上危石间泉声幽咽,青松上日光闪烁,绘制一幅苍郁、肃穆的山色,给人以静谧、清幽的美感。但最后以禅语作“警策”,用《涅经》“毒龙”典来比喻在禅寂山光中平息内心的妄念
  ,思想是消极的
  ,表达上也是概念的,一个完整的诗情境界被空洞的禅语破坏了。又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有无断常见,生死幻梦受。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天有一法真,天有一法垢……这里诗人不仅直接宣扬佛理
  ,而且充斥佛教词汇,虔诚地鼓吹佛教哲学内涵。“四大”、“根性”、“断常见”、“幻梦”、“实相”、“真”、“有”、“空”等皆源于佛学经典,读来胃口倒悬,索然无味,作为诗人,书成如此文字
  ,不能不让人莫明其妙!类似这样的诗还有不少,它们都应视为王维诗中的糟糠之作,虽
然在艺术上少有可取之处,但作为王维诗的一部分也充分体现了王维思想历程一个方面,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王维的这种消极避世,追求空寂的思想倾向,在其中年以后一直居主导地位。尽管王维有时也有一点积极上进的冲动和不安于寂寞的牢骚。但那只不过是一种异常乏力的“挣扎”,它很快就被宗教的唯心观念冲淡了。这些都束缚着王维思想和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我们在把这一切首先归罪于时政黑暗的同时,也要重视佛教禅理的毒害,它使一个胸襟博大、入世积极的诗人一步步走入迷茫,消极退隐,了无胸襟,沉缅了志趣。因此,宗教虽然能给人们短暂的解脱,但却把更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留给了迷途的人,把流毒遗给了后人,这样的东西决不是可靠的避风港,也决非一处平静的“乐土”,它是一种精神鸦片和颠倒的世界观,作用于一个著名诗人,它只能扼杀人性和锐意进取的精神,继而扼杀了诗歌的思想性和不朽的艺术性。在王维身上,这种悲剧的证明
  ,历历可数。
      1』 王维《山水寄诸弟妹》诗。
      2』 王维《叹白发》。 
      3』 《旧唐书王维传》。 
      4』 《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五引《后湖集》云。 
      5』『6』『7』见王维诗《蓝田山石门精舍》、《过化感寺昙兴上人山院》、《早秋山中作》。 
      8』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 
      9』 《麓堂诗话》。 
      10』 见王维诗《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谒睿上人》。  
 

本文发布于:2023-06-09 22:4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321999706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挣扎的乐土——王维禅意诗的艺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挣扎的乐土——王维禅意诗的艺术.pdf

标签:思想   艺术   境界   表现   诗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